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魏晋时期的名星代言活动

说一说魏晋时期的名星代言活动

  "衣冠唐制度,魏晋人风流”。

  大唐百业兴盛,魏晋人物旷达洒脱。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的人个性张扬如魏晋社会对个性的包容如魏晋。这个时代里人们对于名士的个人崇拜是狂热的名士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因此我们也可以见到众多开创一种流行和时尚的例子。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引领了这个时代对于时尚,对于流行生活方式的态度呢?

  仔细斟酌历史可以发现,正是那些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知名度和社会声望的“魏晋名士”们。在政治上他们主导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在经济上他们是世家地主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在文化上他们引导着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一时风向标

  五石散的流行

  魏晋人好磕药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流行。这种风尚一直沿续到了唐代。那么是谁最先服用五石散呢?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洒之关系》中说是正始玄的代表人何晏。鲁迅的这个说法比较武断,何晏定不是最早服此药的人,但他确实是推动了这种风气在魏晋时期的风行。

  据说五石散本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用来治伤寒的药物。经后人重新配制药方就成了五石散。此药有美容,提神,壮阳等功效。因而开始有人为了追求上边的功能服食此药。

  魏晋人尚品评人物,而对于人的优劣除了才,德之外容貌风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评论标准。儒家提倡“妇容”,可到了这个时代,不只有妇女对美容趋之若鹜,男人也一样执着于美容,对于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共同的目标。

  据《世说新语容止》可以知道何晏本人也是一个面如冠玉的美男子,他十分注重仪表。《魏略》上说:“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其手,行步顾影”。也就是说这个人十分自恋,喜欢搽粉,没事走在路上也会不时的低头看看自己的影子。越看越得意,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gay里gay气

  其次根据众多当时名士等人反映,何晏服食五石散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此人好女色。何晏是曹操养子,他的妻子就是魏武帝的女儿高乡公主。因为何晏经常在外边拈花惹草,高乡公主也常去皇太后那边去告状。美容,淫逸想必是何晏服食此药的主要原因。

  因为有像何晏这样在当时很有声望的名士的提倡,所以很快这个时代流行开来。当时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只要有点经济基础的都开始磕起药来。比如像皇甫谧,王衍,晋哀帝,王羲之……据学者余锡嘉考证,从魏正始年间到唐天宝年间500多年里服食此药人数有几百万之众,因服食此药丧生者也有10多万。就如皇甫谧的亲人中就有至少6人因为服食此药死亡的。当时大街小巷里,野外全是吃完药“行散”的人。有些人家贫穷买不起这种药品,为了面子也学起别人行散,半夜也不睡觉就躺在大街上,假装正在发散。

  

  李白有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对于这句诗一般人们认为诗人是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不如披着头发驾舟于江湖中四处漂流。但是这里边所说的“散发”很有可能是指服食五石散后的发散行为。因为这首诗是李白写南朝文人谢脁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直很喜欢东晋和南朝间陈郡谢家的人,一生中多次写过此时期谢氏家族的人物。此诗前边也提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颇有一些时代特征。所以说是诗人想描述自己仿效魏晋狂狷名士采石服药之后,癫狂发散驾舟漫游的情形,但是只是个人臆断,尚未找到材料佐证。

  洛阳纸贵

  到了西晋时,“洛阳纸贵”这个事例也说明了魏晋的名人效应。

  齐人左思耗费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因为当时尚未成名,一开始受到了二陆(陆机陆云)的及时人的嘲笑,没多少人看。

  后受司空张华的指点去请皇甫谧作序。皇甫谧看完之后十分欣赏,欣然为文章作序。接着著作郎张载为魏都作注,刘逵为吴都蜀都作注。尚书郎卫权作略解文章于是开始流传开来。左思也随之声名大振。京城人争相买纸张抄阅,从而使得洛阳纸张价格迅速上升。左思写就三都赋,皇甫谧张载刘逵卫权等人也成就了左思。

  名人广告代言

  晋室南渡之后,在石头城建立了东晋。当时国库空虚,没有讨伐叛乱的军资,国库只有几千匹粗丝织的布。一天丞相王导拿了一匹布做了一身衣服,让官员也都穿上这种衣服上朝。于是社会上开始流行起了穿粗丝的衣服。王导让人把几千匹拿出去买,下边的官员和知识份子们争相抢购。一匹布卖到了一两黄金。

  这样的例子在书圣王羲之身上也有一例。也用自身的名人效应创造过价值。王羲之在蕺山时看到一位老妪卖扇子,生意冷清。于是拿起老妪的扇子题字。老妪一开始面露愠色,不解其意。王羲之笑着解释道:可对客人说此为王右军所书,每把收一百钱。老妪照作,果然,题字的扇子皆被抢购。

