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一个创想的生成 历史上的画廊曾空无一物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主办的“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800年”展览,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展览不仅展出了126件套来自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部和欧仁·德拉克洛瓦博物馆(隶属卢浮宫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而且以实物与图片的方式,重现了卢浮宫从始建之初,历经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拿破仑一世各历史王朝800多年来不断丰富的王室收藏历程。“创想”一词犹有深意,因为它不仅是人类最杰出艺术品的展现,也是一座伟大建筑物生成历史的呈现。

  

  卢浮宫俯瞰图

  “卢浮宫”为什么不叫做“卢浮博物馆”呢?只是在卢浮宫的中文网站,才能看到“卢浮宫博物馆”字样的频繁出现。莫非它也像北京的故宫,既是皇帝曾经的宫殿,也是“故宫博物院”那样,曾和法国的国王有关?事实正是这样,不仅如此,它还与法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卢浮宫建筑群的变迁史中,我们能窥到法国王室的更叠,也能看到各个时期权贵、艺术家、收藏家之间的关系。

  和艺术不沾一点边

  历史学家一直以来对卢浮宫所在地的文明起源争执不休,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4500年,就有游牧民族在塞纳河的两侧驻扎。在铜器时代末期(公元前1250-750), 卢浮宫所在地还只是一片荒野之地,人们耕种土地并开始建立农场,直至罗马时期,才出现了黏土采矿业,供周边城市建设使用。“Louvre”这个词的词源也一直是个谜。有人说它是一个文字游戏,“Louvre”和l’ uvre的发音相似,而l’ ?uvre在法语中有“杰作”的意思。有人说它的词源是和凯尔特文化有关。虽然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如今,在西岱岛地区(le de France),就有一个叫做“Louvres”的市镇。

  卢浮宫的诞生最初要归功于菲利普二世。这位国王在通过他一生的努力,摆脱了英国统治下的安茹帝国,击败了德国、弗拉芒和英国的敌对联盟,将法国从一个小小的封建王国变成了一个繁盛而强大的欧洲国家。他重新组织法国政府,鼓励新兴的资产阶级,并使国家在经济上趋于稳定。为了国家的安全,王权的巩固,他在巴黎周围修建了城墙。为了抵御他在军事防御上的弱点——城门和塞纳河的交点,他决定建造一个防御城堡。卢浮宫由此应运而生。菲利普二世的工程师们设计了一个方形的的建筑图,由沟壕环绕保护,并且在四个角落以及四围中间的地方设立了圆柱形的防御塔。

  城堡的庭院中间立着一个半径为15米的“巨型塔楼”,(Grosse Tour)既是国王藏宝的密室,也自拍为哦关押重要犯人的监狱。菲利普二世的仇敌费迪南德(Ferdinarnd)就被囚禁在那里长达13年之久。如今已经看不到塔楼的存在,但在1980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它的遗迹。菲利普二世建造的卢浮宫和艺术扯不上一点关系,也不是为了居住,纯粹是一个保护巴黎军事防守要塞。它的位置在当时也不像今天一样处于城市的中心,而是在巴黎的边缘。

  

  国王的“新家”

  使卢浮宫从真正意义上转变为皇家住所的是国王查理五世(1364年至1381年在位),当时,卢浮宫周边开始兴起了一些城区,巴黎随之逐渐向外扩展。查理五世于是在新城区的外围建立了第二道城墙。这样,卢浮宫便夹在了两道城墙之间,逐渐削弱了它在防御地位上的重要性。随着查理五世在卢浮宫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决定在卢浮宫西边三百米外新圈一块地,并任命他的建筑师Raymond du Temple 把这个曾经的军事城堡改造为一个新式的国王之家。建筑计划中包括在城墙上开凿更多的窗户,以便于采光,另外建筑的上半部被抬高,并加上了具有装饰性的高高的天花板。查理五世在卢浮宫的另外一个重要举措,是在西北翼建立了一个图书馆。这位热爱科学的君主被称为“智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好比今天的科学家。查理五世饱览群书,常常因为读书而废寝忘食。他所建立的“国家图书馆”占地三层,收藏了上千册的手稿以及珍贵的书籍,从罗马的历史到亚里士多德的文集类别广泛。图书馆不仅是国王思考的地方,也成为学者集中抄写和发散重要文本的智力中心。

