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后,弄巧成拙的康有为险害了光绪的性命

  1898919日,身处在颐和园颐养天年的慈禧太后在一群老臣的簇拥下动身回到了紫禁城。她需要马上结束光绪皇帝的变法运动,她需要赶快的探听清楚,明天光绪皇帝与伊藤博文谈什么,她还需要对于那些鼓动光绪皇帝变法的人,做出最严厉的惩罚。带着这些目的,慈禧太后回到了紫禁城。从这一刻开始,老太后、小皇帝、康有为,都到了他们人生的转折点上。

伊藤博文

  也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康有为得知了慈禧太后回宫的消息,本想借着伊藤博文来扭转当下被动的局势,没想到却被慈禧太后先行一步。怎么办。没办法了,也只有一走了之。安排好一切事情之后,康有为离开了南海会馆,乘火车去往天津,又在天津坐轮船去了上海。但他并没有在上海停留,而是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往了香港,在香港躲避数日之后,东渡日本,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真是十年一大梦,想当初康有为是多么的风光,而此时此刻却不得不颠沛流离。不过,他毕竟是康有为,那个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滋味的康有为,那个无比自信、自大、自负的康有为!康有为相信,终有一天他还会东山再起,救出水深火热的光绪皇帝,并成为大清国的救世主。只是,恐怕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一系列行为,差点害了光绪皇帝的性命。

  戊戌政变之后的光绪帝,俨然成为了慈禧太后、满洲贵族以及一众老臣的众矢之的。可能光绪皇帝自己也知道,他的命运是与维新变法绑在一起的,现在既然失败了,那就索性把权力也都交了吧。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与一众大臣开始了对光绪皇帝的审判活动。期间,慈禧太后曾羞辱一般的问道:是祖宗重还是康有为重。皇帝竟也能落得这般田地,在一众大臣的指责过后,光绪皇帝绝望的对慈禧太后说:“请太后临朝训政。”慈禧听到了光绪帝的请求,也就自然而然的再一次收回了权力。随即,慈禧太后调荣禄、刚毅进入军机处,清帝国的权力中心再一次重新洗牌。而朝中的一些大臣也看准了光绪帝的没落,墙倒众人推,开始攻击光绪皇帝,他们真的拿出了一股把皇帝拉下马的劲头。他们对外宣布光绪皇帝病危,在给光绪皇帝治病的同时,开始为光绪皇帝物色接班人。

  而此时的康有为逃到日本,对于当下的政局迅速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并根据清廷所谓光绪帝病重一说法,给出了自己的回应。首先,他草拟了《奉诏求救文》,强调光绪皇帝病重是一个大阴谋。其次,康有为篡改了光绪帝给他的密诏,将“汝可速出外”改成了“汝可迅速出外国求救。”不得不承认康有为的反映还算迅速,他的这一行为也算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这并不能真正的保护光绪皇帝。

  不过,好在朝中还有些明白人在积极的维护着光绪皇帝,调和着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矛盾。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戊戌政变后便致电总署,请求慈禧太后不要废掉光绪皇帝。被调入军机处的荣禄,更是积极的维护光绪皇帝,以免清政府在这个档口发生废立的事情。于是,在地方督抚,朝中重臣、外国公使的多方面施压下,慈禧太后似乎打消了废掉光绪皇帝的计划,可这一切却因为康有为的再次出现而改变了风向标。

  此期间,朝廷与地方督抚不断的与日本人进行交涉,希望他们能够把康有为等人驱逐出境,这些人太扎眼了了。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谈判之后,日本同意了清廷的要求,驱逐康有为等维新派出境。不过这并没有难倒康有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康有为本意打算去英国,但是英国并没有给出积极的回应,于是康有为转而选择了美洲,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经过荣禄等人的调和下,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的态度有所缓和。而康有为也看准了这一机会,在舆论上鼓吹,请求慈禧太后归政。1899年7月,康有为成立保皇会,其意在施压慈禧太后。8月,光绪皇帝生日,康有为洋洋洒洒的写下《美洲祝圣寿记》,在恭祝光绪皇帝生日快乐的同时,再次提出了希望慈禧太后归政的愿望。11月12日,慈禧太后大寿,南洋商埠致电总署祝慈禧太后生日快乐,并同时表达了迫切的愿望,希望能够归政光绪。慈禧太后年岁已高,应该颐养天年了,至于繁杂的政事,就交给光绪皇帝吧。

  康有为的举动,慈禧太后本并不在意,但是其引起的蝴蝶效应,却着实的让慈禧太后吃了一惊。此电一出,海外各地纷纷响应,国内也有响应之声,更可怕的是外国人的媒体似乎也赞同要求慈禧归政的这一观点。

  慈禧太后害怕了,那些曾经把慈禧太后从颐和园搬回紫禁城的老臣们也害怕了。这种归政的舆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确是太大了。她不能够允许别人威胁她,更别指望着在这种威胁之下使她做出让步。“西后明白不识时务很难生存,不能一味恪守祖宗成法,但决不能容忍海内外商民合力要挟,更不会迫于社会压力而轻易交出手中的权利。”桑兵老师如是说。

  的确,康有为所领导的海外舆论势力成功了攻破了慈禧太后的心理防线,只不过慈禧太后的反应不是归政,而是立储。康有为的如意算盘就这样打空了,恐怕他自己也想不到他的行为却成为了反作用力害了光绪皇帝。前文所述,康有为无比自信、自大、自负,激怒慈禧太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900年初,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光绪皇帝发布上谕,选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养在宫中,等以后继承大统。清王朝自雍正以后,一直实施秘密建储的制度,而此次公然立溥儁为大阿哥,也从侧面证明了慈禧太后的决绝。(溥儁立为大阿哥,他成为了同治帝载淳的儿子。同治帝已死,也不再会有儿子,那等光绪皇帝去世,皇帝的位子除溥儁之外也不再有第二个人会坐上去。)此事史称“己亥建储”。

  在建储后的日子中,光绪帝俨然成为了傀儡。大阿哥溥儁在宫中不断的戏弄,挖苦光绪,竟称其为“鬼子皇帝”。而溥儁的父亲载漪则因为自己的儿子没能够坐上皇帝的位子,而不断的在外制造是非,把反洋教的义和团引进了北京,他们喊出了“杀尽一龙二虎十三羊”的口号。并真的有一次,在载漪的带领下,闯进了紫禁城准备对光绪帝下手,好在被慈禧太后呵止。

  这并不是所有的悲剧,由于慈禧太后有了被要求归政的经历,其神经已经高度的紧张。因此,当她再看到伪造的各国公使要求太后归政的照会时,才不顾后果的将各国公使驱逐出北京,引发了一场灾难似的庚子国难。

  笔者无意夸大康有为行动对于慈禧太后的刺激,但在这场权利的斗争中,康有为的确是有些弄巧成拙了。在纷繁复杂的20世纪初,康想靠一己之力成为救世主,无异于痴人说梦。若干年后,曾经参与变法的严复评价康有为时,只是冷冰冰的说了如下几个字: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书生误国,庸医害人。不知这十六个字可否作为对于康有为的盖棺定论。

作者:月晓;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历史百家争鸣原创矩阵速言(speedsay)专注职场;历史讲坛(onhistory)专注游学;历史百家争鸣(ihxory)专注文史

  赏饭加微信:hxory3(备注广告),微博@历史百家争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