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日本牛人写的汉字,如今是无价之宝

  日本曾经用汉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日文里现在还有很多汉字,这也是大家知道的。那么,处在明治维新前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当时日本叱咤风云的那些人物,他们的汉字写得怎么样呢?

  一、清河八郎

  清河八郎生于1830年,从小便学习儒学。像同时代的清朝学子一样,他十几岁便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长大之后,正是美国马休·佩里准将率领黑船叩关日本,德川幕府被迫打开锁了两百余年国门的时候。脑子里早就种下了夷夏之防的清河八郎,自然是要攘夷的。

  (清河八郎手笔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过,他知道,之所以会有洋人来作威作福,都是幕府太软弱无能。解决办法是,在攘夷的同时,要尊王。作为尊攘派,清河八郎其实在幕府与朝廷都吃得开。他趁幕府将军德川家茂上洛——到京都去——之机,提出召募浪士,组织队伍,护卫将军。将军同意了。实际上,他只是想用幕府的钱,办自己的事,去保卫天皇而已。他的小九九被幕府发现,调回江户,被人杀掉。时年33岁。

  (清河八郎手笔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木户孝允

  木户孝允生于1833年,长州藩士。本名桂小五郎。做过一段时间的剑豪。与伊藤博文关系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木户孝允与艺伎几松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无奈自己有点穷,付不起老鸨的赎身要价。悲伤之际,把心事告诉了好朋友。伊藤博文义不容辞。带着刀就去了。刀架脖子,鸨母只得同意了一个他们出得起的价钱。终于,几松嫁给了木户孝允。

  (木户孝允手迹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木户孝允的字很草。适合其剑豪的身份。上图中,只认识中间那个大大的“朝廷”以及其下的“夷狄”。后来木户孝允尊王攘夷倒幕府,被誉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木户孝允的字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高杉晋作

  长州藩士。生于1839年,18岁拜吉田松阴为师。认识了伊藤博文等人。血气方刚的他们,在那个风雨飘摇受侵略的年代,总想干点大事。果然,他们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英国领事馆给烧了。这是当时攘夷志士们最大的成就之一了。此时为1862年12月12日夜。

  (高杉晋作 手迹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搞笑的是,烧了英国领事馆不久,伊藤博文等五人就在英国领事及怡和洋行的帮助下,受长州藩派遣,冲破幕府人民不得出国禁令,经中国偷渡到英国留学去了。而高杉晋作这个要消灭洋人的志士,也研究起西学来了。有句话说得好,敌人是不会被口号吓退的,欲打败它,得先研究它。

  (高杉晋作 手迹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四、久坂玄瑞

  他是吉田松阴的学生,深受重视。为表达对他的重视,吉田松阴把自己的妹妹文嫁给了他。他也参与了火烧英国领事馆的行动。在那个尊王攘夷的年代,他作为激进攘夷的长州藩士在京都积极活动。当时,不过二十余岁。

  (久坂玄瑞日记手稿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64年,本在朝廷占有优势的长州藩和幕府、萨摩等藩发生冲突,7月19日禁门之变中,久坂玄瑞战败自杀。时年25岁。他与文无子,却与艺伎有个私生子。后来这个孩子继承了久坂家。

  (久坂玄瑞日记手稿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吉田松阴

  前面提到的几个人,都是吉田松阴的学生。吉田出生于1830年,对中国文化深有研究。儒家经典自不必说,孙子兵法也是他的最爱。20岁时,他在叶山佐内那里看到了传到日本的魏源的《圣武记》等书,才知道,孙子兵法是打不过坚船利炮的。1854年,他冒着叛国的危险,跑到前来侵略日本的美国船上,要求把他带走,不被允许。上岸之后,主动投案,经人救护,只坐了几年牢。

  (吉田松阴抄写的孙子兵法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后来他开办私塾,传播自己的思想。除了儒家之外,他又结合当时日本的实际,把眼光放得更远,野心放得更大。其中就有侵略朝鲜、中国的设想,最终是要与列强平起平坐。他的思想,成为后来军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1859年,因为不满幕府大老井伊直弼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吉田松阴等人谋划刺杀幕府官员,最终被捕,同年十月斩首。

  (吉田松阴抄写的明朝李贽的书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一张,是一个不知名的攘夷派所写的扇面。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散千金求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这是唐朝刘长卿的诗句,原句是“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

  由是可知,当年的日本人,无论是从文化还是文字上,都深受中国影响。他们的书法水平,对于我这样没练过的人来说,当然是写得不错。但与他们同时代的清朝秀才们,估计就差远了。

  更多精彩尽在微信公众号 史为镜(时评、历史)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