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啃的骨头:隋炀帝执意进攻高丽的悲惨下场

  文:冷兵器吧菲林已拆

  高丽,这个北韩的古代前身,单单看其领土,似乎只是一个实力不济,难以争雄称霸的小国,从战国到汉朝,这里的政权就一直被中原国家欺负,还不敢怎么吱声,一吱声屁股都得被打得皮开肉绽。可是到了隋炀帝时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以往中原国家能随便欺负的北韩小国,也有了能叫板中原帝国的实力。

  

  【隋朝形势图】

  仗是怎么打起来的?

  早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隋朝就跟高丽闹过矛盾。

  原本吧,两国一为宗主一为藩属,照理来说应该关系不错才对,但在隋灭陈后,高丽就害怕下一个目标是自己,或着害怕辽东会被隋夺去,于是就在那儿搞“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杨坚听到自己的藩属国这么搞,很不高兴,就送了封信给高丽王高汤,指责他“虽称藩附,诚节未尽”,这可把高汤吓得不轻,他“得书惶恐”之后,不久就两脚一蹬,驾鹤西去了。

  高汤的儿子高元知道父亲就这样去了,当然不愿意就这样善罢甘休,虽然当时对隋文帝表示“奉表圣恩”,可到第二年立刻就驱使靺鞨骑兵侵扰隋朝边境。杨坚知道后大怒,直接下诏“水陆三十万伐高丽”,先不论这数字真不真实,当这支军队来到辽水时,高元立刻就怂了,自称“辽东粪土臣元”,请求罢兵。隋朝方面呢,浩浩荡荡地拉来了一支大军,可陆军“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水师“遇风,船多飘没”,还未正式开打就损失颇多,真要打起来谁赢还真不好说,于是就顺着高元给的这个台阶下来了,班师回朝,对高丽“待之如初”。

  可以看到,两国不和的种子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种下,引起隋高两国矛盾的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到了隋炀帝杨广执政时期,朝野上下皆以辽东为意,而此时高丽又暗通突厥,对隋朝东北边境造成了威胁,自然而然,杨广决定对高丽发动征服战争。

  

  【隋文帝画像】

  隋的战争准备与第一次进攻高丽

  杨广向来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喜欢兴师动众的皇帝,征伐高丽这等大事,他自然也要大张旗鼓一番。为了准备对高丽的战争,隋炀帝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开凿永济渠,二是准备武器装备,三是扩充军队。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下诏大造兵器,为将来要发动的战争储备兵器。大业四年正月,又调发河北百万民工凿通永济渠,这条运河引沁水南入黄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五年,“大阅军实”,六年,“复点兵具器仗,皆令精新”。大业七年二月,遣木工监“往东莱海口监造船”,五月,造戎车五万辆,以“供载衣甲幔幕”。在这段时间,杨广还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搜集战马,以备军用。

  

  【永济渠】

  这几项工程都十分劳民伤财,例如在东莱海口修建战船的民工,日夜兼程,腰部以下由于长期泡在水中都生蛆了,死者十之三四。再比如大业七年七月,为将造好的武器装备以及供士兵食用的粮食送到涿郡,江淮以南数十万民工不辞幸苦地推着车往返于道,以至于“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同年十二月,又要将粮食送往辽西前线,六十余万民工被征调,由于天寒地冻,加上运途艰险,运卒死者过半,而成功活下来的运卒却又因为运送的粮食还不够吃的,等到了目的地无粮可交,只好畏罪潜逃,成为流寇。

  光是准备工作就如此惨烈,那更不用说正式开打时的情况了。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三,隋军浩浩荡荡地朝向高丽出发了,此役隋炀帝发动的军队“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可谓是倾巢出动,当然,这个数字毫无疑问有非常大的水分,因为无论根据朝鲜方面的史料《高丽古记》还是日本方面的史料《日本书纪》,隋朝真正打到高丽的,只有三十万,而根据我国学者熊义民的分析,实际进攻辽东的隋朝军队数量应该也是三十万。

  不是杨广不想直接七八十万大军直接骑到高丽脸上,在古时候,后勤补给一直是限制行军数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征辽东三十万大军出发时,隋炀帝要求人马各带百日粮及衣物器械,也就是每人负重三石,并且下令士兵有遗弃米粟者立斩。可是呢,士兵也是爸妈生的,三石多重?在唐朝时一石53公斤,三石就是159公斤,这还不算武器装备的重量,我是士兵我都要大骂狗皇帝长了个猪脑子,不把士兵当人看,你以为你的士兵个个都是项羽那种怪胎力扛千斤?遗弃米粟立斩?我只知道我背将近两百公斤的玩意行军,我都不用等敌人把我砍死,没走几天我就得累死在路上。当时隋军士兵肯定也是这样想,所以统统在晚上宿营时,接着营帐的掩护,把粮食挖坑埋了。但隋军进攻辽东是要攻克一系列坚城的,如此长期的行动,是必须要有大量粮食补给的,可粮食又都给士兵埋土里了,因而到后来隋炀帝让军队放弃攻城,直逼平壤时,军中已基本断粮。

  

  【突厥军人】

  隋军渡过鸭绿江后,一开始还算顺利,于浿水大破高丽军,可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给养不足的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隋军打到距平壤30里处,开始班师回朝,最后在北渡萨水时还被高丽军击其于半渡,全军开始溃逃,回到辽东的士兵只剩2700人,第一次进攻高丽,就这么惨淡收场。

  再征高丽、三征高丽的悲惨下场

  初征高丽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因为杨广自登基以来就喜欢大兴徭役,民间早已怨声载道,起义四起,他本身也是靠阴谋诡计登上皇位的,朝中许多人早已对其有不满之意,而进攻高丽的失败,极大地加剧了这种不满。早在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国就突然连续爆发了四次小规模的起义,这四次起义没引起隋炀帝的注意,可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年,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山东爆发了,王薄首先举起了反旗,自称“知世郎”,公开反对隋炀帝进攻高丽,在这支起义军的影响下,又连续出现六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如果此时杨广悬崖勒马,一改之前暴虐无道的治国方针,或许隋朝还能延续下去,然而昏君之所以是昏君,执迷不悟绝对是必备的一个因素。

  

  【隋朝武士复原图】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广再度征兵攻打高丽。此次进攻隋军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确保了后勤补给的充足,将辽东城足足围困了六个月,可就在即将拿下这个重要的城池之时,忽传杨玄感造反进逼洛阳的消息。杨广急忙火速撤军,将辎重攻城器械全部留与高丽军,就这样,第二次进攻高丽也失败了。

  第三次更加丢人,隋军首先于卑奢城击破高丽军,随后直接进逼平壤,可高丽王给杨广寄了封投降信,立刻骗得杨广班师回朝。等到杨广回到洛阳,徵高丽王进朝却不被理睬时,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那叫一个气啊,立刻准备再度出征的计划。

  可这个时候,他再也没有进攻高丽的能力了。第一次进攻高丽期间,农民起义还仅仅局限于山东河北一带,但由于杨广的放任和忽视,起义的烈火迅速烧遍整个中国,黄河南北、淮南江表、河东关陇、闽浙岭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且人数大多都在十万以上,隋炀帝还有余力组织第三次远征高丽,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了。等到隋炀帝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之时,局势已完全不受他的掌控,大业十二年,他直接逃到了江都,不到两年,就死于宫廷密谋,隋朝也于此时正式覆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