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极简欧洲史》明白了-拉丁语、欧洲的一些问题

  这个是一个澳洲历史学教授教课的PPT或课件,后来集结成书,翻译的台湾学者,很有意思。

  自己对欧洲历史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这本书,结合后来看了一些世界历史简史的纪录片,解答了自己的一些疑问。

  疑问1:-英国伊顿中学为什么要教拉丁文?

  这个是看以前一个纪录片,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种族(英国、黑人和黄色)家庭,lucky draw进入不列颠著名的伊顿中学的事情。

  中间说,伊顿中学必须学习拉丁语,而现在拉丁语已经不是交流语言,所以几乎普通学校都不再学习了,但,在伊顿这是必修课!

  很多贵族和有钱人子弟,早就在小学阶段在外学习拉丁语了;只有穷人(这三个娃子就是)家孩子,才没有读。

  当时就觉得奇怪,一门不再主流的语言,为什么伊顿中学作为必修课?是显示自己特殊?

  这是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都是以拉丁文书写的,包括后来的基督教都是以拉丁文作为官方语言的,而且是,持续了是十几个乃至二十个世纪。

  那么,我们站在现在看,自然觉得拉丁文没啥意义了,是一门已经死定的语言。

  但,如果是要研究中世纪的欧洲,研究古代欧洲,研究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一定要看原文,甚至圣经都开始是拉丁文,所以,你看别人翻译的,跟自己看原文,当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虽然现在没有国家或民族以拉丁语为官方或流通语言,但,其研究价值,依然是相当高的!

  这就衍生到我们繁体字,即使以后所有华人区域都是用简体字,但,繁体字作为一门课程,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你研究古文,中国古代历史,一定是要看繁体字的。

  同时,古代甚至中世纪的欧洲,多数贫民是不认识字的,户籍登记工作是教会人员协助的,所以,如果有在外企工作的,经常会看到一些姓氏,其实差不多的,比如Besnard,Besnad,Biernard,Bernardus等等,这既有可能是书写潦草后的魅力错误,但,中文其实很难,赵钱孙李刘,你就算写错了,但,基本上我们还是大概判断是什么姓氏,这就是我们文字而不是字母的好处了。

  据说拉丁文,现在依然在植物学和医学,作为命名的规则,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基督教或者说,基督教的教皇是不是也是依然说拉丁文。比如说,教皇要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现场就三两个记者听的懂拉丁文,又没同声翻译,如果你恰好在现场,发了个推特或微博,然后翻因为中英文,岂不是成了大新闻?你让几大通讯社多没面子呀?

  所以,教授拉丁文,可以预见,在很长时间内用不会失业。

  疑问2:欧洲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

  即使是在古希腊帝国和古罗马帝国,欧洲都没有真正的统一过。恐怕更多的类似中国元朝,虽然打到多瑙河边上,但,实际上,到底对这与这些所谓的领土有多少控制权,还是要打很大问号的。

  即使在两大帝国时期,今日的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方,两个国家都没真正的实际统治过。

  这跟中国不是不一样。

  欧洲可能跟中国另外一个不同的就是没有统一的晋升机制,也就是文官官员,平民是如何做官的?古罗马有平民执政官,是选举出来的;而靠选举,和靠考试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套路。

  我们的科举,其实就是变相的废掉了各地书面语言,你要是不懂中国通行的文字语言,你根本不可能做官,也根本不可能统治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也就是不论是外来(相对于以前的中原汉族)蒙古族,还是后来的满族,都必须来学习汉字,而不是反过来。

  而欧洲所谓的统一,只有基督教,但,基督教并没有实质的统治权,仅仅是精神领袖而已,基督教的官方语言为拉丁语,但,拉丁语并没有普及到普罗大众。

  所以后来,英语、意大利、法语和德语都是或多或少,都来源于拉丁语,或受其影响很大。

  疑问3:要名义还是要实际?

  欧洲后期的很多君主,名义上是国王,是皇帝,但其实徒有其名。

  不用有军队,不用有对所辖地区的征税权。

  一句话:没有自己的军队和财政权!

  如果我们以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组织,或在这样一个组织里担任最高领导者,必定是痛苦的。

  如果对外战争或抵御外敌,要依靠属地国的军队,或依靠雇佣兵(而古罗马帝国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雇佣了日耳曼人【古日耳曼人不是指今天的德国人,可能还包括法国人】,后来,导致了灭国),但,财政是必不可少,但,因为不能像中国古代皇帝一样对各地加税,自然就硬起不起来。

  恰恰相反,在中国秦朝统一后的历史里,统一后的历朝历代,是不可能去(长期)依靠雇佣兵的,只有所谓联合某个国家或部落,来攻打某一国家。不会像古希腊一样,由于沉迷于种种,而不再练兵打仗,只能雇佣日耳曼蛮族兵来打仗,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而后来,多任所谓的皇帝,都沦为日耳曼的傀儡。

  封建领地的散落,导致即使现在的意大利和德国,都是到最近几百年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统一民族国家的意义。

