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

  白起,战国时秦国郿县人,爵封武安君、官拜上将军。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名列第一。白起头型远观如矛形,人称兵痴,这种骨相的人天生就是杀星,活着就是为了不休不止的战斗。所以白起一生征战,无一败绩。曾在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攻陷楚国都城郢城,长平之战中击杀赵军四十五万,重创赵国,使其一蹶不振,改变天下格局,为大秦一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奠定六合统一之基础。

白起

  秦武王洛阳扛鼎重伤,白起奉命前往燕国接回芈八子、嬴稷母子,稳定朝野局面,使统绪不坠,有定国扶危之功。从此拉开其褶褶发光、灿烂辉煌的名将帷幕。长平之战后,由于与秦王嬴稷在国家战略方面的分歧,被赐死于杜邮。秦国朝野在非官方渠道多次表达对白起将军之死的惋惜之情,在秦国局部地区,部分群众自发举行吊唁活动,民意汹汹,发生多起与官兵进行激烈肢体冲突的事情,局势紧张,并有进一步升级的绝大可能性,以秦昭襄王嬴稷为首的秦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这一事件,组织相关高层人员密切关注局势进一步发展,研判舆情态势,顺应民众关切,断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略。确保白起死亡事件的政府处理的可控性、稳妥性。关东六国政府也对此事件保持高度关注,六国政府纷纷派出特使进行紧急磋商,相互交流看法,并对事件的进一步发酵制定多套应对策略。关于白起死因,后世人们多将其归结于上将军白起与丞相范睢的恩怨。

  仆,甚不以为然,潜以为未必如此,应该有未曾发现的内幕,遂试分析一二。

  一、秦昭襄王的原因

  秦昭襄王嬴稷自继位,国政的实际处置权主要由宣太后芈八子、穰侯魏冉、上将军白起铁三角主导,嬴稷一直处于见习国君的位置,长达四十年之久,直到宣太后去世,才在范睢的谋划下、军方代表白起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突然政变,不流血的解除魏冉及其他三贵的一切权力。实质建立起秦国国君的威信。

  在漫长的隐忍和等待中,嬴稷的内心愈发深不可测和迫不及待,急需要用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去稳固秦国国君的权威,去实现多年来深藏于心的王图霸业、以达到远迈先祖、名垂青史的政治抱负。

秦昭襄王

  嬴稷与白起的冲突根源起于长平大战时对赵军四十五万俘虏的处置和对继续攻击赵国都城邯郸,彻底征服赵国的军事战略问题上。在对白起将军呈给嬴稷《关于如何处置赵军俘虏的请示报告》上,嬴稷的批复竟然是不着一字,让白起将军自行处置。此举,严重缺乏一国国君在重大问题上应有的负责态度和担当意识。完全将杀降的恶名推给了白起将军。作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君王的合格下属,白起将军在内心极度挣扎和痛苦中,依然无条件啊的执行了这一不光彩的使命。白起将军在内心对秦王的这一做法表示极其失望。随后,白起将军收到秦王关于大战之后、国力疲弱,秦兵疲惫、急待休养,停止攻击邯郸,退回函谷关的诏命。白起对此极度感到不解和困惑,多次上表建议收回诏命。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幻想最终以破灭告终。嬴稷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悖常的决定呢?我以为事实真相绝对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从赵国单方面撕毁《秦赵停战协定》,拒不履行条约内容之后,嬴稷派王陵将军带兵五万攻击邯郸,失败后,再派王龁将军带兵五万继续攻击邯郸,再失败后,派郑安平将军带兵两万攻击邯郸来看,秦王嬴稷再发给白起将军关于停止攻击邯郸的理由“大战之后、国力疲弱,秦兵疲惫、急待休养”是不可信的,这是一个已经证明了的借口,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1、白起功高盖主、封无可封

