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给官员定了一个规矩,从此当官就非常危险,还死的很惨

  官员的腐败是一个国家走向没落的征兆,很多君主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历代王朝以来,平定天下后君王就会开始设置各种机制防微杜渐。在历史上,贪污惩戒力度最强的便是明朝朱元璋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所砍下的贪官的头多达十五万个,可以算得上中国一个县城的人口量了。

  从政三十年,杀贪官无数,足见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官员的仇恨程度。但是,事实上,朱元璋对于贪官的惩戒并没有让这些败坏风气消失。相反,雍正帝却用了简单的三招就将贪官制服。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古人是如何“打老虎”的。

  

  农民出身的他,对于国家的建设十分看重。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他深知,要想将一个国家打理好,每一个部门就必须是透明的。重典治吏是明朝初年的“重头戏”,皇帝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起因是因为纲纪松散、官员懒散,百姓民不聊生才有这么多的起义军攻打前朝。要想自己避免重蹈覆辙,防止与自己出身相似的起义军造反,整治官吏必须严苛执行。

  因此,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周翔缜密而严厉的法律,主要打击贪官。他昭告天下,颁布了历史上最为严厉的惩戒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若有官员贪污银两达到六十两或以上者,不问官职、不问原因、不理求情,一律当斩。这条法律可以说想当严重了,六十两,如此少量的银两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若是当今的贪官放在明朝不知要死多少回。不仅法律严苛,连刑罚也是令人发指。

  

  比如:刽子手将贪官绑在发烫的柱子上,然后用刀一丝一丝割下犯人的肉。后又炭火燃烧,前有匕首割肉,能想出这样的刑罚真是煞费苦心。还有一种方法更是惨不忍睹。他们将犯人处以死刑后,剥下犯人的皮囊,裹在一个稻草人身上,随后将其游行视街,以警世人。

  然而,即使在如此严厉的惩罚制度下,仍有人灯下作案。有些官员不顾法律,仍然我行我素,大肆贪污。那么在如此大的刑罚下还有官员明知故犯呢?

  明朝官员的俸禄过低是原因之一。一品官一个月能拿八十七石,二品官员只占一品的四分之一,七品官员连十石都没有超过。换算今天的人民币,一个县城的县令能拿到的工资不足一千元。倘若他们不贪污,又如何撑起他们是朝廷官员的面子?又如何养活府里的老老少少呢?

  

  贪污惩戒有方的还数清朝的雍正帝。与朱元璋一样,他也杀了不少贪官,然而在杀了贪官后,雍正还有进一步措施,那就是拿贪官的后代开刀。你若贪污,那么你的子孙后代已是一辈子的穷人。雍正深刻意识到,有些贪官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就故意搜刮钱财,藏在家中,给后代享用。即使自己没有享福,也不能亏了自己的子女或者孙子孙女。

  所以,与朱元璋截然不同的事,明太祖玩的是皮肉之苦,而雍正则是连根拔起。

  我们可以概括一下清朝治理贪官的主要方法,主要分为三步:首先收回其官职,其次翻倍索赔贪官的钱财,最后进行“抄家”。每一步都将贪官往死路上逼。

  

  罢官,只是为了让这些贪官没有了权力,以免留下空隙让其寻找他们帮忙。索赔,当贪官所贪污数额查实后,无论贪官身居何位,官职多大,一一赔款,假使有人作假,一同赔款。最后的抄家才是雍正最终的目的。

  贪官是永远不知悔改的,一旦起了贪心动了邪念尝了甜头,就一发不可收拾,之所以将后代也一同杀害,是为了防止后人伺机报复。

  关于刑场刑罚,雍正帝也有“创新”。贪官问斩的那一天,观赏者不再是不痛不痒的平凡百姓,而是与处以死刑贪官在官场上的“好朋友”。当观众席上的那些官员看到此刻血肉模糊的一幕,心中定将紧张、害怕。由此,不敢做错事。

  于是在雍正即位颁布一系列的措施后,仅仅五年,国库的银两就大大增加,官员各个两袖清风,最重要的是社会风气逐渐良好,搜刮百姓的现象也呈下降趋势。所以关于贪官的记载,清朝的史书上,文字极少,后人对于雍正帝的防腐措施也大加赞赏。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