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学习一边打仗: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开阔了眼界

  1219年成吉思汗以讹答剌事件为由,率师远征花剌子模。当时该国是个农商发达,人口稠密,城市林立,文化水平较高,军队庞大,武器精良,称雄中亚的国家。这次战争,双方动员百万,历时七载(1219——1225年),铁骑征迹,遍及万里。

  在这次战争中,蒙古军队从学到了许多西域的先进技术扩大了智识面。在这次西征中,使目不识丁的草原创业主成吉思汗和广大蒙古将士,接触到了从来末接触过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活、语言文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外军智识。这样使头脑敏捷、悟性髙、反映快、会推理、能联想的成吉思汗,学到了许多常人领会不到的新事物,大大提高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统帅艺术。

  

  广收西域技术人才。成吉思汗在西征中,曾发布两项政策:第一、每攻克一地,即选取技术熟练之技术人才,送往国内,因此规定,凡屠城“唯工匠得免”。第二、实行奖励政策,不惜高官厚禄,以鼓励发明创造。1222年蒙军攻克玉龙杰赤后,即“选为数超过十万的工匠艺人送至东方”。攻破撒麻耳干后,又选“取工匠三万人,分赏其诸子诸妻、诸将”。这对蒙军兵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仿造西域攻城武器。成吉思汗在前线建立了兵器制造厂,令一批当地技术熟练的工匠,就地取材,仿造攻城工具。1221年托雷进攻你沙不儿时,守城军民在“城上置发弩机三千,发石机五百。蒙古军久攻不克,乃退治工具,就绪后,“亦对城设置发弩机三千,发石机三百,投射火油机七百,云梯四千,炮石两千五百担”。这些远战兵器,不是蒙古军自己创造的,也不完全是从中国带去的,而是从西域学会的。

  仿用火油武器。彭大雅说:“其灯,草炭以为心,羊脂以为油”。可见当时蒙古还没有发现火油,可这时西域却发现了火油,而且成功地应用于战争。1220年蒙军进攻撒麻耳干时,对方“用火油筒和方簇箭进行激战。成吉思汗的军队同样用火油筒,礼拜五清真寺及其中的一切,被今世之火焚烧一空”。史载:成吉思汗在西征中亦曾使用过毒火罐和烟幕,以掩护部队进攻。

  学会希腊火。对这种新式武器,西方人称之为“希腊火,东方人称之为火焰投掷机。这种兵器是利用杠杆的作用,将一种杀伤力很强的“希腊火”,投掷到敌人城堡里去,以杀伤敌人,烧毁城镇。顾名思义,“希腊火”显然不是蒙古人首创,而是西域人发明的。加宾尼说:“蒙古人攻城时,先把它包围起来,昼夜不停地轮流进攻,弄得对方痹惫不堪,然后他们就把希腊火投掷到城堡里去”。毁其城,屠其民。

  

  仿用回回刀。蒙古军个人所用兵器,有弓、矢、枪矛、投镖之外,还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盖回回百工技术极精,环刀尤精”。

  另外蒙古军队根据西域战地新情况开创了许多新办法。例如花刺子模北有锡尔河,东有印度河,北有咸海、裹海,这些都是中亚著名的河海,它对于善于在平原作战的蒙古骑兵是个天然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蒙古军想出了一种特殊的渡河办法:以牛皮裹树枝作鞄(皮囊的意思),藏军械服用于中,系鞄于身,手握马尾,随泳水,举国截流而济。

  蒙军在这次远征途中,到处都崎岖山地,人马通行困难,随时随地都靠工兵。如成吉思汗率领的主力部队,通过阿尔泰山、天山险处时,皆凿石开道,伐木架桥。有一处架四十八座桥。哲别纵队通过帕米尔高原时,凿冰开道,将所有攻城器械全部焚毁。速不台通过高加索山时,亦凿石开道。布劳丁著《蒙古帝国》一书中,把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比作拿破仑度过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诚非夸大。此外,花刺子模城堡林立,非炮兵、工兵不易攻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吉思汗在攻城前后,就编了好几个工兵集团。如1以2年蒙军进攻玉龙杰赤时,他们在城下,挖开地道,进入城市,一举攻破。

  

  多兵种协同作战。《多桑蒙古史》载:蒙古兵之毁城也,水火并用,或用引火具,或引水以灌之。有时挖地道进入城内,有时用袭击方法”。“蒙古兵之围一城也,未下而围去之事甚鲜。设城堡地险要,难以力取,则久围之,则有围之数年者”。@典型的战例是,1222年围攻花剌子模故都玉龙杰赤,蒙军围攻六个月不下,于是蒙军先是征发丁壮,填平堑壕。其次用攻城器械,摧毁城堡。再就是挖掘地道,进入城内,放火焚烧。最后则决阿母河堤,引水灌城。其毁灭程度有类天灾。

  军事技术的改进,为军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装备,促进了军队数量的增大,促进了新兵种如炮兵、工兵的出现;促进了战斗编组、战术的变化;还使战争规模、战争范围、战争时间、战争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地理等客观情况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吉思汗根据变化了的敌对双方的新情况、新特点,适时的改进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包括方针、政策、原则和手段)。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