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任用异族将领导致了大唐的衰落?

  文:冷兵器吧血焰剑圣

  大唐天宝十四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突然爆发的安史之乱,让唐朝迅速衰落,再无开元盛世之景。对于这场灾难爆发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讨论,不少人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王朝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的任用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发动叛变的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胡人,其手下也有大量胡人。正因如此,当时唐庭多称安史叛军为胡,史学大师陈寅恪更是依据唐代河北多民族杂居的史实,将河北胡化作为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游牧民族一次次的南下入侵。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真是一场民族战争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先看一遍安史之乱的背景。

  盛世下的阴影

  当唐朝进入开元盛世时,国力到达鼎盛,海内安康,威名远扬。杜甫赞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朝疆域的最高峰】

  但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其实暗涛汹涌。

  唐王朝虽拥有汉人王朝最辽阔的疆域,但随之而来的国防压力也与日俱增。东北方向契丹、奚逐步崛起,威胁帝国的北疆,西线的宿敌吐蕃也非等闲之辈。

  为了应对军事危机而实现的节度使制,固然可以通过给于藩镇节度使地方军、财、政大权,加强了军事效率,稳固帝国的国防,但却使得唐朝的军力外重内轻。天下兵马共57万,十大藩镇便占了49万,内地守军只有八万,且相比悍勇的边军,未经战阵武备废弛的内地军队简直就是一群绵羊。

  

  【藩镇军力图】

  各节度使中,安禄山实力最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中兵马接近19万。且平卢、范阳两镇,已连任十余年。期间广植亲信,党羽遍布军中,对手下的控制力,非其他普遍任期不超过四年的节度使可比。

  枪杆子子出政权,天下精兵半数尽在其手。就算安禄山那个位置,换一个汉人来坐,难道那个汉人便不会有野心吗?

  最要命的是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言安禄山必反,甚至一度召安禄山入京欲杀之。在杨国忠的再三刺激下,安禄山为求活命只有加快造反的进程。

  

  【电影中的杨贵妃和唐玄宗】

  安史叛军真的是胡人势力吗?

  综上所述,安禄山造反最直接的原因是手握重兵产生野心加上杨国忠不断刺激,其深层次原因最多也只能归咎于唐玄宗的决策失误,导致边将尾大不掉而已。

  诚然安史叛军中有大量的胡人。安禄山本人是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其麾下兵马除汉人外,还有突厥、契丹、奚、回纥、仆固、同罗、室韦、鲜卑、渤海、黑水靺鞨、昭武九姓、柳城胡、高句丽残部 、扶余、 新罗等民族。尤以契丹和奚为主力,其亲兵曳落河(胡语勇士之意)便是通过收契丹、奚猛士八千人为义子组建的。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叛军的人员成分,我们就会发现叛军胡人虽多,但汉人更多。

  

  【电视剧中的安禄山】

  叛军中,不算先后称帝的安禄山、史思明,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有安守忠、李归仁、田乾真、孙孝哲、崔乾祐、阿史那从礼、阿史那承庆、蔡希德、武令珣、田承嗣、安忠志、牛廷玠、能元皓、尹子奇、何千年、孙孝哲、高邀等人

  除了安守忠(粟特)、孙孝哲(契丹),阿史那承庆(突厥)、阿史那从礼(突厥)、安忠志(奚)、孙孝哲(契丹)其余皆为汉人,汉将比例明显更高。

  谋士文臣之中,高尚、严庄是安禄山主要的谋士,安禄山叛乱的计划多出自此两人之手,而这两人都是汉人。此外,安史政权任用的绝大部分高级文官也都是汉人。

  可见叛军中还是汉人多啊!