  然而好景不长,从14世纪开始,法国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寒冬、饥荒、蔓延欧洲的黑死病,加上农民的频繁暴动,不断打击和削弱着君主体制。英法“百年战争”在本已脆弱的统治上又施加了重重的一击。国王决定离开巴黎,改迁在卢瓦尔河谷的城堡(Chateaux de la Loire)居住。1420年,英国人占领了巴黎,进驻卢浮宫。然而,在他们眼前的这座皇家宫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辉煌。相反地,它空荡荡,脏兮兮,如同鬼影一般。卢浮宫就这样被遗弃了快一个世纪,直到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至1547年在位)统治期间,才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和文学家,他邀请意大利的顶级艺术家来法国工作,掀起了法国的文艺复兴大潮。达芬奇也是受邀的艺术家之一,而蒙娜丽莎则是那个时候被国王相中收入囊中的。让弗朗索瓦一世重回卢浮宫的原因是Pavia战役的失败,这次失利让他在西班牙的监狱里蹲了整整一年。当他终于重新回到法国的时候,决心要重新控制巴黎,并把主要住所定在那里。他决定重建卢浮宫,并拆除巨型塔楼,但这项工程直到亨利二世(1547年至1559年在位)统治时期才得以全面开展:西边新建了一个以女像柱作为装饰宏大的舞厅;南边则设立一个专门为国王设计的大型亭子,俯瞰塞纳河。建筑师皮埃尔·莱斯科(Pierre Lescot)统领整个工程,其他才华横溢的雕塑家,如Jean Goujon和Scibec da Carpi等也纷纷参与其中。在这之前,所有法国宫殿的内部装饰只有零星的油画,从没出现过雕塑。而莱斯科借鉴了古代罗马的宏伟建筑以及当代意大利建筑师的创作,大胆使用雕塑作为卧室和楼梯的装饰元素,使整个建筑充满文艺复兴的古典气息。这也使卢浮宫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如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宫。

  一个长廊,两个宫殿

  亨利二世死后,他的妻子,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s)在法国主持政事。当时,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演变为宗教战争。1572年发生的大屠杀事件就发生在卢浮宫的院内。在卢浮宫的建设方面,凯瑟琳·德·美第奇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决定,她在卢浮宫西侧五百米左右的地方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在这之前,这片地上有零星的菜园,闲散的住宅,还有有很多瓦片场。凯瑟琳·德·美第奇想要把这块地方改造成一个带大花园的宫殿,和卢浮宫分开,名字叫做“杜乐丽”(Tuileries),就是法语中“瓦片场”的意思。花园包括喷泉,迷宫,以及其它的娱乐特征。但是,资金的匮乏使得这个计划没能在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有生之年得以实现。今天,从卢浮宫到杜乐丽花园,只需走过几个街区,花园紧靠着塞纳河,是巴黎市中心的后花园。

  亨利四世(1399年到1413年在位)即位后,继续对卢浮宫和杜乐丽进行改造,但是和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想法不同,亨利四世主张建一条半公里的长廊,把两个宫殿连接起来。这个想法被他称为“大设计”,目的是把卢浮宫和杜乐丽宫联合为欧洲最大的皇家建筑集群。这个想法也不完全是一时脑热,要知道,在当时,卢浮宫其实并没有严格的门护设施,只要象征性的说明身份就可以进去。这要在中国的紫禁城连想都不要想。那时,皇宫大门还没有现代社会一个普通人家的防盗门安全。国王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毫无安全感可言。杜乐丽宫在巴黎城墙外,而卢浮宫在城墙内,通过连接两个宫殿,国王变可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溜出城外。在有趣的是,长廊上半部分归国王使用,下半部分设有马圈和皇家印染工厂,还有专门为艺术家留出的住所,能有幸住到长廊里的艺术家都是受国王的宠儿。在靠近卢浮宫的另一头,亨利四世设立了一个“古董厅”,专门放置他收藏的雕像。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算是卢浮宫内的第一组“展品”,当然,这些收藏并不是为了给公众欣赏,而是亨利四世的私有财富。 此后,他的儿子路易十三将方形院落扩建了两倍,并在新旧两翼的连接处建造了一个带穹顶的亭子,以女像柱装饰。这种建筑式样后来成为了法国建筑的一个经典范本。

  博物馆:君王的还是人民的?

