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赵国骑兵去哪了?

  公元前260年,决定中国先秦时代最终历史走向的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虽然在此战中秦国本身也受损失很大,但通过长平战役及之前的两次交锋,秦国实实在在的重创了将尚能与之抗衡的赵国。

  然而对先秦军事和历史稍有涉猎的你或许会有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早早就名声在外的赵国骑兵,为什么没有在整个长平之战中出现?

  当然,不是说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就没有骑兵,毕竟记载聊聊数百字不可能详细记录军队配置。但很显然,古代史家们依然记下了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行动,却偏偏忘记了的赵国军队中非常重要的骑兵力量。

  那么,当年赵武灵王用大刀阔斧的胡服骑射改革所培养的战国第一骑兵,为什么会在如此重要的争霸战争中自动隐身?

赵武灵王雕像

  意义深远的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骑兵

  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三世纪初的赵武灵王,是战国史上非常著名的诸侯君主之一。他的诸多功绩都显示出他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眼观和外交手腕的人全才,在内政改革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今天大部分人说起这位一代雄主,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然而纵观历史,胡服骑射不仅不是一蹴而就的拍板决定,更不是一次非常彻底的军事改革。

  早在赵武灵王继位之前,赵国就因为其所处的环境同时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与北方半农半牧区域内,而深受影响。例如在北方的代地,虽然是臣属于赵国之下的一片领地,却不是由地方的相或大夫来管理,当地最高管理者拥有君的称号。也就是说,代地实际上是具有独立自主权的附属国,而不是赵国的一个郡。当地的守军因为长期与北方的林胡等戎狄交手,自发的产生了一些学习胡人风格的轻装弓骑兵部队。

  赵武灵王继位时,为了加强对此地的控制而选择将代地设置为一个郡,过去的代君变成了郡守,却依然被保留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权,统一管理治下的各个县。而赵武灵王也在其统治生涯内,花了不少力气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扩张。不仅一再打击东面的劲敌中山国,还从秦国手中抢来了一部分河套地区,并夺取了蛮族集团林胡和楼烦的雁门和云中两郡。

战国前期地图 赵国的形式并不好看

  为了方便同善于使用轻骑兵的北方蛮族作战,赵国无疑需要发展自己的骑兵部队。过去代地地区的守军中的骑兵比例并不能满足需要,而要习惯了步战与车战的南部邯郸等地也能出产自己的骑兵,赵武灵王才一再执意进行胡服骑射。这样一来,除了原先的代地和前来投诚的蛮族骑手,连自己国内主要的经济生产和兵源输出地都开始为赵国军队提供骑兵部队。甚至,为了加快骑兵的训练养成,赵武灵王还将一些收缴的贵族私藏奴隶发配到代郡,训练成骑兵。

  虽然在赵武灵王出生前9年,远在千里之外的两河北部平原上,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就以自己的7千骑兵击败了与之对阵的数万亚洲骑兵。但在遥远的东亚,战车才是军队部署在步兵两翼,负责掩护和侧击作战的不二选择。

  要知道在当时,骑兵依然不是各国军队中的独立兵种。因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无疑就是中国骑兵史上的一个重要开端。

以亲自指挥骑兵而闻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先秦骑兵并不宜夸大

赵国骑兵复原图 装备寒酸 难堪大任

  虽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将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带到了中国战争史的舞台上来,但你如果就此觉得赵国军队就是由这些身着胡服的骑兵来挑大梁,那就打错特错啦!直到战国末年的赵国名将李牧从盛产骑兵的代地出击北方的匈奴时,依然以战车部队作为军队的核心,而出战的主力是数倍于骑兵数量的步兵。

  在人类军事发展史上,骑兵在公元前10世纪便已开始崭露头角。在当时的西亚地区,无论是日趋衰退的赫悌人还是新崛起的亚述帝国,都发展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并用这些骑兵配合过去的战场王者--战车。

  例如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君主提格兰三世,就在一次作战中让每一个亚述战斗单位由5辆战车冲锋在前,15名骑兵紧随其后,25名重步兵接着进攻,50名轻步兵负责掩护。李牧在公元前3世纪中业,依然以几乎一样的兵力配置来进行作战。

