正儿八经说民国——和教科书不一样的鸦片战争

  1838年年底,林则徐虎门销烟,派兵进驻澳门,驱逐英国人出境。清政府算是威风了一把,可是英国人算是郁闷了。中国的鸦片都能算得上是他们本国的经济命脉了,整个19世纪,凡是英国人建的高楼大厦,哪一个跟鸦片没有关系,于是英国政府愤怒了。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愤怒了,说起这位女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维多利亚秘密,性感的内衣秀。可是真正历史上的维多利亚女王,却是极为的具有两面性的人,她的一面是对本国国民的,在她的手里,英国迅速崛起,国内的工业、农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英国的老百姓表示很幸福,这一面呈现出极为的和蔼可亲。可是她的另一面却是极为的冷酷无情,尤其对待殖民地的问题,她恨不得要把这里的人榨取个干净,特别是在对待中国鸦片问题,她表示出了强硬的态度,清政府敢禁烟,我们就要派兵打他们。但是国会的一些保守党是不同意的,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对中国怜悯的,有认为太花钱的,还有人认为打不过的。但维多利亚女王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必战态度。她强力的游说国会,赶紧出兵。18404月,英国国会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以271票对262票,同意出兵。现在的好多历史学家就此开始发挥了。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个偶然事件,如果国会投的反对票多于赞同票,那么这场战争是打不起来的。可是,我还是坚持唐德刚老师的观点,鸦片的利润太大了,几乎关系到英国当时的经济命脉,就算他们这次不通过,下次也一定会通过的。没有维多利亚女王的游说国会,还会出现铁血人物继续支持打仗。

  关于这次英国出兵的理由,也是很有意思,他们说自己商人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林则徐把他们都轰走了。我这是要教训一下中国政府,我们是报仇而来的。18406月,英国舰队在总司令懿律的带领下,奔驰而来。当时的英国舰船40余艘,士兵4000余人。而中国是20万八旗兵和66万的绿营军。从人数上中国明显占优,一人吐口吐沫,就能淹死英国人,但事实上对方根本不和你玩肉搏战,这86万人也根本没有向英国人吐痰的机会。他们直接利用自己船坚炮利的优势,直接把船开到了天津的大沽口。道光此时傻了眼了,他不明白为啥我泱泱大国这么不经打呢?他不明白,国外的轮船加大炮咋这么厉害呢?道光开始变怂了,他从一个主战派,马上变成了一个主和派。其实此时的英国只是利用他们擅长的海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了天津,中国军队优势根本没有发挥出来,中国地域广阔,英国人就这么点人,中国完全可以拉出空间,切断对方粮食供应,英国人自然就会乱了方寸。可是首先乱方寸的却是道光帝,他答应英国人,严办林则徐,把这家伙给发配新疆去。由以前的主和派代表人物琦善跟英国人谈判。此时的琦善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的这个皇帝,这节奏变得也太快了。前期还把林则徐当宝贝似的捧在手心,这一眨眼的功夫就被发配新疆了,下一步到底是想战还是想和,他心里也是没谱。心里没谱,就只有一个字“拖”。跟懿律谈判,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可是琦善真的想多了,他还不明白弱国无外交的概念,人家懿律又不是傻子,就你那个小心眼,早被看透了。所以懿律在1841年的17日,突然进攻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逼着你琦善到底是签还是不签,此时的中国还没有电报、也没电话,琦善不可能把英军的这次突然进攻迅速的汇报给道光,而道光也不可能给你指示,你下一步要怎么做?一切一切都要琦善自己做一个决定,于是琦善和懿律拟定了《穿鼻草条约》,但也只是拟定,没有签字。这份条约的内容为: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英国政府600万银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

  这份协议的拟定看得出来琦善还是尽力了的,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像后来说的卖国贼,刀子都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换做是谁都要签。至于割让香港、赔款之类的条文,打不过人家,啥都别说了。此时的香港还只是一个小渔村,还看不出来有什么潜力可挖,放在清政府的手里,永远是一个小渔村而已。至于赔款600万银元,相对于此后《南京条约》的21百万银元来说,简直不值一提。开放通商口岸,我总觉得这都不能算作是不平等条约,人家跟你平等的做生意,这太正常不过了。可惜,当琦善拿着这份条约给皇帝汇报时,道光相当的不满意,马上就抄了琦善的家。并派奕山为全权代表去广州替代琦善。刚来到广州的奕山,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决定给英国人来一场夜袭。这就好比是一群街头小流氓,早上被警察给打了一顿,晚上决定拿着砖砸警察局玻璃,结果是惹怒了警察,非要把你们都抓起来不可。奕山的夜袭英国军营虽然成功了,结果第二天就被英国人一顿胖揍,奕山也不愧是人中豪杰,见形式不对,直接举起了白旗。签订了《广州和约》,中国不但撤离了广州,还赔了600万两银元。想想琦善给英国人签订的穿鼻草条约,钱是一分都没少给,丢了广州不说,还被打了一顿。道光的这个皇帝按中国的传统理念,是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大有翩翩君子之风,可是一跟世界接触起来,看着怎么这么土呢?

