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最大惨案:黄河花园口决堤 90万同胞遇难!

  花园口原是明代一座花园古渡,因1938年决口事件而震惊中外。近日,记者赶往花园口,试图揭开她那神秘的、尘封已久的历史面纱——遥想当年,滔滔大水自此涌出,水势所至,庐舍荡然,尽成泽国,罹难民众,九死一生……1938年6月6日,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决定在黄河花园口决堤放水淹日军,6月9日,悍然掘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水奔腾直泻,夺淮入海,人为地制造了一场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大浩劫、大灾难。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陪都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中祸及地域之广,罹难人数之多,国内外反响之大,当以花园口决堤为最……

  最后抵抗线促成“以水代兵”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以阻挡日军这一事件,无疑是抗战史上惨痛的一幕。桀骜难驯的汤汤黄河水从花园口改道,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了近9年之久,迟滞了日军进攻的同时,也在中国豫皖苏3省留下了灾难深重的黄泛区。”对花园口颇有研究的原邙金河务局副局长余汉清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中国的军事历史上和军事思维中,水从来都是一个力量巨大的天然武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关羽的“水淹七军”。而黄河被利用的次数最多,历史上曾经20多次被人为决堤,用以攻击或阻挡敌人。古老的黄河在孕育了灿烂中华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军事斗争思维。兰封会战刚一结束,蒋介石就收到了数量众多的建议:扒开黄河、水淹日军!

  1938年日军入侵中原,6月7日继开封失陷后,中牟又失守,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把黄河作为“最后抵抗线”,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黄河大堤。

  “应该说扒黄河阻挡日军早就有想法,当时的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晏勋甫建国后著书说,1935年他担任武汉行营参谋长时,便有中日交战时可决黄河之堤将敌隔绝于豫东,借以保全郑州之议案;1938年他出任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时,又和副参谋长张胥行以此计划向程潜建议,程认为可行,遂向蒋介石请示,蒋回电予以批准。但下命令又是比较仓促的,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

  6日,国民党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提出改在花园口另行决堤,被采纳,得赏金2000元。蒋在珍在决堤前,先把花园口一带的群众都赶到5公里以外,然后密布岗哨,选出身强力壮的士兵800多名,分5个小队,日夜轮流决堤,夜间以汽车上的灯光照明。

  6月9日上午9时许,蒋在珍部在花园口决堤成功,河水奔腾而出,水流由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犯。6月13日,花园口和赵口决堤之水汇合于中牟县前后段庄,如脱缰之马,越过陇海铁路,倾平贾鲁河,经中牟、朱仙镇、尉氏,直扑开封西、北两门,越鄢陵过扶沟,经西华、淮阳至安徽亳县,夺颍河到正阳镇入淮河,形成人为的黄河大改道。

  艰难抉择惊天悲歌

  余汉清介绍说:“1938年6月6日,国民党新八师参谋熊先煜是决定在花园口决堤的主要参与者,建国后,熊先煜在1989年其自述文章中谈了当时的情形。”

  蒋在珍命令由我主持决堤工程。我当然清楚那黄河之水扑向千里平川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作为一个军人,只有服从……我选定在关帝庙以西约300米处决堤。我看中这里,是因为待河水从花园口一带涌出,漫过已被日寇占领的开封、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等县境后,便可注入贾鲁河,向东南而行,流入淮河。贾鲁河道,可成为一道天然屏障,阻止河水无边漫延,当可减少人民所受之损失。

  决堤官兵耳闻隆隆不绝的爆炸声,心急如焚,乃夜以继日,猛掘不止。6月10日10时,突然暴雨倾盆,竟日不停。这场大雨实有利于决口之加大,洪水最终冲垮两道决口间50米长河道。至此,黄河改道,满河大水由此扑向千里平川……

  “他们唯恐决口太小,急电薛岳调来两门平射炮及士兵一排,在一名连长带领下,连射六七十发炮弹,决口扩大至370米,全河改道。汹涌的黄河水居高临下,一泻千里。堤脚下的邵桥、史家堤、汪家堤和南崖4个村庄霎时被洪水冲毁,荡然无存。口门外刷成深13米、方圆2500多亩的深潭。洪水沿贾鲁河、颍河、涡河等河道向东南漫卷,由十几里扩展到100多里宽,在人口稠密的大平原上横冲直撞,而后在正阳关至怀远段涌入淮河。黄河水入淮后,又溢出两岸,继续泛滥。”余汉清说。

  黄河决口之初,河南境内的洪水分东西两股。西股是主流,泛滥地区特别辽阔,从西北到东南长约400公里,宽30至80公里。泛区的西界自花园口西面的李西河起,自东南经新郑城东祭伯城、中牟城南的姚家、尉氏西南马村、鄢陵西南的张桥,直至沙河畔的逍遥镇。自此沿沙河北岸到周口,再沿颍河西岸,经阜阳城西的襄家阜、城南的李集,颍上西北的四十里铺,直至正阳关。泛区的东界弯曲较少,自花园口东南的来童寨起,经朱仙镇、陈留又分两支,一支沿铁地河,另一支沿惠济河,先后注入涡河,因赵口南泛的水量不大,灾情较轻。后因豫东筑堤及自然淤塞等,不久即告阻断,上述东西两股黄河水入淮后,下泻洪湖、高宝诸湖,一时宣泄不及,漫溢苏北里下河地区,使河南、安徽、江苏3省连遭9年的黄泛灾害。

