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备考: 学科能力、核心素养与41题解题策略

  原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3期,根据2017年高考,在原文上进行了大幅增删。

  

  

  

  一、高考立意的变化:

  知识立意 → 能力立意 → 素养立意(41题最为明显和集中)

  二、四大学科能力在41题中的体现及相互关系: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1、2、3为前提和基础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4、才是核心

  三、“论证和探讨”学科能力下的三个层级目标

  1、发现历史问题(如2013和2014年的汉唐地图题和2014年的“目录修改”题等)

  ---归纳、概括材料形成观点,之后进行说明或探讨

  2、论证历史问题(如2011和2012年的评“西方崛起”题和评析“冲击---反应”题 )

  ---直接利用材料中现存的观点,之后进行论证或评述

  3、独立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6年的“历史前提”题和“卢梭” 题)

  -----结合所学,独立提出观点,之后进行论证

  不同年份的41题的考查,也就是在上述三者之间循环!

  

  四、学科素养在41题中的体现:

  1、观点:利用时间、空间或材料内容、所学知识,采用判断、比较、归纳和批判、借鉴、引用等方式形成观点(时空观念)

  2、论证:方向上强调多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方式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句通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小结:注重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五、开放方式

  1、开放角度:情景开放(已出现了文字、地图、表格、公式,还可以是照片、漫画等

  设问开放(由有所限制到完全放开)

  答案开放.(符合设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有利于考生个性或创新作答

  2、开放程度:由两、三种选择到多种选择。

  3、变化形式:在三个层级目标间不断切换考查。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人尤其强调“发现问题”,备考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

  (一)、观点部分

  1、观点不符合设问要求;

  2、观点本身没有探讨的价值;

  3、观点呈现的是陈述句式而非判断句式。

  (二)、论证部分

  1、文字虽长,但角度单一;

  2、观点的堆砌或史实的罗列;

  3、未能理顺时间或空间顺序。

  (三)、小结部分

  1、没有小结;

  2、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3、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

  七、考查层级目标的变化及优秀答卷展示

  1、发现历史问题(归纳、概括材料形成观点,之后进行说明或探讨

  (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下面绿色和蓝色字体为本人所加)

  建议(观点):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

  理由: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正面战场),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敌后战场),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抗战的防御阶段,国民党的作战还是比较英勇的)---原因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作用

  小结: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本质。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简评:该答卷形式上较完整,建议、理由和小结俱全。论证从原因、作用两个角度展开,也做到了史论结合,其最大的亮点是小结部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尽管语言上仍显雉嫩,表述上也有点大白话的嫌疑,但仍不失为一份优秀答卷。

  2、论证历史问题(直接利用材料中现存的观点,之后进行论证或评述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

  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下面为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答卷

  01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02

  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小结?

  简评:该答卷观点明确,思维清晰,多角度论证,且史论结合,有一气呵成之感。如果最后用唯物史观点题,则更显完美;另外,高考时间紧,大可不必太多角度。

  

  3、独立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独立提出观点,之后进行论证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以下是某省教师答案示例:

  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简评:该示例最大的亮点在于阐述了理论不仅引导了实践,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八、原创41题例举

  下面两题来源于本人在2015届湖北省高考备考会上的发言材料,网上流传较多,当年未上传答案

  

  ❈

  1、发现历史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1:美国1787年宪法

  

  图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两部宪法中找出一处不同来,并进行阐释

  示例:《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则实行总统共和制。

  从过程来看,《临时约法》制定的时间短,其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观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种“因人设法”的方式,自然遭到北洋军阀的反对和破坏;美国1787年宪法则经过长期反复的酝酿、斗争和妥协,较为充分地考虑了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从原因和结果来看,由于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美国有民主的传统,1787年宪法有着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这也就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决定于本国的国情。

  提示:其观点还可以是:

  1、《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而1787年宪法忽视了人民的权利。2、《临时约法》体现了种族的平等,而1787年宪法则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论证历史问题(该类型较为简单,此处略)

  3、独立提出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不整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岳麓版教材

  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多视角解读,请你模拟材料并变换任意一个其它的视角,重新建构对材料中的历史事件的认识。

  示例: (唯物史观角度)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成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跨入到机器大生产阶段;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进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由于列强进行殖民扩张所导致的殖民地的灾难、贫困。

  对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我们既要辩证地看待,更要分清主次。

  分析:材料中事件: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中视角:社会化史观

  提示:上述材料还可以从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等角度进行解读。

  ❈

  九、41题的答题策略

  1、提出观点

  分清41题考查的层级目标,然后有针对性的形成观点

  2、论证问题

  一定得多角度;一定得史论结合;一定得逻辑严密且文句简洁、通顺。

  3、小结升华

  可以是归纳,但最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或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

  上述这些既体现了学科能力的要求,更是学科素养的外显!

  

  武汉市新洲区高中文化补习中心--"雪中名校"

  

  武汉市新洲区高中文化补习中心--"雪中名校"

  编辑:王水明(周五) 微信号:w13827369618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