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的原始含义
“射”字的字形发展演变,如下图。
“射”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对于“射”字的解释: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射,最初指的是狩猎行为。《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一幅原始狩猎场景。
从 狩猎的生存方式到农耕文明的奠定、发展,原始部落可以定居于一处,不必再逐水草而居,部落也渐渐演变为邦国。
邦国有自己的领地和核心统治,邦国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并且愈演愈烈。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炎黄大战,一直到春秋战国,原始混战、邦国争斗,始终不断。
弓箭是战争中的重要武器,擅射者自然就是战争中的英雄。比如传说中擅射的后羿。比如春秋时代的神箭手养由基。
儒家诞生,射仪之始。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说的是秦统一六国之前的状态,用来形容从上古到殷商到先秦也不无贴切。然而这一切从周代开始有所改变。
弋射收获,四川画像砖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射”在此被精析为丰富、多重的含义。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由此可见,在周代,对“射”的内容不仅仅是赖以谋生的射杀猎物和安邦定国时征战中射敌致胜。“射”的含义里有技艺的提升,这是一种自身修养的要求。专注,有力,准确,不犹豫。还带上了礼仪的色彩,射艺不是最主要的,以射为礼的雏形出现了。
《周礼*考弓记》里《弓人》篇详细记载了制弓的用材,工序。一丝不苟,细致入微,遵从时序,符合周人为礼的严整、不可错乱以及因此而达到的平衡和协。
儒家之始,始于孔子。在记录儒家言行的语录《论语》中,孔子在《八佾》篇提到关于射礼。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皮”:以兽皮或布制成的箭靶,称为皮。较量力气,以射中、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
春秋时期,习射注重的是力量的较量,还有射中目标的准确性。《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七副皮甲重叠,养由基居然一箭射穿。
但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即作为礼乐之射,只在乎于是否射中箭靶,不在乎是否射穿,力气的大小不是评比标准,这才是从古之矩。
从孔子这话看来,礼乐之射与军阵之射已经分道扬镳,目的完全不同。军阵之射是你死我活的暴力之争;礼乐之射虽然是以射艺相较量,目的却是承载在射仪之上的自身修炼。
同样在《八佾》篇,还提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与人争锋,如果说有,就是射礼中的比赛。射礼要两人合耦,上堂较射之前两人互相行揖礼表示谦让,然后一同并行走到堂上。在上堂的过程中,同一耦的上射与下射两位对手都是处处以谦让为本,体现君子风度。不仅如此,就是上一耦与下一耦的两组对手相遇时的礼节也有详尽的礼仪规定,表示互相的尊重。
不管胜负,上射与下射相较之后一同下堂,共同饮酒。这是君子之争。
“子不语乱、力、乱、神。”儒家并不是不争,而是不以暴力、勇力为争。君子之争把“争”的层次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是一种精神之争,以气场压倒再致取胜。
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
先秦时期的射礼可分为四种:
大射礼:在几种射礼之中,大射礼是最高级别也是最正式的射礼。
在邦国制的周代,诸侯国君是贵族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分,担任着很多重要的礼仪程序。对天子的朝觐,诸侯国自己的祭祀,邦国之间的会盟,固然诸侯国君是主角,但也需要大批的辅助者。这就是大射礼的最主要的目的,选定这些从助者。当然也有时候纯粹就是君臣之间的射技演习,只是这种演射旨在遵从君臣之礼。
参加大射礼的有公、卿、大夫、士,百官。参予者的身份比较高。执礼掌事的官员级别、官职也比一般射礼中的执事人员更高。总体参予人数也比较多。
大射礼的较射内容不只是射中的次数多少,还有整体的动作、仪容,是否符合礼仪规定。并以此为标准选择适合为诸侯国君助祭的人。
大射礼的主要内容是三番射。番,即轮次的意思
乡射礼:每年春秋,乡下属的各州都要会聚民众习射,目的是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行乡射礼之前先行乡饮酒礼。乡射礼的核心活动也是三番射。
燕射:国君与大臣在燕饮之后举行的射礼,在于明确君臣之义。
宾射:《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关于宾射礼,仅此处可见。
在四种射礼中,乡射礼是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礼仪,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乡射礼前半部分是娱宾的乡饮酒礼,后半部分是射礼。
乡饮酒礼本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年大比,宾兴贤能的这一类。还有一种就是附于乡射礼之前的每年春、秋乡射礼之前的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的主角是“宾”。
“宾 ”是没有官位的处士,但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贤者。
“宾”的选定是乡饮酒礼中的重中之重。宾被选定后会受到正式隆重的邀请。乡饮酒礼在宾主双方的礼让之中进行。主人是乡大夫,仪节的过程包括: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宾返拜。