  关于这个《穿鼻草条约》中国人不满意,英国人也相当不满意,觉着自己费了这么大的劲,得到的利润太少了,于是乎,让自己的总司令懿律也滚蛋,换成璞鼎继续打。英国人为了钱,决定连脸都不要了,什么条约都不遵守了,不给够钱,老子打你没商量。英军继续北上,连续攻克鼓浪屿、厦门、定海、宁波以及平湖。一种定海总兵葛云飞拼死相争,英军也是损失惨重。接着英军又打起了长江门户“吴淞”,江南总兵陈化成决定坚决防守,而总督牛鉴却想议和。陈化成坚决不同意什么讲和,我朝将领就应该战死沙场报效国家。经陈化成这么一说,牛鉴幡然悔悟,决定要和陈化成一道战死沙场。结果第二天,陈化成死守炮台,牛鉴竟然偷偷的带着人跑了。此时的陈化成已经顾不上什么生气了,继续带人苦战,最终真的战死沙场。

  而更热闹的还在后面,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认为吴淞失守,肯定有汉人出现了叛徒,于是在自己内部开展了一场针对汉人的肃反运动,汉人被大量的屠杀,此时已经是军心大乱。721日,英军带领着6600人轻松打败了镇江外的绿营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骑兵进行巷战。以前让中国人骄傲的蒙古骑兵,曾经几乎横跨真个北半球的蒙古骑兵,在面对人类的科技进步的武器时,显的如此的苍白无力。以前电影里演的那时的中国骑兵,在面对外国人的火枪时,嘴里念着刀枪不入,然后光着膀子,抡着刀就冲了。我觉得这是对中国军队的侮辱,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愚昧,但却不傻。火枪在中国已经使用几百年了,中国人怎么能不了解其中的厉害呢?他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的体现,更是一种军人荣誉的体现。此时这种巷战的打法,更是有利于火枪的优势,而骑兵根本冲杀不起来,再加上英军人数明显压倒性超过中国,所以镇江之战,中国军队只能是完败,英军共死军人37人,伤129人。而中国死了600人。这次带头对汉人进行肃反的海龄自杀。

  关于海龄这个人,你说他忠,他确实是忠心不二,在兵败城破的情况下,选择自杀,而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苟且生活。你说他是个混蛋,他确实是一个混蛋,随意猜测汉族士兵,搞起自己内部的大屠杀,导致军心不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这次内部肃反,城外的绿营军根本不会这么轻而易举被英国人攻破,也就不会有城内的蒙古军拼死巷战的结果。其实海龄的这种和汉族相互猜忌的心态,很能反应出清朝政府的这种特点,这种民族矛盾一直到清朝灭亡都没解决掉。但是如果把民族矛盾的这个屎盆子完全扣到清朝的头上也不合适,中国的汉人跟其他的少数民族打了几千年,你让清朝这个二百多年历史的政府解决掉,有点不现实。但清政府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为统治阶级的政府,民族矛盾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也成为清朝灭亡的一条重要的导火索。

  184284,英国军舰靠近南京,道光皇帝再也没什么话好说了,你说签约就签约吧,反正我是被你按到了,你说让我摆什么姿势,我就摆什么姿势。关于这个条约,我们高考时已经被老师强令要求被烂了,我就不再赘述了。谈谈我的感受,《南京条约》跟后来的一系列条约来比较,很难像是一份不平等条约,至少表面上看来不像,除了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百万银元以外。但是香港当时真的是一个小渔村,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损失并不算大。而且赔款也不怎么多,只是够得上英国军舰不远万里而来的开支罢了。但是这份条约只是表面上的平等,背后却是极大的不平等,因为中国被迫开放了五大通商口岸,虽然英国政府答应要向中国和平的交关税,可是鸦片却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中国,清政府再也别想禁烟了,东亚病夫的招牌你是带定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是输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确实绝对的心不服,口不服。因为英国人根本就没有怎么进攻内陆地区,好多人连英国人的毛都没见到一根。这也为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但此时的道光皇帝,顾不上这么多了,因为他的后院又起火了,太平天国的小火苗开始准备呼呼的上蹿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