亚述人的战车 骑兵与步兵

  与战国基本处于同时代的西亚与欧洲地区,战车则基本已经退出战争舞台,所行事的战场职责基本由不断发展的骑兵所代替。可在先秦时代,骑兵依然无法摆脱对于战车部队的依赖,成为真正独当一面的重要力量。

  另一有力证据就来自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的劲敌秦军。根据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中,侧翼掩护部队所处的2号坑显示,战车部队与投射轻步兵的比例依然高于骑兵。并且这些骑兵在装备上非常寒酸,仅有远射的弓弩和近身防御的短刀匕首,也没有配备较好的头盔与护甲防身。

兵马俑2号坑中的骑兵并不比战车比例大

  这又与亚洲其他地区乃至更西面的地中海地区的骑兵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中虽然也有装备较差的轻装骑兵部队负责侦查和掩护工作,却都有装备了长矛、盾牌、护甲,甚至给马匹配备马甲的精锐重骑兵。而这些精锐骑兵,也是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早早淘汰战车的原因。唯有如此,骑兵才能真正成为战场上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先秦骑兵这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辅助添头。

冲入罗马步兵阵中的塞琉古帝国重骑兵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如此关键的长平之战中,大名鼎鼎的赵国骑兵会自动隐身,难见踪影。

  实际上,即便是在以骑兵改革出名的赵国,骑兵部队依然是战车部队的附属兵种,缺乏足够的独立作战效果。在以步兵战与营垒攻坚为主的长平战役中,也就更难显山露水。即便是有不少赵国骑兵感到战场附近进行支援,也无法在质量和绝对数量上胜过对面的秦国骑兵和战车。

兵马俑中的骑兵俑

  地形不是一个理由

长平古战场遗址

  或许还会有人提出,长平之战的战场深处山麓地形之间,骑兵很难有施展的余地。包括六韬在内的一些先秦留存军事著作也将此类地形视为骑兵的死地,教导先秦将领们不要在这种战场上倚重。但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适用。

  作为传统的骑兵强国产地,无论是中亚地区的群山还是波斯高原到西面的小亚细亚半岛,山地都是非常常见的地形环境。例如以山地地形为主的亚美尼亚地区,就长期以优质的铁甲骑兵而闻名。而小亚细亚半岛内陆的卡帕多西亚山区和中亚腹地的阿富汗山区,都在很早的年代里就成为了骑兵为主的重要战场。

土耳其南部山区壁画上的波斯重骑兵

  在与先秦年代接近的古典时代,将领与军事家们也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骑兵部队作战。

  例如在赵武灵王出生前便开始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在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伊苏斯被拥有数万骑兵的波斯军队包围。大帝自己麾下的马其顿军队也有数千骑兵迎战,与对方在山地间好好玩了一把骑兵对攻。虽然两军主力都是步兵组成,但骑兵的作用直接左右了战局的发展。

庞贝古城马赛克壁画上的伊苏斯之战

  数年后,已经攻入波斯本土所在的法尔斯山区的马其顿军队依然在当地大胆使用骑兵作战。当波斯守军据守地势险要的关隘波斯门时,大帝便以骑兵为先导和主力,大胆迂回,从险要山地迂回到对手防线的后方,一举得手。后来他在中亚山区征战数年,也一直以骑兵作为快速行动的打击力量,收获颇丰。等到他以高超的骑兵作战征服大半个世界时,赵武灵王还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幼童。

  因而,若以长平地形不适合骑兵作战,而忽略了成建制的独立骑兵部队完全可以胜任山地战任务这个事实,就未免太因小失大了。

  更何况,若是赵国军队能够拿出足够数量,且可以独立作战的骑兵部队,一样可以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用于袭击秦军后方,截断对手粮道。但历史上的赵军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打的异常呆板被动,最终被秦国的数只机动部队玩的死去活来。

战国依然是战车的时代

  看到这里,你觉得赵国骑兵为什么会在长平之战中自动消失呢?

(End)

  戳图阅读

将牧业之战比成村战的卡迭石战役

秦军驷马战车难以匹敌西方

  微信:最强冷吧众

  微信ID:lengbingqiba

  ❶ 点击历史信息 查看更多内容

  ❷ 不一样的视角 不一样的感悟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本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