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影视剧骗了,单挑那是匹夫之勇

  说起古代行兵打仗,一般都会想起电视剧中这样的场景:

  两军对垒,兵马待阵,敌对双方各派出一员大将,两人在阵前厮杀,一分高下,败者或斩落马下,或狼狈逃窜,胜者一声令下,两军正式展开对决,厮杀。

  比如,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如果双方将领事先不单挑一阵,那这仗一时半会还真打不起来。

  但每当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不免会有这样的困惑,所谓擒贼先擒王,事先暗地里安排好弓箭手,直接把前来应战的大将射杀不就不战而胜了吗?

  难道是感觉胜之不武,老脸没处搁?

  事实上,古代战争中单挑不能说不存在,但确实是很少的。

  楚汉之争时,项羽的单挑战斗力就很强,两军对垒时,项羽就直接喊话刘邦,大意是天下苦战久矣,就是因为两人不分高下,如今不如来一次单挑,就不用麻烦父老乡亲们来凑热闹帮忙打仗了。

  刘邦可不是傻瓜,他深知项羽的战斗力,但凡不会因为颜面而去白白送死,所以他听完项羽这番话后,露出一丝奸邪鬼魅的笑:“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如果单挑是古代的主要战斗形式,那么楚汉战争大概几天就打完了,项羽早就把天下装入囊中了。

  那么,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单挑的情况比较少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仗是一项指挥的艺术,通过精确的指挥,根据战场情况,正确地展开兵力,集中力量完成包围、打击、防御或转移等战术动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来确保战斗目的的达成。

  军中大将都是战争的指挥官,如果他们一上来就挂了,或者溃逃,那军队势必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而迅速陷入崩溃,胜负自然明了,仗都不用再打了。

  故此,指挥官的地位很重要,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就是保障指挥权不受影响,进而把握战争全局,上来就单挑的风险太大,万一丧命自然就是得不偿失的。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唐宋以后,带兵打仗的将领有许多是文举出来的书生,根本就不能上阵挥枪弄棒。

  什么时候出现单挑的情况呢?

  敌强我弱,士气不振,将领为鼓舞士气,或是深陷重围,拼死一战,将领为保存全军而孤注一掷,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领会亲自站出来与敌军一决高下。

  换句话说,如果将领出来单挑,大都是无奈之举。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战争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蛮荒时期、礼乐时期、战争时期。

  蛮荒时期是指商代或以前,此时一般是部落之间发生战争,而战争的形式基本就是互殴,没什么规则可言,比较原始落后。

  礼乐时期的战争很有意思,比较注重仪式感。

  比如A国要向B国开战,那么A国首先要做的是写一封公开信,意思就是你在某某方面违背了周天子之意,我要代替周天子惩罚你。

  两方约好某月某日在某地相见,B国也很听话,到两军相见的那天,先摆兵布阵,然后敲敲鼓,开打。打完也不追击,点到为止,所以一般没有什么惨重的伤亡。

  到了战争时期,打仗就有模有样了。

  我们提到的古代战争一般都指的是战争时期及以后,战争时期之后战争形式基本也就定型了。我们看到的古代战争片,一般都是指这个时期,但有一点一定要明白,那就是不要被电视剧中的场景所迷惑,真实情况并不是那样。

  战国时期之后,古人打仗就比较注重战法和阵法,也很强调军队的纪律性。

  对此,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战法和阵法都是花架子,根本没什么卵用,两军真得较量起来,拼个你死我活,哪还顾及什么排兵布阵呢。

  但如果你看过《孙子兵法》,事实是古代人对阵法战术的研究甚至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

  打仗注重的就是战略战术,战略就是大方向,战术就是实地具体操作,阵法分为方阵和圆阵,方阵用来进攻,圆阵用来防御。

  到底是用方阵还是圆阵,端看它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每个小阵还可以再组合成大阵,每个士兵结阵而行。

  在阵中的士兵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进攻,有的负责防御,相互配合,团结一致,这种默契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磨合成的。

  另外,古人动辄就能把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指挥得力,运筹帷幄,此中智慧是不容小觑的,如今很多现代战争中的战术依然是在模仿古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