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栈道是刘邦的设想,还是张良的主意?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他知道什么,而在于他认识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归功于他的人脉关系。那些看似幸运之神降临的因缘际会,其实多半是努力经营人脉的结果。有良好人脉的人,看上去总是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对刘邦来说,他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人脉。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等人才齐聚堂下,因此,尽管他的兵力和实力还无法与项羽相抗衡,但良好的人脉却让他在逆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首入关中、鸿门宴大难不死等都是鲜活的例子。

  在随后的分封大会上,刘邦被屈封到巴蜀一带当汉王,在手下人的劝说下,他也乐意地接受了。然而,正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他颇为倚重的谋士张良却要跟他说再见了,这让刘邦很痛苦。

  张良要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复国梦。的确,他此时只能算是“挂靠”在刘邦名下,他真正的主子是韩王成。

  作为韩国的“官六代”,张良眼看其他五国都复国了,自然不甘心韩国就此“泯于众人”矣,因此,他拥立韩王成为主子,开始了复国之旅。

  因为人马少,张良的复国大业一直没有干出成绩来。当刘邦的西征大军到来时,他和韩王成毅然踏上了征服暴秦之旅。此时,暴秦已被推翻了,各大诸侯也得到了应有的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韩王成被封为韩王。张良也决定返回韩国,继续完成和经营他的复国梦。

  人各有志,不可强留,刘邦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也没有强留张良,只是心里很悲伤。而张良同样很难受,毕竟对他来说,眼前这个人才是他想要追随的主子,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只能暂时离开刘邦,去努力争取完成自己的复国梦。

  当刘邦去汉中时,张良百里相送,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离别前,刘邦握着张良的手,动情地说道:“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心碎前一秒,用力地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

  张良感动得泪流满面,悲伤良久。其实,他之所以这么执着地送刘邦到这里,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指导刘邦火烧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是从关中平原到汉中盆地的一条捷径,自战国时开始修筑,凭借着一代代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建成这条长达近五百里的“通天大道”。一旦栈道被烧毁,关中和汉中便如牛郎织女般天各一方,难以直接联络了。

  当张良告诉刘邦这个计划时,刘邦很是惊愕:“栈道被毁,我岂不是一辈子都要被困在巴蜀了!”

  张良胸有成竹地进行了解释:“烧毁栈道,看似自毁退路,但同时也烧毁了各诸侯王的侵略之路,他们便不能轻易地攻到汉中来了。而且,这看似自毁前程之举,也能同时彻底打消项羽的防备之心,让他们认定我们再无东归之意。”

  听到这里,刘邦原本阴沉的脸才舒展开来。随后,张良又送给了他一个锦囊,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天才能打开。

  就这样,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边走边放火烧掉身后的栈道。很快,这个数百年才打造完成的第一栈道就被彻底毁掉了。

  火烧栈道与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火烧栈道,很好地麻痹了项羽,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为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后人作诗曰:“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