  这样卖扇子的也不只一例。东晋名士谢安一次遇到同乡从地方当官回来。带了5万把蒲葵扇子,但是一直没有卖出去。回乡时没有路费,谢安知道后,拿了一把这种扇子在京城走了一圈,回来后让同乡去街上把扇子卖掉。老乡于是去街上,扇子也立刻全部售出,此人凑足回家的盘缠,并因此发了笔小财。

  

  洛下书生咏

  像谢安这样的名士在当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很多影响。

  当时谢安在京城洛阳诵读诗书。因为他有鼻疾,读书音浊。读书人听到大名鼎鼎的谢安读书原来是这个样子后,觉得很个性另类。于是都开始掩起鼻子读书,只为了能尝到像谢安的读书的腔调。所以那个时候掩鼻诵读儒道经典成了京城的一种风尚,在护城河边上你可以看到一群群的知识分子捏着鼻子读书民。这也是谢安石开创的一种流行。

  谢公屐青云梯

  东晋至南北朝期间谢家人一直主导着时代的流行元素。李白曾写过:“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履在南北朝时也是十分流行的。最先开始这种流行的人是谢灵运。

  谢家人喜欢游览名山大川。谢灵运觉得他们的鞋上下山不方便,于是就改进了当时的履。发明了这种“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活动可拆开的木履。当时很多人看到谢家的人穿这种鞋,觉得不但好看而且方便,于是都把自己家的鞋改成这种活木履。于是在南北朝时期到处都是穿活木履的人,这也是当时的一种风尚。

  麈尾

  魏晋人好清谈,所谓清谈就是主客两方就一玄学义理进行讨论和辩论主人设题谓为"设通",客人辩驳谓为"发难"因清谈而产生的文章也很多:向秀就嵇康的养生论而写的养生论嵇康又写了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还有嵇康的难好学自然论等等都是名篇。

  当然清谈除了为文学留下了这些文章,也留下了其他的产物其中麈尾就是之一,是鹿的一种,鹿之大者谓为麈麈是调度群鹿的领袖魏晋人在清谈的时候用此物也有领袖群贤的意思这种清谈的辅助性工具的流行也是由那些名士们引领的

  

  竹林七贤里王戎的侄子,山涛的外甥王衍从小就长的一表人才,长大了后面如冠玉,入选了世说新语 容止,他皮肤很好此人好清谈史书上说:"夷甫王衍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 ,与手无分别"说他皮肤好,手里拿上白玉柄的麈尾,手和白玉柄就难分哪是手哪是柄了王衍的族弟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也好清谈,常常放一把麈尾在床下面,与人清谈时才取出来用

  世说新语里说,有一次,殷浩与孙盛一边吃饭一边清谈,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两人情绪都很激动,"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结果饭里全是麈尾毛,饭菜也是热了又凉,凉了又热,两人争论了一天,饭也没吃成

  那么这麈尾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名士乐广与人争论庄子天下关于"指不至"的玄理的时候以麈尾敲桌子说:我的麈尾是不是已经指向桌子了?那你说它到了没有?麈尾的作用也就是比喻玄理,或像是我们在说话时挥动双手打手势的作用当然到后来它的作用也不仅限于此了,很多人都开始把它当成一种收藏和装饰

  史书上说名士王喜欢用麈尾,死了之后,他的朋友刘将他生前用过的麈尾放入他的棺材中作为陪葬品还有羯族石勒在前赵间渊手下任将军的时候,王浚送给他一把麈尾劝他自立为藩王,石勒辞谢了石勒认为自己没有读过多少,只是个武将自己也不敢冒充名士,就将麈尾挂在家的墙壁上时常敬拜

  从石勒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手握麈尾,这是名士或说是知识分子的象征到了后来很多伪名士也都手拿一柄麈尾装腔作势南北朝的王僧虔就此曾告诫他的子侄们不可:不知王何,亦不知马郑,手执麈尾,自称名士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下是那些名士们让麈尾在麈尾在魏晋流行起来,这种流行一开始也和五石散一样流行于上层社会,可渐渐它也日趋平民化在这个推广的过程中名士们起了主导作用

  自西汉开始到东汉末儒家在这两百年间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扎根于整个华夏民族,这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是很混乱的。尤其是当以儒生自我标榜的司马家族当权时,对曹魏士人残酷镇压的迫害。这些人出于无奈,只能以不入仕途,寄情山水,来逃避现实。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精神史上是极自由解放,最富智慧,最富热情的时代"从三国一统,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永嘉南渡割据分争,王候将相之间的斗争,少数民族部落与中原的斗争,南方和北方的斗争,还有流民的起义都未曾停息过与动荡同时存在的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个性的追求,并崇尚那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风度,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人与社会的冲突,使人们对自身进行反省,并反抗儒教礼乐的繁文缛节这种冲突里人们选择的表现形式就是放浪形骸,寻求一种精神的独立这是一种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找寻到了,大多数的人都还在找寻的途中,精神未解脱者对解脱者的追捧,便造就了这些名士,他们是时代的领袖,和生活方式的风向标

  ————————————

  本文系三面人文墨投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