乡饮酒礼的举行地点在学校“庠”举行。
乡饮酒礼的重心是献宾。分为献、酢、酬三个部分。乡大夫作为主人向宾献酒称为“献”;宾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先自饮,再劝宾同饮,称为“酬”。献、酢、酬三个部分合起来为“一献之礼”。
献酒最高级为“九献之礼”。比如《左传》中记载僖公二十三年,楚子入飨于郑,九献。《国语》楚成王接待晋公子重耳,“以周礼享之,九献。”
九献是国君之礼。乡饮酒礼是乡大夫向处士献酒,只一献。
乡饮酒礼意在尊贤敬老,把儒家思想表现得细致入微。
比如说主宾的座次。乡饮酒礼中以宾主象征天地。宾在西北方,面向南。解释为“义”乃天地尊严之气,盛于西北,故宾坐于此位。主人在东南方,面向西。解释为“仁”是天地温厚之气,盛于东南,故主人坐于此。
至于乡射礼之前的那种乡饮酒礼,所倡乃尊老之风,故宾以序正齿位,为年高德绍者,不是前一种乡饮酒礼中宾乃青年后学。
这种乡饮酒礼尊《礼记*王制》以酒食款待老者。《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古代的庠、序本来就有养老的功用。《王制》里也提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上庠、东序、右学、东胶都指的是国学。国老即卿、大夫级别的老者。下庠、西序、左学、虞庠是小学,庶老即士或平民一类的老者。
乡射礼在庠,之前又要行乡饮酒礼,可见其目的在于尊老之风的提倡,而不是暴力之风的倡导。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懂得孝悌之道才会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国家安定的根本。
乡射礼
不管是大射礼,还是乡射礼,核心都是三番射,即分组射三个轮次。只是大射礼的目的是选择懂礼仪的人才,而乡射礼的目的是宾主尽欢。
以乡射礼为例。
首先由司射来挑选德才兼备者,两两为一组,共分三组即上耦、次耦、下耦。每耦中的两名射者为上射、下射。
因为乡射礼的目的并不是争射技之高下,不以争为目的,所以每番射的目的也不同。
第一番射是习射,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算成绩。
第二番射是正式的比赛。不只每耦的射手行射,为表示谦敬,主宾也都配合为耦而射。二番射是真正的较量,气氛比较严肃。
第三番射与二番射相同,只是伴有乐工演奏的《驺虞》之乐。射者行射时只有按鼓节拍射中靶心才能算获胜。
三番射结束,负者喝罚酒。
饰以礼乐,寓教于射,这是儒家赋予射礼的真正含义。
首先,射者须“正己”。
重视自己的内心,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一个地方。比如《射义》中强调,“内志正,外体直。”这是对行射礼者最基本的要求。
就好像《论语》里孔子和弟子子夏的对话。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问“礼后乎?”虽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彼此心照不宣。先养心修身,然后才谈得到典籍、礼仪的学习。礼的施行在正己、修德的基础之上进行。
《射义》强调的内外要求,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儒家赋予较射的礼的意义在于审视自己。做任何事最根本的重心在自己身上,自己是不是足够专注,足够努力,自己的心志是否坚毅,态度是否端正。成败的根本原因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要怨天尤人,也不能对对手有怨念。
这是一种反躬自省的态度。由此可见,射礼并非是真的较射,是考量自己的内心。儒家对一个君子的内心要求之高也可见一斑。不但要慎独,不但要日三省,还要时不时修炼。
在乡射礼中,对射手的评判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周礼*地官*乡大夫》)。
在三番射中,第一番射要看仪容体态,是否合乎于礼。第二番射主皮,讲技艺。第三番射既要容体合于礼,从技巧上说按照音乐节奏射中靶心,就是和容。射姿与音乐节奏契合,即“兴舞”。
礼、乐的配合要和协,这也是儒家追求的境界,比如六御中驾车的技巧。因此不管是射,还是御,儒家旨在引导礼乐在这其中的主旨作用,使参礼者被纳入到礼乐教化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修德正身以立己。
在射礼中,不仅参予者都要经过严格选拔,而且射者要以不同身份各行其事,各绎其志。《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射者身份不同,要寻找符合自己的志向,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目标明确,以此为导向,才能心平气和地找准目标使出自己的力量,获得自己的成功。
这也是儒家殊为强调的一个观念了。在儒家眼中,社会是有次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陈力就列”,才能有所收获。
这个位置没有过份强调地位之差的意思。因为每个不同的位置都既有权力也有义务。享受更大权力的时候就要付出更大义务。没有付出责任的同时也不可能有相应得到的权力。
每个射者都有自己箭靶,而每个射者自己的目标是不同的,在射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同。这是一个考较自己的过程。
射礼,就是在行射的过程中对自己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一个前进过程。
发而不失正鹄者,唯贤者乎。
沅汰,历史作家
沅汰著作:《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微博连载中)、《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
喜欢历史,关注 @沅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