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一只老鼠的智慧和命运——说李斯 |【读史记】

  

  一只老鼠的智慧和命运

——说李斯

  文:过常宝

  李斯有着奇特的人生经历:倏然而起,直上云霄;忽然而败,身丧人手。而左右其人生的却不过是老鼠的智慧,这其中的辛酸、狡黠、无奈、悲凉,可谓五味杂陈,能使我们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复杂的慨叹。

  

  

  1. 仓鼠哲学

  李斯年轻时,见到厕所的老鼠,不但所食肮脏,而且多被人犬惊扰;他又见到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很好的粮食,住在宽敞干净的大屋下,而且不受骚扰,过着富裕安静的生活。李斯由此得出结论:人过得好不好,要看他处在什么位置。这就是李斯的“仓鼠哲学”,它的含义是,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他能不能为自己找到最有利的位置,善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位置。

  

  官仓鼠

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传统的礼教文化,还是新兴的儒道墨各家,都构建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实现价值的方式,为士人提供了多种人生选择。而李斯的仓鼠哲学,正是其所信奉的法家思想的一个缩影,不谈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接受道德规则的约束,藐视一切理想主义的观念,所以它可能很高效,但却是粗鄙的,是典型的机会主义。此外,李斯用老鼠来比喻人生,还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一个机会主义者来说,人格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但安全感却永远是一个无法摆脱的焦虑。

李斯悟出了这个道理后,就决定跟荀子学“帝王之术”,也就是治理天下的学问。荀子从根本上说是儒家学者,他研究的是如何以礼来治理国家,不过,荀子的礼制有强制性的特征,近乎法,可以称为礼法。而李斯不讲礼,只讲一个“法”字,又从其他法家那里继承了“势”和“术”,于是,“帝王之学”就成了专门维护帝王统治的学术。

  

  荀子的“帝王之学”是为了通过改变帝王而改变天下,而李斯的“帝王之学”是为了迎合和维护帝王而改变自己的处境。他在告别荀子时强调了两点:一是人应该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感到可耻,那些身处卑贱之位却批判社会、向往无为的做法,都不是出自真实的性情,也就是说,精神价值、社会理想都是无意义的,只有富贵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二是秦王那里有自己的机会,体现了仓鼠哲学的机会主义实现方式。李斯到秦国后,迎合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主张更为激进的兼并政策,为秦王所赏识,被拜为客卿。

  正是机会主义,将“仓鼠哲学”和“帝王之术”这两个渺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成就了李斯,也成就了秦始皇。

  

  2. 谏逐客和议焚书

  秦宗室大臣利用韩国人郑国事件,建议秦王驱逐所有外国人,李斯也包括在其中,于是李斯上《谏逐客书》,劝阻秦王颁布这道法令。

  

  《李斯列传·谏逐客书》

  毛氏汲古阁本

  这是一篇我们都很熟悉的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在最后一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结合整篇文章来看,这里包含有三层意思:一,客中不乏忠于秦国,并为秦国的强大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二,秦王既然喜爱外国的物品、歌舞、美人,自然不应该排斥客;三,如果客被从秦国排斥出去,那么他就只能为外国服务,从而使敌人强大。这三个观点都非常清晰,它的核心是客有用、可用。在证明客可用时,李斯的逻辑是,既然秦王能用外国的宝物、美人、歌舞,也就可以使用客,不然就会“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句话看起来义正词严,但它却将客和物品同等看待,实际上贬低了人的价值。仓鼠的比喻,已经暗示了人是没有尊严的,只有事功才有价值,这是秦王和李斯共同的立场。于是,秦王保留了客的地位,也保留了李斯的机会。

  秦一统天下后,李斯因功被任命为丞相,这只厕鼠成功地变成了仓鼠。有儒生建议秦始皇“师古”,分封子弟,恢复分封制。李斯认为分封不利于秦始皇的集权统治,并由此认为,儒生论政是以古非今,影响了皇帝和法制政令的权威,他说: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这个建议,下禁书令,要根除一切与“法教之制”不同的异端学术,包括在先秦时期形成的各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说,目的是使整个国家只存在皇帝的意志,国家统治不受任何质疑,国家变成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

  

  《焚书坑儒》连环画

  上海人民出版社

  对于臣民而言,它不允许在事功之外有其他价值存在,因而就不能有立场,不具有辨析和批评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仓鼠哲学和帝王之术结合的必然产物,它在客观上否认了事功之外的多种社会价值形态、是非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定律令、同文书等,都是为了使得国家统治、社会生活标准化、机械化,希望由此保证新兴国家的长治久安。

  

