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真实性考疑》

作者:山色归读 非经允许,不得转载。

“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一直被清史研究者称为清朝三大疑案,近年来热播的清宫类影视作品更是依据野史相关记载,或戏说,或穿越,大书特书大、小玉儿与多尔衮的恩怨情仇。其中“太后下嫁”疑案牵涉到的女主人公孝庄文皇后(大玉儿原型),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或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人,天命十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她所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即位后,孝庄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

孝庄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德能干,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圣主,算得上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顺便说下影视中虚构的所谓“小玉儿”的原型即多尔衮的嫡福晋虽说也的确出自博尔济吉特家族,但比多尔衮大一岁,依据史料,她是孝端文皇后的堂侄女,也就是孝庄皇后的堂姐,而不是影视所说的孝庄的亲妹妹。

孝庄12岁时嫁给比她大20岁的皇太极,早在她两岁的时候,皇太极就娶了她15岁的姑姑(名哲哲,后来的孝端文皇后)为嫡福晋;天命十九年,在她嫁给亲姑父为侧福晋9年后,她26岁的姐姐(海兰珠,后来的敏惠恭和元妃)也嫁给了皇太极,也就是姑侄三人同嫁一夫。

皇太极时期,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这显然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在初期打江山时为了笼络骁勇善战的蒙古科尔沁部落而推行的“满蒙联姻”的政治策略,双方频繁互相嫁娶。

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他52岁时的一天晚上,在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姑姑)的清宁宫南炕上毫无征兆地突然死去(很可能是急性中风)。由于尚在壮年且事出突然,皇太极并未指定在他死后由谁来继承皇位。

因此依照传统由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生前最亲近的侄子)、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异母弟)、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庶出长子)、武英郡王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兄)、豫郡王多铎(多尔衮同母弟)和颖郡王阿达礼(礼亲王代善之孙,萨哈璘长子,袭郡王)等七人举行会议,共同推举皇位继承人。

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有实力和资历挑战皇位的有三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强势亲王,豪格是当时皇太极的所有儿子中唯一封王的儿子和长子(遗憾的是庶出),满洲八旗正黄和镶黄两旗旗主,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多尔衮战功卓著,威望正隆,掌管正白、镶白两旗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两个如狼似虎的亲兄弟的效忠。

六岁的福临(后来的顺治帝)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皇太极与孝庄亲生儿子,而且是五位正妃所生的皇子中最年长的。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谁要强行上位必将导致大清的分裂内斗和血雨腥风,且都没有必胜把握。孝庄足智多谋,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并刻意交好多尔衮,为福临争夺皇位。会议最终决定,由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顺治,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摄政王。

实际上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病死前一直是傀儡,不久多尔衮干脆排挤掉济尔哈朗独掌大权。随着形势发展,后来多尔衮渐渐有了不臣之心。孝庄太后与睿亲王多尔衮年龄相近过从甚密,故有说法认为二人之间有私情;更有甚者认为在皇位争夺的斗争中,孝庄太后为了说服多尔衮支持福临上位,不惜委身于多尔衮,后来迫于多尔衮的压力,为了儿子的皇位,干脆就嫁给了多尔衮。这就是所谓的“太后下嫁”的故事。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出自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卺,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合卺就是喝交杯酒的意思。这首腹诽孝庄与多尔衮艳闻的诗一向作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的最早证据,但是静下心来思考: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一直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

以该诗名《建夷宫词》就可以看出,“夷”本来就是对满清的歧视性称呼;且诗中不提北京也不提盛京,而提后金最早的发祥地建州也是对其合法性的变相否认。“慈宁宫里烂盈门”之句说太后大婚时慈宁宫内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但依据《清实录》的记载,孝庄文皇后是在顺治帝十年慈宁宫修葺之后才搬进去的,所以如果确有大办婚事也应该在顺治十年之后,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即坠马病死,可见此诗基本上是附会穿凿,没有什么依据。

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比如多尔衮尊称“皇父摄政王”;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另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其实,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称呼他的肱骨大臣、贤相管仲为“仲父”;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的第一号智囊范增被尊称为“亚父”,这其实也是“仲父”;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主刘禅称为“相父”,也跟“仲父”没什么差别。所以拿“皇父摄政王”来说事不足为据。

尽管顺治元年,多尔衮称摄政和硕睿亲王,又称叔父摄政王;第二年,改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称皇父摄政王;这类称谓的变迁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基本上是内外两条线路的变迁:在外反映了多尔衮日益骄横自大,咄咄逼人,也算是弥补了当年跟福临父亲皇太极相争就差一点当上皇帝的遗憾,如今过一把准皇帝的瘾;在内则是羽翼未丰的顺治帝或真或假、半推半就的骄纵多尔衮的权宜策略。即用大帽子、过格荣宠来满足和迎合多尔衮一定程度的自我膨胀,不致激化矛盾;同时又让其放松警惕,为顺治帝将来可能采取的雷霆手段达到奇兵效果。所谓“欲令其灭亡,先令其疯狂”。

