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民国时,数次挖掘张献忠“江中沉金”的往事

  2017年3月20日,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初步介绍了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发掘出上万件张献忠“江中沉金”的情况。

  张献忠,陕西人,于崇祯三年因当地多年饥旱的原因参加了农民起义。后于1644年攻破成都,在成都称帝,建国“大西”,改元“大顺”。

  但称帝仅仅两年后,张献忠就与入关后南进的清军展开了激战,1646年在与清军的一次战斗时被箭射死。

  民间传说,张献忠兵败四川时,曾经把随船携带的大量金银珠宝沉于江中。但由于沉船事件及具体位置正史上没有进行记载,故而数百年来,后人对此始终存在争议。

  于是,从民间到官方,都在进行着各种尝试,进行了多次的挖掘。

  【清代当地政府的三次挖掘】

  在四川彭山文管所,有一本清代末期的《彭山县志》,上面记载了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次挖掘活动。

  “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

  从“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的记载上来看,清政府这次组织大规模打捞行动,确有所得。

  但是,受当时人力、物力、技术等原因影响,当时打捞上来的文物,只是张献忠沉金的很少一部分。

  之后,在1838年和1853年,清政府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江口挖宝,但均无所得。

  【民国时期的挖宝经历】

  1937年冬,成都人杨白鹿将从他人手中得来的张献忠藏银图,向好友马昆山透露,后由范绍增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开展打捞工作。

  他们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终于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是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江边。

  于是,在1938年冬季趁 河水较小,加速开挖,结果一无所获。

  第二年秋水退后又继续,上百人前后历时十多个月的辛勤劳动,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

  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 ,'万万五'还跑得脱吗?"

  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

  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

  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

  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

  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3大箩筐小铜钱。

  "金银万万五"杳无踪影,轰轰烈烈的挖银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