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于大漠为唐朝守城十一年,抵抗吐蕃围攻数千次

  【一二二三 写正史的工科生】

  文:李彦 欢迎关注!

  转载分享请私信,盗文抄袭必究!

  沙洲之战

  众所周知,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大颓。唐朝为了扑灭这场席卷全国的叛乱,将朔方、河西、陇右等镇精锐尽数调回内地平叛。大唐劲敌吐蕃趁机调兵攻占觊觎已久的河西走廊,接连攻下廓、鄯、叠、宕、武、岷、渭、秦、成、临、兰、河、凉、甘、肃、瓜州等地,甚至于广德元年(763)一度攻占唐都长安。

广德二年至三年之形势图

  从广德二年至大历十一年(764-776),大唐整个朔方、河西之地几乎均被吐蕃占领,可就在吐蕃志得意满将要攻下河西走廊最后一块也是最为富裕的沙洲(今敦煌)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大唐一代忠骨竟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抗衡吐蕃近十一年!

  一、沙洲形势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刚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尚未恢复,西部强敌吐蕃王朝却正处鼎盛时期,在接连拿下富裕的河西走廊中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后,率领大军直扑河西中部最为繁华之地——瓜州。

繁荣一时的河西走廊地形示意图

  沙洲另外一个熟悉的名字便是敦煌,汉代时期对其名字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早在汉代与凉州便以畜牧富裕而闻名于天下。后又经过隋唐王朝多年的大力发展,成为中国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要知通商驿站之处均是繁华之地,《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唐玄宗时期,“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河西一带之富裕。

  二、敦煌被围

  然而如此富裕的河西走廊早就引起吐蕃觊觎,吐蕃先取凉州,将河西与唐朝之联系断绝,而唐廷忙于内乱根本无力抗衡。见势得好的吐蕃随即遣大将尚绮心儿领兵十余万进攻河西中心沙洲,沙洲人民十一年艰苦保卫战就此打响。

  当时的沙城城内主官是刺史周鼎,在通联朝廷之路被截断后,周鼎深知朝廷根本无力救援,便立即坚清壁野、回城固守,同时迅速派人赴回纥请兵救援。当时的回纥在沙洲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对河西之富裕觊觎良久,所以在此孤立无援之际,周鼎将回纥引入沙洲是在绝境之下的最佳之举。

  然而此时的回纥因遭受吐蕃和唐朝的两方攻击,自身实力大衰,纵然有这样大好的时机能够对敦煌分羹一勺,但也无能为力。前往回纥的沙洲使者一波波出发,可是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仍毫无回纥援兵的迹象。

  三、孤臣忠守

  被围困一年有余的周鼎见援兵不至,内心将至崩溃,便召集手下将领商议带领兵众向东逃奔,同时毁坏城池留下废墟,但是仔细思考就知道这个方案不可能实现。沙洲南部是巍峨的祁连山脉,北面是茫茫大漠,向西则通西域,唯独往东可达大唐,然而东面枢纽凉州早已被吐蕃攻克,出城即是自寻死路。而且沙洲城内粮草充裕,兵众较多,尚可固守,所以手下将领均不同意此方案。

  周鼎绝望焦躁之际,命沙洲城内军事首领阎朝率领部分兵众出城视察沿途水草,兵马使阎朝知道周鼎已经按捺不住将要弃城而逃,便亲自将其缉拿,送往城头当沙洲万民之面将周鼎绞杀,以示坚守之意,此后便自领刺史率领沙州人民抵抗吐蕃进攻。

  沙洲军民见阎朝如此,便都安下心来协助官军守城,可这一守又是八年!

  在吐蕃每日每夜的围攻之下,沙洲人民就这样提心吊胆的抵抗了八年,但他们都知道倘若不守被吐蕃攻破,满城老少则会尽数遭戕。八年之际,沙洲城内存粮不济,阎朝下令将州府库存的绫绸拿出交易粮食,沙洲百姓纷纷响应号召,以绫绸一段换取麦粮一斗。阎朝见状大喜,“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这也侧面说明沙洲之富裕。

唐德宗画像

  此时正处唐德宗建中五年(公元784年),大唐刚平定安史之乱后又于建中四年爆发泾原兵变,唐德宗甚至一度撤出长安被包围一月之久。所以此时已经只剩下沙洲尚未攻克的吐蕃,完全可以放心长久地围困。

  巍巍苍山,茫茫大漠,唐朝一脉孤城就这般披荆斩棘又坚守了两年之余,纵然繁荣如沙洲,存粮军械也有耗尽的一天。刺史阎朝无奈之下,面东痛哭,作为大唐的孤臣,他的职责和忠心在这十一年的惨无人道的困守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为了这一城百姓的存活,他再也不能坚持了。

建中五年唐朝吐蕃形势图

  沙洲城内粮械竭尽之时,阎朝要求吐蕃不能迁徙奴役沙洲百姓,得到吐蕃应允之后,阎朝无奈之下只能开城出降。为大唐坚守长达十一年的沙洲城最终沦陷,但顽强的沙州人民绝不会就此低头。六十七年之后,另一位大唐忠良张议潮于沙洲振臂一呼,河西走廊再次归顺大唐!

张议潮归义军行军图

  祁连山下,河西之廊,大唐孤忠,万世遗芳。每当读到此段历史,合卷之后常难以释怀,愿如此英雄人物,不再遗忘于青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