  3. 未知所税驾

  仓鼠哲学,由于目标简单,没有任何价值的顾虑,相对容易成功。李斯成了天下最有权势的士人。他举行家宴时,“门廷车骑以千数”,他不由得感慨:“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税驾”就是“脱驾”。这句话是说物盛则衰,祸福相倚,这是自然之理。但一个机会主义者将自己置身于弱肉强食的生态之中,是没有安全感的。当他处在向社会进攻的阶段时,他所能看到的只是各种机会,可是一旦享受社会时,那些曾经的机会都变成了隐患,安全感就成了他最大的焦虑。“物极则衰”,这是历史的智慧,儒家、道家讲究及早回避,或者急流勇退,回归到个体精神价值中来。而李斯直到人生顶峰时才意识到这一点,此外,除了个人的富贵之外,李斯不能容忍别的价值观,个人的精神空间狭小,主动停下来就意味着空虚;而由别人强迫自己停下来,则意味着彻底失败。所谓“未知所税驾”,就包含着无法停下来,以及终究会被人强迫停下来这两方面的意思。这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注定的悲剧。

  如果盛衰祸福之逆转是不可避免的话,而李斯所能做的,就只能拖延。处在人生顶峰状态的李斯,不再像以往那样咄咄逼人,而是采取被动和防御的姿态,小心翼翼守护着自己的粮仓。他的人生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4. 矫诏之后

  秦始皇巡游天下,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随从。赵高为皇帝掌管车驾,巡行时兼着符玺令的职事,职位不高,但由于贴近皇帝,所以是个重要的角色。巡行队伍中,还有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时突然病重,自知不治,下令赵高准备诏书,令长子扶苏到咸阳会葬。

  

  扶苏

  图出《公子扶苏连环画》

  江苏美术出版社

  当时扶苏和蒙恬带兵驻扎在上郡。诏令还没有发出,秦始皇就死了。由于担心变故,胡亥、赵高和李斯对外隐瞒了皇帝的死讯,将尸体放入大车中,官员奏事、随从进食等等,一切如常。扶苏曾多次劝谏秦始皇,并且和将军蒙恬关系很好,对善于阿谀奉承的赵高应该没有什么好感,所以赵高意欲篡改秦始皇的旨意,改立胡亥为皇帝。在赵高看来,胡亥更容易控制,而且,自己有立君之功,地位会更高,于是,他隐瞒了秦始皇的诏书,并且巧言劝诱胡亥接受君位。这个阴谋必须要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才能成功。

  李斯最初反对赵高的阴谋,他说:

  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李斯自认为是个忠臣,不能辜负秦始皇的信任;此外,他还认为置换太子会引起国家的动乱。此时的李斯已经是做稳了的仓鼠,在大屋美食之外,进一步期待着自己处境的合法化、有价值,从而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相对而言,主流价值能给自己一片更为牢固的立足和庇护之地。

  但是,李斯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做一个忠臣只是安全的需要,并非出自人生的信念,所以,赵高很容易从安全的角度要挟李斯。赵高指出:李斯在功劳、谋略、声誉、以及新皇帝的信任等方面,都比不上蒙恬,所以,如果扶苏当了皇帝,李斯将失去丞相的位置,而失去丞相的地位,就有可能被诛亡,只有选择胡亥当皇帝,才可以“长有封侯,世世称孤”。面对着有可能得而复失的仓鼠地位,李斯做一个忠臣的想法顷刻崩溃。这很悲哀,厕鼠、仓鼠,终究不能衣冠而立。

  于是,他们假称秦始皇旨意,立胡亥为皇帝,又改写了秦始皇的诏书,以诽谤、怨望、不孝的罪名赐扶苏自杀,以不忠的罪名赐蒙恬自杀。这样,一个惊天的阴谋得以实现,李斯由于机会主义者的立场而被迫成了同谋者,并且从此不得不听命于胡亥和赵高。李斯的人生进入了下坡阶段。

  秦二世和赵高当权后,采取了更为残暴的统治策略,大臣和诸公子被纷纷处死,甚至有公子主动上书请求准予自杀;又建阿房宫,重赋敛,全社会人人自危,并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造反。

  

