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诤(37)你的上司能不能遇上如你一样好的部下

  快速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指尖上的历史”,给原创作者一点鼓励和支持吧。欢迎转发,欢迎点评。

  人在职场,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遇上一位好的上司,而是你的上司能不能遇上如你一样好的部下。晋朝的应詹就是一位很好的部下,上司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和做不到的,他随时为自己的上司看到、听到、想到和做到。同时他也很幸运,遇到的都是好上司。在他看来,好的上司,就是在他的领导下,你能自律,在你的建议下,他能自省。

  应詹一生命运坎坷,充满传奇色彩,所处的背景是乱世。都说越是动乱年代越能检验人心和人性。西晋王朝大厦将倾,有人想趁机捞一把,有人投靠依附胡人,有人慌忙逃窜南下,应詹却想力挽狂澜,如果救不了朝廷大局,那至少也得让一方百姓免于灾难。东晋立国之初,有人想玩弄权术,有人趁机及时享乐,有人整日沉浸在抑郁中,应詹想的却是怎么样稳定民心,造福社会,延长国祚。

  晋武帝时,应詹出生在汝南南顿一个官宦之家,幼年时就成了孤儿,一直由祖母抚养。十几岁时,祖母又过世了,他在守丧期间,身体憔悴哀毁,需要拄杖才能起身,便以孝顺而闻名。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活的磨炼,使应詹具备了顽强的性格和豁达的心胸,这为他以后功成名就打下基础。不过,他家境很富裕,年纪还小的他,就请族人与自己一起居住,把财产交给他们,就像对至亲的人一样,世人都惊讶于他的与众不同。他的性格宽宏雅正,他人虽然时有冒犯他而他却不与人计较,淡淡一笑泯恩仇。司徒何劭十分欣赏他:“这个人是个君子啊!”

  应詹最初被公府征辟,担任太子舍人,从此踏上仕途。从政不久后他遇到了一件事,就是他的好友诸葛玫背弃长沙王司马乂投奔司马颖,大谈司马乂的过错。他得知后,批评道:“诸葛啊,怎么像乐毅那样不忠诚呢!”并且与之断绝了来往。

  他很幸运遇到第一位好上司,是时任镇南大将军的刘弘,他是应詹的祖舅,请应詹担任自己的长史。由于应詹的才华和能力很让上司欣赏,刘弘对他说:“你器识宏大深远,以后应该在荆南一带接替老夫了。”接着,托付他军政大事。刘弘在汉南的功业,有应詹很大的功劳。后来应詹调任南平太守,30岁的他已是西晋王朝的地方大员。

  第二位上司是荆州刺史王澄,这个人是个清谈分子,不务正业,整天夸夸其谈,不过他对应詹很是信任,除任南平太守外,又让他兼任督管南平、天门和武陵三郡军事。当得知洛阳被刘曜攻破的噩耗时,应詹撩起袖子痛哭流涕,劝他的上司王澄派军支援,王澄就让应詹写发兵檄文,应詹下笔便成,檄文豪壮激越,众人看了都情绪激动,但终究由于力量悬殊没有前往救援。

  恰好在这时,他治下天门、武陵的少数民族也纷纷造反,蜀中有个叫杜弢的人趁机叛乱,率兵攻打应詹治下各郡。面对严峻形势,应詹沉着应对,一方面拜访少数民族头领,铸铜券和他们订立盟约,稳定民心;另一方面联络重兵在握的好友陶侃,在长沙大败杜弢,稳定了局势,同时截获金银财宝无数,但应詹一无所取,只把搜集了一些图书,当地夷人都对应詹心悦诚服,好几个郡都因此获得安宁。

  在那个动乱年代,只有应詹治下仍能保持安定,人民免遭涂炭,原因就是应詹主动为为上司看到、听到、想到和做到的,主动担当、有所作为。应詹后来迁任益州刺史,兼领巴东监军,他离开南平时,士庶百姓都拉着车子哭着不让他走,如同眷恋自己的亲人一样。人们作歌称颂他说:“乱离既普,殆为灰朽。侥幸之运,赖兹应后。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