  当时的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统计: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44个县因此受灾,390万人外逃,经济损失近11亿元,5.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尽受灭顶之灾,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于滔滔洪水。黄河改道8年零9个月,黄河水漫流,淤塞水道,满溢湖泊,阻断交通和航运,沙湮良田,生态恶化,形成了穿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黄河泛滥区,简称黄泛区。

  新闻宣传移花接木

  6月9日,焦灼中的蒋介石终于等来了期盼中的两个消息:花园口决堤成功,第一战区主力完成西撤。

  同日送达的还有一封蒋在珍发来的、事先就拟好的电报:“佳日(9日)上午8时,敌机三架炸开花园口河堤,职师正在抢堵中。”

  晚上,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程潜给蒋介石的密电在汇报水情之余,又特别指出:“此间已拟订对外宣传,电文大意为敌占据我开封后继续西犯,连日在中牟附近血战,因我军誓死抵抗,且阵地坚固,敌终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将黄河南岸大堤决口,以图冲毁我阵地,淹毙我大军。”

  “很明显,这些决堤行动的策划者、实施者非常清楚,无论黄河之水能够带来多少军事上的成果,也无法抵消巨大洪灾给国人造成的苦难。”余汉清说,“因此,对外宣传的策略在行动前就想好了。”

  决堤两天之后,6月11日,蒋介石电复程潜,作了三条指示:须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须详察泛滥景况,依为第一线阵地障碍,并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第一线各部须与民界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流入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

  同一天,国民党中央社从郑州发出电讯,首次“报道”日军炸开黄河大堤经过:“敌军于9日中牟附近猛攻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坝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甚形严重。”后来,中央通讯社又连续发出两条电讯,透露了更多的“现场细节”。

  国内各大报社如《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同仇敌忾,一致谴责日军的野蛮行径,号召全国各界赈济灾区民众。

  日本对国民党的宣传自然不会置之不理,6月16日,日军控制下的《盛京时报》刊文称“决溃黄河堤防为党军计划的行为”。

  这样一来,中日之间的新闻战和一些媒体爆出的异样信息,使得人们觉得事情似乎没有如此简单。于是,大量新闻记者要求到决堤现场采访。

  决堤部队对此早有准备。6月9日,在花园口刚刚放出水来的时候,商震就电令新八师用炸药将决口附近的小龙王庙和民房、大树炸倒,伪造日军炸毁黄河大堤的现场。

  6月22日,当中外记者们来到花园口现场时,一幅热火朝天抢险堵口景象呈现在他们面前:大堤上下、人头涌动、呐喊声不绝于耳,士兵们、民工们手提肩挑,口门两侧堆满了用来填埋的土方石块。大堤内侧,船工们划着木船,将堵塞物抛到水中……

  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各大媒体依旧将决堤一事归咎于日本侵略者。至少在抗战期间,大多数国人相信,花园口决堤是日本人所为。这样的宣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国人的抗战热情。

  记者们离去了,那些喊着号子的堵口官兵们迅速放下了手中的工具。花园口的合龙,还要等上8年零9个月。

  79年后的今天,人们站在花园口的扒口处。阳光灿烂,枝繁叶茂,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再回想起那灾难性的一幕。除了纪念碑等这些后来设置的纪念物以外,甚至找不到任何当年扒口时留下的痕迹。

  汹涌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向前,将所经过的地方都淤为平地,从此,书上就多了一个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后,黄河泛滥形成的河道成了军事分界线,东面是沦陷区,西面为国民党控制区。日寇占领徐州之后,就向中原地区长驱直入,直逼武汉国民政府。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是那90万平民百姓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阻止了日寇的进犯,他们才真正是历史永远不容忘记的民族英雄!

淹没两千多个村庄

国民政府救济黄灾灾民

花园口决堤后涉水推进的日军第14师团94式骑兵装甲车

花园口决堤后日军14师团作战步兵在水中跑步运输炮弹

新闻链接: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惨案,在今天居然被中华民族中的败类——美团网员工田源,用于地域歧视,无知无耻之极,令人痛心疾首!不但分裂中华民族,而且歧视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

  

  张得帅:黄泛区包括一个地方,叫淮阳,古称陈州,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和田源什么关系?是他祖宗的封地。田姓出自陈姓,陈姓祖宗是陈胡公。田源知黄泛区却不知陈姓发源地,这是没有祖宗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传承的表现。

  具体是这样,陈国第一任君主是陈胡公,乃是舜帝之后。本为妫姓,被周文王封于陈地,一部分子孙以封地为姓。

  传到陈完时,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陈完逃于齐国,改名为田完。到子孙田和,当齐国相国,将齐康公放逐,自立为君。这就是田氏代齐,这也是田姓的祖宗。

  @科学尚未普及 田源懂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