  阿旁宫

  李斯有意进谏,但为二世所不许。秦二世还给他出了个难题:《韩非子》说尧住的房子连破旅店都不如,穿衣吃饭连守门人都不如,禹疏通水道,死于外地,所受的辛劳比奴隶还要多。可是,聪明人统治天下,应该拿天下供奉自己的享乐,如果自己不能获得好处,怎么能治理天下呢?二世问李斯,我怎样才能做到纵情享乐,永久享有天下呢?李斯是读书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秦二世残暴,自己又有把柄攥在人家手里。当时李斯的儿子李由任三川守,没能阻挡吴广过境,朝中有人指责李斯放纵盗贼。李斯非常恐惧。所以,面对着秦二世如此荒诞的问题,他不但要装聋作哑,还要顺着秦二世的意思,为他出谋划策。他说:“夫以人徇己,则己贵而人贱;以己徇人,则己贱而人贵。”尊贵如皇帝,当然要让天下人顺从自己,服务自己,皇帝要完全掌控天下而不被人所制约,为此,必须严格督责臣下。他说:“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也就是说要通过实行严刑峻法,将尊严和权势都收归皇帝。于是,秦二世颁行更加严酷的法令,结果是“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者为忠臣”,这是给危机重重的国家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对于李斯来说,这岂不也是自作枷锁,饮鸩止渴吗?这一点,他是知道的,但为了保住自己的爵禄性命,他也只能违心为秦二世奉上一柄双刃利剑。

  

  5. 下狱死

  赵高诱使秦二世远离大臣,大臣只有通过赵高才能与皇帝交流,皇帝也只通过赵高颁发命令,赵高的权势越来越大。

  李斯已经算得上是赵高的同党了,虽然如此,赵高还是忌惮作为丞相的李斯,并将其看做是自己为所欲为的一个障碍。一个机会主义者和一个阴谋家,这中间有着层级的差别,两相斗争的结果不难推知。得知李斯对修建阿房宫颇有意见,赵高就对李斯说:“关东起义军很多,而皇帝却大肆征集徭役修治阿房宫。我是想进谏,但地位低。而这正是您的事啊,你为什么不进谏呢?”李斯说自己无法见到皇帝,赵高就答应代为安排。当秦二世正与妇女宴饮作乐时,赵高告诉李斯说可以进谏了,这就招致了秦二世的反感:平时有空时丞相不来议事,非得等我宴饮时,就来请示事情,这不是让我难堪、鄙视我吗?赵高乘机罗列了李斯三条罪状:一是曾参与沙丘之谋,自居其功,想和皇帝分土而治;二是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与陈胜等暗地来往;三是在外朝的权力甚至大于皇帝。秦二世深信不疑,就决定先派人调查李由暗通起义军的事。

  李斯嗅到了巨大的危险,只能与阴谋家赵高决一死战了。他上书揭露赵高权势熏天,擅自作为,积聚的财富与国家相等,“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建议皇帝早日除掉赵高。李斯不得已参与了赵高的矫诏阴谋,后来一直向赵高妥协,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这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但正是这一选择彻底动摇了自己的安全。这其中的必然联系是李斯本人很难理清的。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说: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这个评论很有见地。显然,秦二世不会相信李斯,一再争辩,导致了更深的怀疑,而这一点再次被赵高所利用。赵高说:“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于是秦二世令郎中令严审李斯,李斯的机会主义道路走到了尽头。

  

李斯入狱

图出《西汉演义连环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狱中,李斯反思了国家的现状:“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不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乎朝也。”李斯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说明他毕竟不同于赵高,是有见识的,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这一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反而以“谏而不听”来为自己辩护,这就十分勉强了。李斯经不住酷刑,承认谋反,但又不甘心就此伏罪,要求再次上书。赵高说:“囚犯怎么能上书给皇帝呢!”李斯被定为谋反,判为死刑,腰斩咸阳市。秦王朝大势已去,李斯却不得不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殉葬,这是令人悲哀的。

关于李斯的死,《史记》记载曰: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一辈子的寻觅、阿顺、攀附、成功等等,最终却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早知如此,还不如安居乡里,过着农夫的生活。这一段描写有些忧伤,显示了司马迁对才俊异能之士的同情,而且,一辈子超乎常人的努力,最终却归于虚无,也令人有着无限的伤感。

  

  

  6. 总结

清人林伯桐评论说:“当其辞于荀卿,曰:‘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困穷’,自言其所见也。只此二语,便足断送一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斯早年对卑贱、困穷的体认,以及他对富贵的艳羡,都说明了生命境界的狭隘,所以,在没有走到末路之前,无论如何是不会认同“牵黄犬逐狡兔”的平凡生活。他羡慕老鼠的狡黠,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不管在哪里,他终究是一只没有大志,没有安全感,并最终命丧人手的老鼠。这是机会主义者的不归之途,也是李斯悲剧人生的意义所在。

-全文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介绍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任香港教育学院、韩国高丽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

《楚辞与原始宗教》

(东方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原史文化及其文献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

(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

(中华书局,2016年)

▲向上滑动

  京师文会

  

  jingshiwenhui

  顾问

  郭英德

  主编

  李小龙 诸雨辰

  图文编辑

  颜 婧 于洪涛

  蓝莫雅 黄淑芬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心

  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科交叉平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