  

  【网游中的史思明】

  唐军中的胡人势力

  而唐军方面,为大唐尽忠的胡人同样数量庞大。

  平叛军队中,最重要的主力乃是朔方军,朔方大体位于今天宁夏、甘肃、内蒙一代,军中胡人比起位于河北、辽宁的范阳、平卢只多不少,铁勒人是其军中最彪悍的部分。铁勒悍将仆固怀恩,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之下,朔方军的二号人物,每战皆冲锋在前,勇猛无畏。为平叛其亲族,战死者四十六人。

  而另外几支主力军团中,胡人数量也不低。

  河东军,节度使李光弼便是契丹人,他屡次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新唐书》称其“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其战功不亚于收复两京的郭子仪。其麾下慕容溢是吐谷浑人,考虑到河东地区胡人内迁也为数不少,河东军中胡人应不在少数。

  

  【李光弼画像】

  安西北庭军,由西域仆从军和唐军混编组成,胡人所占比例相当高。军中大将荔非元礼为羌人,尉迟胜是于阗人,白孝德为龟兹人。

  关内泽潞军,节度使王思礼为高句丽人,其麾下多为河西、陇右军残部,军中蕃兵的数量相比安史叛军也是毫不逊色。

  此外唐军还大量征调盟国军队参战,其中便有叛军最为忌惮的回纥骑兵。

  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唐军还是叛军,内部都有不少胡人,而且往往是精锐部队。何以叛军中有胡人就认为重用胡将导致了安史之乱呢?若能这样算,那些为唐朝立过功,为皇帝流过血的胡将岂不比岳飞还冤?

  

  【网游中的唐军精锐天策军,现实中安史之乱时唐军精锐多为胡人】

  蕃将背锅背后的思维误区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了,为什么唐军中会有哪样多胡人?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相比去后方募兵再派往边境,在边境就地募兵无疑更为划算。而且,与其让不会骑马射箭的农民入伍从头训练,直接招募善于骑射的胡人无疑更节省训练时间和成本。其实历朝都有不少胡人组成的精锐。如汉代的长水胡骑、宋代的飞鹘军。

  不过唐朝因为疆域辽阔,境内民族众多,相比其他汉人朝代有了更多可供入伍的胡人。这也有了双方精锐都多为胡人的局面。

  那中央不担心“非我族类”的胡人造反吗?恰恰相反,在安史之乱前,中央恰恰认为胡将更加忠诚。宰相李林甫曾上书“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因此更加容易掌控。(《旧唐书》)。

  这种说法,其实是吸取唐初兵变,多为王室成员勾结禁军奖励的教训,认为出生底层或外族的人,结交的党羽更少,更加可靠。

  前文已经说过,因为安禄山叛乱,便认为任用胡将的政策错误是错误的,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那玄宗认为胡将更忠诚对吗?

  答案是同样的大错特错。

  说到底,认为胡将一定不忠,或者一定忠,这种想法是根据一个人无法选择的共同身份标志(如国籍、民族、阶级、信仰)将人分类,再虚构出一个集体的特征,好像群体是一个独立的人一般,有好坏有意识,然后忽视个体可能的选择,对这个群体的全部人做出判断。

  但实际上个人只为个人的行为负责。安禄山和李光弼,虽然都是胡人,但想法行动却完全不同,忠与不忠看的是个人意志,不由出生的阶级、民族、地域决定。

  

  【《免胄图》中的唐军武士】

  唐玄宗因为自己政变上台,便认为宗室不忠,将子孙们“圈养”在十王宅百孙院中,限制其参政,对太子也严防死守。却认为出生贫寒的胡将可靠,予以重用,结果却是安史之乱.

  被打脸后,唐庭对于所有的武将都不再信任,仿佛武将有天生的原罪,中兴战功第一的李光弼在猜疑中恐惧度日,最终病逝;郭子仪晚年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全家46人为国捐躯,忠肝义胆的仆固怀恩最终因猜忌被逼谋反。之后的众多武将也始终备受猜忌。

  宦官成了皇帝寄予厚望的新群体,毕竟宦官的权势来源于朝夕相处的皇帝,改朝换代时文臣武将都可以找新的东家,唯有宦官不能跳槽,宦官肯定是忠啊。

  但现实再一次打了皇帝的脸,宦官专政成了中唐以来唐朝最大的顽疾之一,多位皇帝的生死废立竟由这些家奴决定。

  皇帝通过给某一群体打上标签,认为其都是忠臣或奸臣,不加甄别的重用或防范,却始终未能考虑到这些集体意识只是自己的想象,作为个体的人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