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之才: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诸葛亮,唐太宗竟然请了四次!

  责任编辑:七夜圣君

  有才能的人,可以白衣傲王侯,没有才能的人,只会卑躬屈膝拍马屁,这说的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那些官吏,阿谀奉承之辈窃据高位,济世王佐之才隐藏深山,诸葛亮的三请出山和现在上赶着比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其实在唐太宗李世民初期也有这么一位“青年俊才”李世民派人请了四次,才见到,此人是谁,一代名臣马周是也!

  

  隋末时期有一个叫马周的人自幼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可他十分好学 ,遍读历朝历代史籍,年纪轻轻二十来岁就满腹经纶,但其生性豪放,行为怪异,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终于在唐高祖武德初年,他出仕了当上了一个郡的文员书记官,马周觉得自己有点大材小用,很不开心,于是天天饮酒作乐,也不想做事,马周如此狂放不羁的行为受到了当时的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马周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直到“玄武门”事变后,秦王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马周听说李世民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于是就来到当时唐朝的国都长安城,估计是来碰碰运气的。

  

  话说马周来到长安城,一介白丁怎么能见到唐太宗李世民呢,何况长安米贵呀,居之不易,连住客栈的钱都付不起几天了不知道马周当时通过什么途径,竟然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中郎将常何的门客,不知道马周是不是故意的,大家知道这个常何是谁吗?马周绝对是个天资聪颖的人,别看这常何官小,大家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镇守玄武门的是谁吗?就是常何,没有他当内应,指不定谁当皇帝,因此他绝对是唐太宗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既如此,见到李世民的机会就多了。

  

  公元631年也就是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的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这个常何是个武将大老粗一个怎么会写文章呢,于是马周就自告奋勇帮其写,常何当然热烈欢迎呀,过了几天,常何把马周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李世民看,李世民一看大吃一惊,这个常何他了解的很,根本就不通文墨,能把时政分析的这么透彻,于是李世民就问常何,凭他俩的关系常何当然不会撒谎,老老实实的交代了是自己的门客马周代写的。

  唐太宗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有这么一个奇才大喜,马上就派使者去请,可没成想,马周架子大,竟然不来,再去请不来,再去请也不来,都说事不过三,真心的说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位英主,第四次去请,马周来了,估计马周也觉得差不多了毕竟这样已经够引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注意了,得之不易的东西才会被人珍惜呀,何况此时的马周还很年轻。

  

  唐太宗李世民见到马周便与其畅谈古今,历朝代施政得失,马周说得很细致很精辟,唐太宗李世民得知马周是真有才能,任命他到门下省为官,虽然是个小官,可是得到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超级BOSS的赏识,升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这不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握有实权的监察御史(监察百官,风言奏事)。

  马周在意的不是官职的大小,而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公元638年马周上书唐太宗,大谈以前朝代兴亡的原因,提出那些君主因为不爱戴百姓,只知奢侈享乐,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如此即耗费了财力,也失去了民心,如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本来依靠其父积累的基业可以长治久安,可隋炀帝生活奢侈,百姓被不断的盘剥,民心丧失,最后落得身死扬州,并提醒唐太宗一定要记得隋朝灭亡的教训,不能走杨广的老路,只要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巩固唐朝的统治。

  马周在谏言中,建议唐太宗李世民要节俭治国,并且提出“国之兴亡,不是由积蓄多少,在于百姓的苦乐”简单来是就是老百姓都富裕了,国家才算真正的富裕,而不是国库有多少钱财,这思想很超前呀,最后还建议唐太宗李世民要注重基层官员的选拔,选取贤良才造福一方,并提出“天下者,以人为本”

  

  公元639年(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到了公元645年(贞观十八年),马周当上了宰相(中书令)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教李治如何治理朝政,对李治当上皇帝后的影响很大。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二年)马周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离开人世,唐太宗李世民为其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让其陪葬于自己的皇陵。

  一代名臣陨落,后代民间有很多马周的故事,但也有贬低马周的,如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认为马周自比傅说和吕望,但才能不及此,可没想到毛主席亲自批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听闻马周失意时在酒馆饮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人异之,毛泽东惋惜地批注道:“饮酒过量,使不永年。”

  

  现代人常说“时运不济”没有伯乐赏识,你真的是英才吗?真正有才能的人会寻找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不会自哀自怨,有说话的机会,还不如赶紧去做,看看马周堪称“布衣宰相”,他是如何成功的,你现在是如何做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