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人杀兄屠弟才当上皇帝,人生结局却差别如此大

  胡亥、杨广、李世民这仨,作为史上著名皇帝,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这仨,都不是长子。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杨广是杨坚的第二子,李世民也是李渊的老二。

  这仨,都不是本朝的第一个皇太子。

  胡亥直到当上皇帝,都没有过一回皇太子的瘾。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从来没有立过皇太子;

  杨广是这仨当中担任皇太子时间最长的一个。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到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一共当年近4年的皇太子;

  李世民则只当了两个月零五天的皇太子。从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到八月初九,他用皇太子的位子作了一个过渡,然后当上了皇帝。

  这仨,都不是老爹属意继位的第一人选。

  有趣的是,这仨的老爹还都挺像,都是希望长子继位的。

  胡亥的老爹秦始皇,属意继位的第一人选,一直就是他的长子扶苏,胡亥即使在继位人选之列,大约也得排在第十八位左右了;

  杨广的老爹隋文帝杨坚,刚开始属意继位的人选是长子杨勇,在将杨勇废了之后,临死前因发现杨广劣迹而又后悔,再次属意杨勇继位,只是可惜那时的他已说了不算了;

  李世民的老爹唐高祖李渊,属意继位的人选一直就是长子李建成。虽然其中不免游移过那么一会儿半会儿,但总体来讲,选择还是坚定的。

  (图)杨广,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

  这仨,都是通过政变抢得皇位的。

  胡亥的政变是暴发式的,是在老爹秦始皇死了之后发动的,史称“沙丘之变”;

  杨广的政变则是渐进式的。首先,他利用政变手段,搞掉了哥哥杨勇的皇太子之位,其次他在千钧一发之际以政变的手段,制止了老爹杨坚临死前的变心;

  李世民的政变也是暴发式的,虽然老爹李渊当时还健在,仍被他以政变的方式,抢得了皇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这仨,都曾杀兄屠弟。

  胡亥在决定抢夺帝位之后,首先派人至蒙恬军中,逼迫长兄扶苏自杀。登上帝位之后,又先后在咸阳市处死12个兄弟,在杜邮碾死6个兄弟和10个姐妹,几乎把自己的老爹整绝了种;

  杨广一继位,就假传隋文帝遗嘱,逼迫长兄杨勇自尽,随后杀死幼弟汉王杨谅和众多的亲侄儿。有关史料还记载了杨广在父亲临死前想把他换掉之时,派人弑父;

  李世民则更加直接,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死了他的长兄李建成,他的手下尉迟恭射死了他的四弟李元吉,随后李世民又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政变后李世民还在事实上软禁了老爹李渊,逼迫他在两个月之后将帝位传给了自己。还好,李世民的良心被狗吃了吧,又没吃完,还剩那么一点:他保证了李渊的人身安全,让父亲得享天年。

  这仨,都是本朝的第二任皇帝。

  胡亥只做了3年皇帝,在他被逼自杀之后,秦朝也二世而亡。昏君一枚!

  杨广做了14年皇帝,在他被逼缢死之后,隋朝也二世而亡。昏君一枚,+1!

  只有这一点,李世民和前面两位,有了一个最大的不同:他在当了23年皇帝之后,成功地留下了“千古明君”的称号,而唐朝在他身后,还勃兴了两百多年。

  同样杀兄屠弟才当上皇帝的这仨,人生结局咋差别这么大呢?

  话说这哥仨走的是相同的上位路子,这李世民是怎么弄的,怎么就搞成了皇帝中的人生赢家了呢?

  原来,即便都是杀兄屠弟才当上的皇帝,这皇帝的当法,也有三种类型。

  胡亥、杨广、李世民这仨,正好一人占了一个类型。

  (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1 胡亥属于快乐至死的“不作为”型

  胡亥上台当皇帝后,曾经跟赵高谈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

  在这样的人生理想指导下,胡亥根本就没有打算好好当皇帝,他想的就是“不作为”,就是快乐至死。

  这样,他留在史书上的事迹就非常happy。

  长期不上班,“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

  泡美女,“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

  看戏,“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整天打猎,还无故杀人,“日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

  像他这样做死,秦朝不亡才是奇迹。

  (图)胡亥影视形象,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

  2 杨广属于用力过度的“乱作为”型

  杨广的情况则和胡亥正好相反,他是真心想当好皇帝的。但可惜的是,他太想当好皇帝了,成为了用力过度的“乱作为”型。

  在杨广仅仅14年的皇帝生涯里,他至少干了三件动辄调动百万人的大事:

  一是营建东都洛阳。

  这一大工程,每月役使民工约两百万人,从大业元年三月到大业二年正月,仅仅十个月就建成!

  二是修建京杭大运河。

  大业元年,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征发几百万人,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北京);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前后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

  三是三打高句丽。

  尤其是第一次出征,史称“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他南巡江州,“舳舻相接,二百余里”;他北巡榆林,“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

  把把都是大手笔,次次都是几百万人。

  据《通典•食货典》记载,在隋炀帝杨广的大业二年,全国的户口总和达到了8907536户,46109956人,这是“隋之极盛”的数字。

  可以大致模拟计算一下:杨广当皇帝时的总人口为46109956人,而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0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参照这一比例,杨广当时拥有的劳动年龄人口为3057万人。

  由于打仗、修河、建城不是女性能够承担的劳役,加之当时一般情况下女性是不计算劳动力的,我们再假设当时的劳动年龄人口男女比例为1:1,所以杨广手中实际上只有1528.5万男性可供使用。

  手上就这么点人儿可用,他就敢同时打大仗、兴大役、建大城,是不是有点用力过度?

  (图)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3 李世民属于心怀恐惧的“合理作为”型

  李世民就认真汲取了杨广的这个用力过度的教训,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千古明君”之路:心怀恐惧的“合理作为”型。

  事实上,记录杨广上述大手笔事迹的《隋书》,就是由李世民手下的魏徵等贞观史臣所撰写的。对于杨广上述的用力过度,他们是这样评价的: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

  这其实也是李世民对杨广的总结。

  所以,李世民一直心存“二世而亡”的恐惧,针对杨广用力过度的教训,他采取了“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的指导方针。

  这个指导方针说穿了就是,杨广当皇帝,纵欲而折腾,以“动”为主;李世民当皇帝,控制欲望而不折腾,以“静”为主。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李世民偃武修文,戒奢从简,轻徭薄赋,清明政治,恢复经济,才最终打造了贞观之治,自己也成为了皇帝中的人生赢家。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章雪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