  白起将军在长平大战前已经是秦国军队统帅,官拜上将军、爵封武安君,他的官职和爵位已经在秦国官爵等级中处于最高一级。而且,白起将军从当兵开始,累功一级级走到今天的位置,在秦军的威望完全盖过秦王嬴稷,这对一个君王来说可谓如坐针毡,如果,让白起将军在长平大战后继续攻击邯郸,平定赵国的话,以白起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当时国际形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此后,秦王嬴稷将面临一个极其微妙或困难的境地,那就是对白起将军如何封赏酬谢的问题。如果让他兼任秦国丞相的话,那么白起将成为秦国军政的实际控制人,完全具备随时赶走秦国国君嬴稷的实力和潜在危险性。这将触及到君主的逆鳞,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2、出于保持政治平衡的考虑

  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权力格局一直保持着“上将军出自秦军、开府丞相来自关东”的权力架构,一起实现“秦王、上将军、丞相”三者互相制衡,确保政局稳定的大好局面。如果,白起将军大战归来,再兼职丞相的话,无疑,将打破这一平衡。所以在功业和权力之间,嬴稷选择了权力,将白起将军召回,无疑将是迟缓这一尴尬危险局面出现的唯一选择。关于对赵国的军事行动,嬴稷充满了自信,因为,赵国受到重创以后,秦国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打或者不打,哪块肥肉就在那里。

  3、忠君和爱国之间的冲突问题

  白起将军的一生精于军事,拙于政治,奉行“认庙不认神”的政治理念,这一点为嬴稷所深知,这种中立的角色在几方权力博弈时,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当嬴稷取得最高统治权的时候,这就显得格格不入,与秦王离心离德,无法让人给予充分信任,有时候还会感到不安和恐惧,在政治理论上,君主代表国家,忠于君主,就是忠于国家。可是当君主的错误决策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又该何去何从,一般人,大多数人会选择忠于君主,因为国家利益终究是一个虚无缥缈抽象的概念。可是,当赵国撕破条约,秦王恼羞成怒,准备启用战神白起对赵国予以毁灭性打击的时候,第一次,白起称病拒绝了。王陵将军带兵,失败。第二次,白起又拒绝了,王龁将军带兵,失败。第三次,白起再次拒绝,郑安平将军带兵,全军覆没,将军本人投降。白起一次次的拒绝和秦军一次次的失败,无疑严重刺伤了秦王的内心,打击了秦王命令的执行力,带给秦军一次次的耻辱。在秦王的内心,白起的政治忠诚度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不受控制的将军,处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二、丞相范睢的原因

  关于范睢在白起死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从犯。范睢的前半生是坎坷的,怀才不遇的,作为一个有能力、有理想的贫寒士子他在政治道路上遭到魏国丞相魏齐,大夫须贾,穰侯魏冉的严重迫害和极度侮辱。而他是如何体现从犯角色的呢?如下:

  1、不怕丢脸,为主分忧

  他在冷静判断秦国朝野政治力量现状的情况下,准确揣摩秦王的隐忧和担心,作为秦王的一条制衡白起和秦国本地实力派的狗,或者说是制衡力量。他充分发挥他秦王忠心耿耿真小人的作用,出面扮黑脸,替秦王背黑锅,积极上书请求与赵国和谈,召回白起将军。将这一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可耻之举,以豁出去的担当,全揽在自己身上,充当幕前马前卒、急先锋。

范睢剧照

  2、保全禄位,珍惜当下

  作为战国七雄之中赫赫大秦的开府丞相,他的骄傲,他的成就,他的光荣,都来与此。他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白眼,他太珍惜当前的名利,他实在无法为了国家利益高风亮节,主动让贤。他忍受不了有人取代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只有得到才会知道放下有多痛苦和煎熬,所以,打击白起,是他认为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结论:关于白起将军被杀,秦国国王嬴稷负主要责任,丞相范睢负次要责任。

  首发于经史律弘文馆

作者:雷柯柯;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法律硕士,自幼喜读历史,现已年届而立,供职于某公职单位。

  历史百家争鸣原创矩阵速言(speedsay)专注职场;历史讲坛(onhistory)专注游学;历史百家争鸣(ihxory)专注文史

  赏饭加微信:hxory3(备注广告),微博@历史百家争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