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这位帝皇的一次迁都导致王权衰落,拉开了群雄争霸的帷幕

  春秋乱世,群雄争霸。无论是怎样的干戈扰攘,怎样的帝王将相,都已为历史的车轮所碾过,都已为远古的长风所荡平,历史所留下的,不过是一些往事的碎片而已。它们沉积在岁月的长河中,偶尔为急流所击、沙石所搅,便发出一两声深沉的音响,向我们诉说着春秋的烽烟、历史的血腥。也就是在这种隐晦的诉说中,我们会窥探到那一个个充满争议的英雄的内心世界。

  从周武王发动革命夺取政权到周幽王身亡的280多年间,镐京一直都是西周王朝的首都。周平王杀掉周幽王以后,把首都从镐京迁到了洛邑,历史由此进入了东周时代,也就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周平王为什么要废弃营建了280多年的镐京,而把首都迁到八百多里以外的洛邑呢?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还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呢?抑或还有其他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呢?关于周平王迁都的原因,自古就有不同的观点,但是通常认为是和讨伐周幽王的犬戎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

  周王室在进入西周中期后,权势逐渐衰弱。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戎狄,特别是犬戎却日益强大起来。公元前782年,西周一代中兴贤王周宣王病故,在王朝衰微、政权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宣王之子宫湦继位为幽王。

  这时,西周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政局动荡不安。宣王时期残破的井田制使奴隶制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长期的征战也使得人力、物力遭到大量的损耗,再加上持续多年的大旱及三川地区连续发生的强烈地震,人民生活艰难,流离失所,而统治阶层却争权夺利,贪赃枉法。如此显明的社会对立,预示着西周王朝的即将覆亡。但是,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不仅不加治理,反而进一步加重对劳动人民的盘剥,闹得鸡犬不宁,民怨沸腾。西周朝政日渐衰落,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开始频繁地滋扰生事。

  西周的时候,烽火是一种作战信号,只要点燃骊山上的二十多座烽火台,诸侯们就会知道京城有难而赶赴救援。周幽王有一宠妃褒姒,长得美丽动人,但是平时却不爱笑。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居然荒谬地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玩起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命人点燃烽火,站在城墙上观看的褒姒看到被戏弄的大批军队匆忙前来“救驾”,褒姒真的大笑起来。为博得美人一笑的周幽王,在高兴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失去了诸侯对他的信任。

  但是,周幽王却执迷不悟,固执地废黜了申侯之女申后及她的儿子--太子姬宜臼,将褒姒册封为王后并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不堪受辱的申后带着宜臼逃回申国,申国君主申侯见自己的女儿及外孙如此凄惨,不免震怒。

  佞臣虢石父趁机搬弄是非来挑拨两国关系,对幽王说申侯打算替自己的女儿报仇。幽王大怒,决定举兵伐申。申侯深知势力单薄的申国根本无法与周幽王抗衡,于是决定与其他国家联合。

  公元前772年,申国与缯国以及西北地区的犬戎联合起来,借兵一万五千人,大举进攻王都镐京。等到消息传至宫中的时候,已兵临城下,惊慌的周幽王忙命人点燃骊山烽火。但屡次被戏弄的诸侯们却以为又是皇帝在愚弄自己,于是都按兵不动。

  最后,褒姒被犬戎抓走,太子伯服被杀,幽王也命丧犬戎兵手中。至此,西周覆灭。当各地诸侯得知实情后,犬戎已经攻入镐京。急急忙忙前来救驾的部队与犬戎兵大战,将犬戎兵赶出都城。此后,在申、晋、秦、郑、鲁、许等诸侯的共同拥护下,废太子姬宜臼被迎接回国并登基称王,是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平王。

  当时,犬戎的部队攻入镐京以后,大肆地烧杀抢掠,使得镐京一片狼藉,几乎成了废墟,无以成都。而且,在各诸侯离开之后,势力足以对周王室构成强大威胁的犬戎又不断进攻镐京,深知已无力抵抗犬戎的周平王吸取了父亲被杀的教训,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邑。在镐京已处于西北戎人的威胁之中,而周朝兵力又不强的情况下,迁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侵袭的一妙招。

  这一说法历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在《史记》中,也是这样的说法。但是最近一些学者们通过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也颇有影响。

  一种说法是认为周平王迁都是受逼于秦、晋、郑等诸侯。

  申侯和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以后,当时国内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政权,一个是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为“王”,一个是申、晋、秦、郑等诸侯拥立的原太子宜臼政权。

  在西周宗法等级制度下,帝王的过错可以为臣下所谏诤,但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幽王重用虢石父,宠爱褒姒,立伯服而废原太子,那是帝王的权力,然废太子宜臼在父亲幽王还在位的情况下,竟然逃到母舅国西申自立,与其父对抗,做出了弑父灭西周的举动,这在国人眼里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此,周平王要想赢得诸侯的支持挤垮余臣政权,就必须作出重大的政治让步,承认秦、晋、郑等诸侯在犬戎入侵期间趁火打劫而得的周王室土地。这样一来,镐京四周大片的土地被诸侯们瓜分了,周平王自然无法在镐京立足,只好在秦、晋、郑等诸侯的胁迫下迁都洛邑。

  另一种说法认为周平王迁都是因为镐京地区的气候变化。

  西周后期,镐京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干旱寒冷,而洛邑的气候则相对比较优越,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使得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

  以上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不过,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段历史上的“平王东迁”,拉开了春秋时期的帷幕。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