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与子犯三谏“义信礼”分不开

  春秋时期晋文公是个贤明的君主,后来成了“春秋五霸”。他之所以能称霸,除了善于用人纳谏之外,与他训练军民的方法也是分不开的。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小白归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当上国君后,开始征发百姓,组织军队,训练作战。两年后,晋文公便准备用训练的百姓称霸诸侯。

  大臣子犯劝阻到:“百姓虽然经过训练,身体强壮,但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各居其位,不能用!”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便想让百姓懂得“义”。

  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和他的哥哥襄王之后狄隗密谋叛乱,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件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重兵攻打周朝,周襄王被迫逃到郑国。

  周朝在当时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宗主,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并用此事教育晋国百姓什么是“义”。

  他派出左右两军,右军攻打昭叔,左军去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事成后,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以天子的礼仪迎接晋文公。

  晋文公却推辞说:“这是臣下分内的事。”

  他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次可以使用百姓了。

  这时,子犯又出来阻拦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什么,还不能用!”

  晋文公听了觉得有道理。

  有次,他率军攻打原国,命令士兵携带三天得口粮。军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坚守城池不出。

  于是晋文公下令退兵,正当晋军要退兵时,间谍从城里传出消息说:原国已经准备投降了。

  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晋文公却坚持的说:“当初带三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的;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即使得到原国,也会失去信用,得失相比哪个多呢?”

  由于晋文公利用攻打原国教育百姓知道“信”,所以国内民风大变,凡事已信为本。做完这些后,晋文公问子犯:“这回行了吧?”

  子犯回答:“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礼,还没有养成谦让的风范。”

  于是,晋文公又让百姓在知“礼”方面下功夫,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他又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职官行什么礼仪。不但如此,百姓们也开始慢慢知道根据礼仪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

  这时,子犯笑着说:“现在可以用民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攻卫,取得齐国之地,大败楚军于城濮,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