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死前留下一隐患,让300年王朝败在一女人身上

  清朝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过一段好时光,八旗子弟勤于骑射,南征北战很有能力,在政治上勤于政务,皇帝一任比一任精明能干,所以有了康乾盛世,那时候八方朝贺,海外各国也纷纷前来觐见,但是因为大清正处在巅峰,对于那些海外各国的奇技淫巧都不重视,可悲的是,正是那时候的目中无人,造成了中国后来的落后、任人践踏。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局势日益恶化,百姓的抱怨此起彼伏,阶级矛盾日益加重,甚至统治阶级内部自己都出现了问题。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皇帝狼狈出逃,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疾病、羞愧、着急的多重打击之下,咸丰去世了,临死之前,他留下了关于继承人的旨意,但不知道是病糊涂了还是本来就受人蒙蔽,他的旨意中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首先,他立的太子其生母是贵妃,且是一个活生生的贵妃,这样在他当皇帝之后皇后和贵妃势必处于对立的两面,加之儿子年幼,恐怕女人掌权,他便设立了八大臣赞襄,两宫太后各执一印,希望能够牵制朝中的势力,保朝堂平稳。但是他低估了女人的能力和野心,这样的制度还是没阻断慈禧的干政之路。

  皇帝死后,八位辅政大臣知道那位西宫娘娘的厉害,想要压制她,于是大力推举东宫,但是慈禧此人能伸能屈,知道辅政大臣对自己都有防备,她就去拉拢单纯的慈安太后,还联络了恭亲王奕,最终除掉了一心为国的八位辅政大臣。之后,奕成为议政王,两宫太后把持朝政,但是因为东宫娘娘生性软弱,朝堂基本上是落在了西宫娘娘的手里。这看似是一个很稳固的结构,但是隐患暗生。

  太后与议政王在有共同的敌人的时候是盟军,但是当敌人没有了,他们两个就站在了对立面,互相成为了对方的政治绊脚石。1865年,两人的矛盾升级,慈禧以他不守礼仪为由剥夺了他议政王的名号,宰相的权利也随之被收回。1881年,东宫太后暴毙,之后,慈禧更是借助中法战争失败的由头将他赶出了军机处,这下子,再也没有任何人能过阻挡慈禧的权利之路了,她成了大清唯一的掌权人,国家朝政更加腐朽。

  1889年,光绪帝成婚,已经有了独立当政的能力,慈禧也在名义上将权利归还给了他,但是尝过权利甜头的人又怎会轻易放手呢?

  名义上皇帝已经当政,但事实上真正的掌权人还是慈禧太后。皇帝渐渐长大,开始想要当政,于是和他的母亲站到了对立面,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皇帝,一派支持太后。皇帝野心勃勃,奈何对着朝廷的乱象有心无力,他想借着维新运动改革,但是却棋差一招,最终败给了慈禧太后。

  当然,慈禧祸害了一锅的百姓,自己也没能善终,她把持朝政却没有翻手云覆手雨的能力,最终西逃西安。

  这位西宫太后临死前,将国家政治托付给了溥仪的父亲载沣,让他辅政,让光绪帝的皇后做了隆裕太后,但是这样的格局和当年的她所经历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载沣虽然是帮着自己的儿子掌握朝政,但是也怕自己的权利被夺,所以竭力巩固摄政体制,但是这样反而使得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为了加强摄政体制,他首先拿袁世凯开刀,想要在拿到名声的同时得到权力,但是谁能想到此举反而激怒了袁世凯,让他更加强了想要当皇帝的心呢!载沣此人的政治头脑实在有限,他想要固权,重用满清贵族,确使得满汉的权利失控,朝堂更加混乱,加剧了晚晴的覆灭。

  咸丰的初心是好的,他害怕大臣专权,又害怕太后外戚干政,所以将这三方联系起来,让他们互相牵制,希望能够保持朝堂的平衡。

  但是他机关算尽,却算漏了自己枕边人的野心,慈禧利用这个体制的漏洞,笼络了党羽,干掉了辅政大臣,最后成功把持朝政。看似中央集权稳固了,但是却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内政外交更加腐败,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这个三角体制是有一定优点的,如果慈安太后更加有主见,有政治头脑,恭亲王没有自己的小九九,那么咸丰皇帝的这一步棋应该就是走对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