  而欧洲封建君主与领地内的封主,是有约定的,就是所谓契约

  领主(领地主人)宣誓效忠于国王,,你要打仗,我会出兵;而国王对属地国说,给你一定的充分自治区,也不会贸然额外加税。

  但,领主还是不相信,所以,还是挖了护城河,修建了一些城堡。

  其他知识

  A、虽然现在所谓古希腊就开始民主制度,但,彼时的民主制度跟此时的民主制度并不相同。而苏格拉底等其实并不相信全民都投票全的民主,他认为民主应该是精英的民主,而不是普罗大众参政议政;

  B、罪与恶:历史上看,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一些文献被保存下来,要感谢阿拉伯帝国的君主们,他们对这一文化的传承和翻译做出来卓绝的贡献;想让,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行为则是罄竹难书,拉丁美洲文化的记录几乎都被这两个国家特别是板鸭,销毁殆尽,同时,进行类似的文化灭绝制度,几个世纪下来,不仅仅是文化记录没有了,而且,懂这种文字的人已经灭迹了,这个罪过不可饶恕、无法拟补的。据传,当地土著被屠杀人数超过5000万;

  C、AB投票权制度:也就是同股不同权制度。远在古罗马时代,以及后来的欧洲封建时代,一直有底层的平民阶层,虽然人数多过元老和贵族,但,投票权却远远低于他们。(当然,中国古代历史是,底层根本没有投票权,只有靠包青天、海青天了)

  D、耕田修养制度:不知道是不是欧洲地广人稀的原因。英国几百年前就有所谓的轮耕制度,也就是比如把土地分为三块或四块,每次只耕种其中的2块田地,另外一块田地用来休养,或用来养牛等,其粪便有可以用来做养料;

  最后,对历史有兴趣的,去看一个100集的世界历史的纪录片,是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拍摄的。

摘录

  1:欧洲文化的源头有三个: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犹太教的一个奇特分支);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2:基督教的教义是只对犹太人有效,还是针对所有人?最终胜出的是后者。这是基督教早期的著名传教士保罗的观点。因为保罗这一派的观点,基督教开始逐步演化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3:希腊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

  基督教的观点: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

  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打仗是好玩的事。

  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4: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支持基督教。这是三大元素第一次连接: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5: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

  6:公元400年后,日耳曼蛮族首领已经化身为国王,他把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这些战士则化身为贵族,条件是一旦国王需要军队,这些贵族就得供应,要多少就给多少。可是,渐渐地,这些贵族开始视这些土地为己有,对于出兵多少、精良与否、为什么出兵,也开始自作主张;

  7:欧洲的政府,虽然号称“绝对权力”,却从未真正拥有绝对权力。“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

  8:“对政府有所限制”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欧洲经济之所以能一飞冲天,成长速度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商人有保障”是个关键;

  9:日耳曼蛮族是一群很特别的征服者:他们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

  10: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不再使用古代知识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而是有许多学者,主要是在教会体系之外,向往希腊和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世界样貌而意图加以拟造;

  11:文艺复兴的学者们并没有直接攻击基督教。他们的个人态度或有不同,但大致上对基督教采取的观点颇类似于古人的宗教观,那就是:宗教是个基本的存在,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关注;

  12:新教和天主教的基本分野:天主教强调,行善积德是得救的一个过程;但马丁·路德认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崇信上帝,只要崇信上帝,就能得救;

  13:既然异教徒必须受火刑烧死,马丁·路德是如何逃过这个劫数的呢?第一:拜印刷术发明之赐,教皇打压马丁·路德的计划还没成形,他的大名已经尽人皆知;第二:马丁·路德攻击罗马,一些德意志王侯见猎心喜;

  14:这是西方普遍面对的困境:我们很聪明,但是我们不断在发现自己的无足轻重;

  15:启蒙运动不是革命运动,甚至不是政治性的运动。它由一群学者、作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推动,这些知识分子相信,一旦理性和教育变得普及,迷信和无知自然会消弭于无形,人民也就不会相信神迹或君权神授之类的胡说八道。只要人民得到教化,民智自然开启;

  16:在西方,只有一个由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维持了长久的时间,那就是法兰克王国;

  17:维京人之所以能不断进袭却没有遭受抵抗,是因为政府力薄势弱。西欧的小王国没有正常的征税体制,即使有能力整合成军,侵略者也不是从陆路来袭。另外这些小王国没有一个设有海军;

  18:诺曼人在法国北部定居百年之后,诺曼底公爵威廉带领一些随众于1066年征服了英国。诺曼人说他们自己的一种法语,之后融合各方语言,最后变成了英语。英国社会到处都是侵略者,不过1066年之后就不再有外族入侵;

  19:由于高度依赖拥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势必处于弱势地位。理论上,封地既然是有国王分配出去的,土地权应该掌握在他们手里才对,实际上却都成了以父传子的私有财产;

  20:中世纪时代,由于君主委实太弱,当城镇日益发展,他们不做直接统辖之图,反而允许城镇自治,交换条件是他们必须服从君命,缴交各种捐税;

  21:教皇和皇帝之争要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教皇从没说过自己是皇帝,皇帝也从不以教皇自居。双方都承认对方的存在有其必要,争的只是彼此的相对权力。这是西罗马帝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也是它和东罗马帝国的分野所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