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各地传统美食,你的家乡吃什么?

  又到一年清明时,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清明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清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而关于寒食,民间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中国人对食物怀有特殊的情感,尤其是对于远离故乡的游子而言,无论奋斗的脚步走多远,很多人依旧怀恋着家乡传统的手艺和味道。一份美食一种情怀,串起的是一座城和另一座城之间剪不断的故事。那么,在清明日,留言告诉大家你的家乡清明吃什么吧!

  

  青团子

  

【江南】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汁拌进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坯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绿如玉、糯韧绵软的青团子便亭亭于眼前。

  

  清明果

  

【浙江】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一个个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青荠菜

  

【广州】

  辛弃疾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是关于荠菜最美的诗,荠菜一代代人心中并非是普通的野菜那般简单,它代表着童年、故乡、情愫。

  广东人的清明祭祖活动,拜祭品大多为烧猪,祭祀完成后会将烧猪带回与亲人分食。荞菜炒火腩可谓最传统而美味的做法。粤语里面“荞”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却受乍暖还寒之苦,此时此刻,荞菜架起了我们思念的桥梁。

  

  乌稔饭

  

【闽东

  每年三月初三,闽东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

  “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去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制好的“乌稔饭”,颜色乌黑,不甚美观,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却别有一番风味。

  

  欢喜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鸡屎藤饼

  

【五邑】

  

  鸡屎藤饼,又称乌芹藤饼。是江门新会传统节日食俗,味道清香可口。鸡屎藤饼不可貌相的美味。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藤》载:“有皆治藤,蔓延墙壁野树间,长丈余,叶似泥藤,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煮服。”

  

  醴酪与环饼

  

回族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孔颖达疏》中也有:“祭奠诸神须醴酪粢盛之属。”一说。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

  此外,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寒食——─环饼。环饼,亦称“馓子”。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抻成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赞美馓子的作法:“歼车接成正教导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壁金。”

  

  艾粄

  

【客家】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每逢清明,客家人叫上乡里乡亲齐聚一堂,一同制作清明果,这份融洽,这份淳朴,这份亲昵是如此温馨和美,在如今繁忙的都市中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上山采摘青草后,回家洗干净后放到开水中“烫”去苦涩的味道,然后剁碎,和以糖、糯米粉或者面粉,制成印子般大小的圆饼蒸熟即成“清明粄”。清明时节雨绵绵,艾果柔柔乡情牵,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满诱惑,依然耐人寻味。

  

  蒸朴籽粿

  

【潮汕】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食用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子推馍

  

【山西】

  相传,晋文公为感念忠仆介子推,曾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下令清明这一天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民间特以“子推馍”为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子推馍,农家人又称老馍馍,一个重约一斤,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

  

  润菜饼

  

【泉州】

  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晋江的“润饼菜”则要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吃的时候必须两张 “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画卵

  

  

  在一些地方,于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朴籽粿

  

  

  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乡土拴系在舌尖上,便使食物成了人们割舍不去的一种宿命情怀。”

寒食虽小,分量却重

寒食的背后是根植于血脉中一种乡土情愫

承载着一个国家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本文来源:综合自【百度百科】、【乡土人文地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关键词,这是我们为你推荐的

无旅游不传播,无传播不旅游

丁俊杰会客厅城市未来为谁而来

  城市形象 城市想象

  文化产业如何改变城市

旅游活动与旅游传播结合的新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旅游与传播

IP广告的“新”变化城市书店

威海唐山1唐山2秦皇岛锦州赫图阿拉白山

大连旅顺太阳沟南京査济村

大理1大理2鄱阳湖1鄱阳湖2山东问诊主题公园1问诊主题公园2

「丁俊杰看城市」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丁俊杰·江湖人称老勾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广告传播研究专家

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研究专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