  随着1789年法国革命的爆发,政府被迫重新落在巴黎。1792年,武装的巴黎民众蜂拥到杜乐丽宫,法国的君主统治宣告结束。一年之后,卢浮宫第一次对公众开放,这不仅顺应了启蒙主义哲学家在之前所做的设想,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更具有反君主制的政治象征意义:伟大的艺术作品终于被从享有特权的“暴君”们那里解放出来,归属于“人民”。

  

  二战期间,空无一物的卢浮宫画廊

  这次公开展览在大长廊举行,本着反奢华、反形式主义的宗旨, 墙壁统一刷成绿色,地板也只铺了很简单的一层。观众可以看到大约六百幅油画作品,基本都来自于皇家收藏。这一时期也是卢浮宫收藏“大爆发”的阶段,神职人员财产的国有化,从逃亡海外贵族手里抢过来的物品以及法国革命在荷兰及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很快就丰富了收藏的类别和性质。另外,卢浮宫也成为了艺术家前来临摹和学习的地方,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随着对画作不断地学习,博物馆也逐渐将作品按画派和国家等进行系统分类。拿破仑一世称帝后,曾一度把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但随着帝国的倒塌,卢浮宫的藏品很多被迫退还原主。新上任的第二政府迅速出手填补空缺,收购了大量艺术品。1820年收购的《米洛的维纳斯》是一件谜一样的雕塑作品,从被发现到现在一直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1824年至1826年,卢浮宫开始纳入了第一批真正的埃及收藏品,希腊和罗马的古董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在伊拉克豪尔萨巴德(Khorsabad) 的考古发现为卢浮宫带来了亚述文化的宝贵藏品。这股购买收藏品的势头在路易飞利浦的统治下延续,他自己出钱买下了大量的西班牙油画。此外,方形庭院的第二层还新建成了海事博物馆。对于不同领域作品的购买也让卢浮宫的收藏更加多样化,专业范围也更加广泛。

  拿破仑三世是法国第一个由人民选出来的总统,也是第二共和国唯一总统。从1848年到1870年,他的统治长达二十年之久,是大革命之后统治时间最长的政府。从他一开始执政,便开始了对巴黎和其他城市的重整和现代化,拆除中世纪时期混乱窄小的街区,新建下水道体系,拓宽街道,建立公园和广场。我们现在看到的巴黎市中心的样子以及城市的大体规划,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拿破仑三世和巴黎地方行政长官奥斯曼。除了城市改建,拿破仑三世还雄心勃勃地想要继续完成亨利四世时期就提出的 “大设计”。这个庞大的计划,在权力更迭、战争不断的背景下断断续续,一直没能实现。拿破仑三世按照以前留下来的图纸,开始建造连接卢浮宫和杜乐丽宫的新建筑,重建大长廊,并对其进行内部装潢,使其更加现代。拿破仑三世的装饰风格兼并了历史不同时期的风格,是对权力的赞美、现代化的寓言以及传统艺术的大融合,其装饰性远大于实际意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拿破仑三世想要宣扬专制的权威性,恢复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为了赶在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之前完成卢浮宫的外立面,几百个雕塑家被雇来同时在建筑立面上进行雕刻。工人们没日没夜地赶进度,每餐都有人专门送到工地上,以便节省时间,周日还要和教堂协调,以保证工程的继续推进。巴黎最优质的建材被通通垄断,每天夜间送材料的马车吵得附近居民睡不好觉,以至于最后组织者被迫出台了一个方案,保证三个晚上起码有两个不吵到居民。“大设计”终于在拿破仑三世的计划之内完成了。然而,时隔不久,第二共和国战败德国,国王逃到凡尔赛,留下一部分巴黎人民紧守城市,组成临时政府“巴黎公社”。为了表示和王室的对抗,巴黎公社在1871年一把火点燃了杜乐丽宫,烧毁了几个世纪君主的理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