  

  第三位上司是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初年,皇权未固,面对世教日衰、虚浮日盛的颓废之风,上司没看到的,应詹替他看到了。应詹对时政提出建议,认为“今大荒之后,制度改创,宜因斯会,厘正宪则,先举盛德元功以为封首,则圣世之化比隆唐虞矣。”又上疏说:“自元康年间以来,轻视典籍,崇尚道学,把玄虚弘放视作平达,把儒术、清俭看作鄙俗,如今应当尊崇和奖掖儒官,来革新风俗教化。”司马睿很是看重他的才能,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应詹“独耽书史,置身名教,留心经世之学”,开一代敦行儒教之风,成为“行业聿修、文史足用、嘉谋屡陈,惠政斯洽”的贤臣。

  社稷初建,国库空虚,为减轻百姓负担,应詹在管辖地方积极组织官兵和流民垦荒种田,兴修水利,治溪筑塘,修桥铺路,挖井引泉,开发荒蛮之地,既可治乱安民,减少国家开支,造福一方百姓。他还上表《请兴复农官》,“夫一人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年中与百姓,二年分税,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则仓盈庾亿,可计日而待也。”上司没做到的,应詹替他做到了。应詹的做法,很受司马睿重视,便颁布诏令在地方和军队实行屯田制,并作为官吏升迁依据之一,推广各地。

  晋明帝司马绍是他遇到的第四位好上司。那年王敦叛乱,命王含等率军逼近建康,司马绍向应詹问计。应詹表情严肃情绪激昂的说:“陛下应发出君王的威严,臣等当全副武装作为前驱,希望凭借宗庙之灵,不战而胜。如其不然,王室必危。”上司没想到的,应詹替他想到了。司马绍任命应詹为都督前锋军事、护军将军、假节,又都督朱雀桥南。叛军从竹格渡江,应詹与建威将军赵胤等率军将其击败,斩杀叛军将领杜发,斩首数千级。君臣同心,应詹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才干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新生的东晋王朝兴国安邦立下赫赫功绩。

  他在平南将军、江州刺史的任上,针对汉宣帝以来官员选拔升迁制度“迁不足竞,免不足怯”,以致“博采未精,职理多阙”的弊端,上疏司马绍痛陈,“参用天下之智力者,莫若使天下信之也”。他提出“今凡有所用,宜随其能否,即与举主同乎褒贬。则人有慎举之恭,官无废职之吝”,主张凡用人失察或不当,举荐人应负举荐不当之责,这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应詹平叛有功,从政有方,累迁封侯,却淡泊名利、志趣高洁。司马绍曾经赐食邑一千六百户,绢五千匹,应詹坚辞不受,还向司马绍上书明确提到“今之艰弊,过于往昔”,他承受着故乡不存、故土难回、宗亲星散、宗系难继的家国之痛,目睹“经略区区,仅全吴楚”的东晋王朝,北伐遥遥无期,心头总是萦绕着一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绪,所以他恳请皇上收回圣命,“乞回谬恩,听其所守”,虽没被皇上批准,却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咸和元年(公元326年)七月二十五日,积劳成疾的应詹在任上逝世,享年五十三岁。临终时,仍然不忘国家安危,给陶侃去信,望他能“竭节本朝,报恩幼主”。 他担心这个好友也会不会禁不住权力的诱惑,像王敦那样叛于朝廷。

  应詹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敢于担当,尽职尽责,以文韬武略平敌安邦、富民兴教、嘉惠一方,犹如一颗流星,在天际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西晋的高官和东晋的皇帝遇到应詹这样的部下,实乃幸事!

  

  新书上市,欢迎惠顾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以及各大新华书店购买《晋风》,欢迎多多交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