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立早闲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后淡泊明志,致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成文字,写出人性之廉耻,告诫世人勿疯癫。
封谞,在《三国演义》的身份,是中涓。中涓指古代官名,也作涓人。唐代颜师古曾对《汉书·曹参传》中注:“中涓,亲近之臣,若谒者、舍人之类。涓,洁也,言其在内主知洁清洒扫之事,盖亲近左右也”。因此,中涓与谒者、舍人相似,有三种释义,即一指古代君主亲近的侍从官;二泛指君主的左右亲信;三指宦官。后世一般用作宦官之代称。宦官在东汉一般分四个等级,即中黄门、小黄门、中常侍和大长秋。
而封谞却是东汉末年十二个中常侍之一。中常侍,秦朝所设官名,汉朝沿用,作为列侯、将军以至郎中的加官。中常侍,皇帝的侍从,皇帝的近臣,出入宫廷,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西汉前期,只有常侍或称常侍郎,担此郎官的人尽是士人所当,多为皇帝爱幸之臣。中常侍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晚期。到东汉,中常侍改为宦官充当,依旧伴在皇帝左右,担任传达诏命等事。人数从四人增加到十人,东汉末增加到十二人。由于中常侍与皇帝十分亲密,故权力颇大。
封谞,东汉末年大权独揽,一手遮天的十常侍之一,能左右皇帝决策的中涓,却未见在正史记载,只能在《三国演义》中找到一二。封谞等宦官集团能将东汉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在小说也只有短短三句话的介绍,可就这三句话,却将封谞一生所追求的价值观,即坚持自己的信仰(黄巾道)及自私自利的丑陋嘴脸一同镶刻进世人的脑袋中。毕竟封谞信仰黄巾道的动机不纯,不是为全天下的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当家做主而是为张角及太平道的金银财宝。
第一句话: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
这句话告诉读者,封谞虽是皇帝的亲信,皇帝的倚靠,还是个威势无两、权势滔天的中常侍,竟然会为了钱财,出卖皇帝,出卖东汉王朝;
第二句话: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
从这句话可看出来,封谞显然成为张角及太平道的忠实粉丝,响当当的金粉,连张角准备在甲子年搞起义推翻东汉王朝这等比天还大的事,都要自己亲笔写封信,再专门派自己值得信任的亲传弟子当个信使专程前往洛阳知会封谞,即是要封谞做好准备,随时做好接应,必要时还要打开皇宫某个大门,引起义军攻进皇宫,废掉汉灵帝,颠覆东汉统治;
第三句话: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
这句话则介绍封谞因张角派往洛阳联络内应的信使唐周的告密而被朝廷抓捕,只是被送进监狱,却没有被汉灵帝咔嚓一下,砍了头。
可见,封谞这个十常侍在汉灵帝心中的特殊地位,犯得这等谋反的大逆不道,按理应被判斩立决,甚至是要夷三族或是诛连九族。马元义只是准备造反,还未开始实施,被抓到后未经任何审讯,就直接被咔嚓,斩了头。而封谞作为中常侍,汉灵帝的近臣,却心甘情愿充当太平道的内应,从事颠覆东汉王朝的行为。这种可耻的行为对汉灵帝来说,极其危险,就好比在身边放个不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威胁到自己紫薇帝王命。毕竟皇帝是“君权神授”,天之嫡长子,秉承天意治理天下。
封谞,一个黄门,掌握实权的中常侍,汉灵帝身边的近侍,却为一已私利,为了价值不菲的金银珠宝,甘愿沦落为太平道的内应,背叛汉灵帝,背叛东汉王朝。
笔者按:一已私利,指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别人的利益。封谞,皇帝的近侍,为了金银财宝,不惜凭借在皇宫身居中常侍的要职和便利,假借信奉太平道,心甘情愿充当张角所领导黄巾军的内应,可耻地背叛信赖和依赖宦官的汉灵帝,成为吃东汉的饭,砸东汉的锅的第一个中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