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清兵初期入关,出身少数民族的满蒙亲贵除了仿效汉族士大夫广纳妻妾的做法外,还极其顽强地保留着其本民族原始的收继婚的习俗。所谓收继婚,也叫转房、逆缘婚、挽亲、续婚、蒸母报嫂等,指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夫家其他男性,如亡夫的兄、弟、叔、伯、子(女方的亲生儿子除外)、侄、甥等。

例如具有鲜卑胡族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死弟弟齐王李元吉后,就把其妻子杨氏纳为己妾;多尔衮害死肃亲王豪格后,其剩余的三个福晋分别被多尔衮、阿济格、济尔哈朗这两个亲叔和一个堂叔每人瓜分一个。

对于此时位高权重的多尔衮,入先皇内宫抑或对皇太极遗留下来的女人有所瓜葛,可以理解,但对象不一定就是孝庄太后。此时32岁的孝庄已经不算年轻,而且孝庄一向也算不上美人,嫁给皇太极纯属政治联姻,并不是因为她漂亮而得宠。

在皇太极的五位正妃中,她进宫时间排在第二,可位次却列在最末,论条件她比皇太极宠爱的姐姐海兰珠年轻,也远比姐姐进宫早,甚至孝庄还不如晚到宫的懿靖大贵妃、麟趾宫贵妃,这两人可是皇太极杀死的政治对手察哈尔林丹大汗后收纳的敌人的两个福晋。如果没有孝庄后来生下的皇九子福临并耍心眼构造一个“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实际上是庄妃将珍珠宝石藏在纱裙内,宫灯照耀下使其发光,制造一种神秘的幻像)。后来进一步编造梦见神人抱一男孩交付给她的鬼话,通过忽悠皇太极来稍微改变自己的境遇,可能孝庄纵有天大才能也不会有人给表演舞台,更不会有历史上那么英明睿智的孝庄太后了。

既不年轻又不漂亮的孝庄,多尔衮未必有兴趣。史载,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随着权力的迅速膨胀,多尔衮的生活穷侈极欲,“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鲜公主,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也就是多尔衮眼界甚高,美人如云,没必要去打庄妃的主意,而且已是权倾朝野的他,也没必要通过娶庄妃上位来攫取更大的权力吧?

说到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孝庄太后强调的“卑不动尊”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不能因为地位低的人去打扰地位高的人。去世得晚的皇后如果想与皇帝合葬,要将地宫墓道重新挖开,再入葬填埋,按照传统的认识,这对地下的先帝的干扰是很大的。所以做了太后的皇后基本都是在皇帝陵附近另辟新陵,单独下葬。乾隆的生母就是因为卑不动尊,最后单独营建了泰东陵。

再说昭陵已葬有皇太极与孝端皇后,且盛京昭陵(北陵)远在沈阳,在古代来说,北京离沈阳还是很远的。对于皇太极,庄妃不过是不很受宠的五大妃之一,对于顺治和康熙都是孝庄呕心沥血带大的,十指连心,也许特定环境下哺育的儿子和孙子与孝庄的心理距离更近。她所言愿意在北京近郊昭西陵陪伴顺治、康熙父子也是肺腑之言。而且从孝庄的历史“盖棺定论”来看,孝庄文皇后在顺治时已贵为皇太后,以她的尊崇身份,如下嫁就不会死后葬入皇陵了;康熙帝及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文皇帝的皇后,对其尊崇备致,歌功颂德,祭礼有加。可见“太后下嫁”子虚乌有。

太后下嫁没下嫁,还有一个线索可循。太后下嫁不是小事,有下嫁的诏书没有?有人说可能国内有意或无意地毁掉了。但是真要有下嫁,这么大的事情依照惯例一定要把相关诏书转发到如朝鲜等藩属国,但是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确有“皇父摄政王”类的表述,但里面没有记载太后下嫁的事情和相关诏书。

总之,庄妃或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确实是一个聪明睿智、贤德能干的女人,可以说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又一典型代表。早在她还是一个皇太极阴影下的少女嫔妃的时候,就“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明末著名汉臣洪承畴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后来为了爱子的江山,在还未引入汉人教化之前的清初,孝庄跟作为大清梁柱的小叔子多尔衮密切接触、甚至刻意交好、虚与委蛇、惺惺相惜都是必要的和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认为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情愫可能有,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则绝对无;同样,多尔衮的一些举动也更多的是在无人制约的情况下权臣表现出的狂悖和僭越,而不能说明他强娶了孝庄太后,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条过硬的材料证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

作者:山色归读 个人公众号:shanseguidu 欢迎交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