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在春秋战国

  

网络配图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及其重要的时期,尤其是“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就,后世也只有民国时期才能相与匹敌。封建历史上乱世很多,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那为什么只有春秋乱世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呢?

  春秋战国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时期,周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礼乐制度逐渐崩坏,诸侯为了争夺霸权,相互攻伐。史书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使统治者无暇顾及思想领域,客观上为各种学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人们思想获得了解放。

  春秋初期,诸侯之间的地域限制还是很严格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离开国境,士大夫私自出国意味着背叛国君。齐桓公争霸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事件,公元前663年,活动在辽东范围的山戎部落攻打燕国,应燕国国君请求,齐桓公出兵平定了山戎之乱,燕君特别感激齐桓公,一直把齐桓公送入齐国边境。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能失礼燕国。

  于是就把燕君送齐桓公所到的地方割让给燕国。还有一件事,它是“赵氏孤儿”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公元前620年,晋灵公即位,赵盾专政。晋灵公为夺回政权,多次派人刺杀赵盾。公元前607年,灵公在王宫设下埋伏,准备诛杀赵盾。赵盾闻讯后逃亡到晋国边境。结果赵盾的族弟赵穿发动政变,反而诛杀了灵公,而后迎接赵盾归国。当时,史官董狐在史书写到:“赵盾弑其君。”

  赵盾辩解:“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道:“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士大夫私自处境,意味着与国君恩义断绝,赵盾就是因为没有处境,所以被背“弑君”的黑锅。由这两个故事来看,春秋早中期,诸侯之间的地域观念很强的。

  但是到了春秋晚期,以及战国时期,这种壁垒就打破了。比如孙武是齐国人,在吴国担任将军,助吴破楚;吴起,卫国人,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做官;苏秦推崇合纵,配六国相印;乐毅祖上是魏国人,居住在中山国,中山被赵灭后,在赵国当官,后又主政燕国,伐灭齐国(齐国仅剩两城,几近亡国)。

  这种人才流动的现象,反映出当时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步加强,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融合,使得各种学说能够增删补益、取长补短,不断完备。孔子周游列国,不仅是其兜售学说、干政诸侯的过程,更是其思想提炼、充实、完善的过程。

  

网络配图

  以上讨论的是整个的社会趋势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客观环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认清发起“百家争鸣”的这些精英分子到底是什么阶层。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是士大夫走上政治舞台的充分体现。这一阶层,为了争夺权力、扩大影响,思想特别开明,热衷招纳人才,由此出现了“养士”的热潮,也就是所说的宾客。这些宾客中,不乏优秀人才,给士大夫阶层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

  孟尝君食客三千,得脱秦关;信陵君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吕不韦广招宾客,著书立说。尤其是齐国谡下学宫,宾客之盛,成了各种学派诞生的阵地。正是各国对于宾客门人的重视,由此催生了“士”这一社会群体。他们不从事生产,依靠向统治阶层提供建议、出谋划策谋生,其中的佼佼者正是诸子百家的代表。法家商鞅原是魏相公叔痤门人,因不受重用,被秦孝公招贤令吸引,在秦国主持变法。

  纵横家张仪未显达时,游说诸侯,受辱楚、赵等国,最终入秦,打破苏秦建立的六国合纵抗秦的国际局势,推行连横政策,拓展秦国战略空间。这是一些取得成功、富国强军的学说流派。还有一些未取得政治效益,或是未被列国重视的学说。孟子所秉持的儒家学说,处处碰壁,“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其言,……,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为后世朝代提供五德终始观点的阴阳家驺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始变》、《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墨家墨子,原是宋国大夫,擅长守御,提倡兼爱、非攻。无论先贤们出于何种目的著书立说,是为了救民水火也好,为了一己富贵也罢,没有这种历史趋势和阶级基础,“百家争鸣”的现象就难以出现。

  那么,为什么“百家争鸣”只出现在了春秋战国呢?而以后的封建朝代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历史选择的结果。在封建帝制社会,无论什么样的学说,都应该有为巩固皇权服务,蔑视皇权、或是对皇权产生威胁学说迟早会被统治者摒弃、清除。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原因在于当时知识分子反对帝制,想要重建周朝的分封制。

  墨家学说在汉代就已经没落了,因为“侠以武犯禁”,以一己之力除暴安良,反而带来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汉武帝严厉打击“豪侠”。而在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有的学说,在春秋战国就已经证明对夺取天下没有作用,各路豪强肯定不会傻到选择这些学说,而当时的精英分子出于社会需求的考虑更不会研究发展这些学说。因此,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稳固的环境中,留给知识分子的思考空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在主流思想上再吸收、再创造,诸如“程朱理学”、“王明心学”都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定义。

  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时期,比起“百家争鸣”丝毫不逊色,那就是民国。这一时期,封建帝制开始瓦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所形成的国家统一、民族强大的爱国意识,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精英阶层能够站在更高的思想起点,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观点各异的学术思想,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思想上,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实用主义,在艺术上有文学、绘画、音乐,在科技上有化学、物理、建筑、机械,各个领域,大师辈出。所以,网上流传“大师出民国”这句评价,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而对这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潜心钻研、深邃思考的支撑起整个现代文明脊梁的民国巨匠们,我们应该给予更加崇高的敬意。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创作者投稿【寒章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小雅(微信号:13823765842)

儒家经典·外国童话·古典诗词

  四书五经赏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最大的四书五经爱好者社区,学习儒家文化,回溯国学经典,提高身心修养,加入我们吧。

  格林童话故事全集

  荐语:美妙的视觉盛宴,最亲切的童话故事,灰姑娘、莴苣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她们等你很久了呢。

  见字如面朗读者赏析

  荐语: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感受文化回暖,坐看诗意归来。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