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邙山北魏景陵,充满游牧民族特色,却被北宋末一汉奸掘了墓

  洛阳邙山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

  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洛阳古墓博物馆景陵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终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北魏孝文帝顺势就提出了迁都洛阳,其后实行了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改易汉俗等。北魏皇帝的姓氏也有鲜卑族的拓跋氏改为元姓。

  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汉化改革,因而北魏皇陵也具有了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色。

  

  《宋史·刘豫传》记载,绍兴二年(1132)四月,河、淮、陕西、山东都驻满了北方的军队,刘豫的儿子刘麟征召登记乡兵十多万,组成“皇子府十三军”。在军队,他分别设置河南淘沙官、汴京淘沙官,将开封、洛阳这些当年北宋东西两京的荒坟古冢,盗掘得一干二净。

  北宋河南巩义七帝八陵,还有洛阳邙山上的古代帝陵很多都在这个时期被毁。

  

  洛阳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北魏宣武帝景陵在宋金时代和民国年间曾遭盗掘,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石帐座、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

  景陵相比传统中原皇陵,构造显得简单,一条长甬道直通地宫。

  

  两个鲜卑族武士守卫着地宫。

  

  地宫中只有西侧放置了一具石棺,空空如也,景陵据说在宋金时期已经被盗过。洛阳邙山自古是帝王陵聚集区,因而盗墓盛行,著名的洛阳铲就是盗墓工具,到现在也是常用的考古工具。

  地宫的形制很特别,只有一个巨大的方形墓室,墓室却有10多米那么高,向上逐渐收拢,形成一个尖角弧形穹庐。这种构造像是一个巨大的帐篷,而不同于中原帝陵常见的类似于汉字"中“,”甲“,”亚“的构造。

  

  从下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北魏景陵地宫像一个尖顶帐篷,这和他们的游牧民族起源有很大关系。从三国时期曹操推行的简葬风俗,对北魏也有着影响,陵墓简单,大气,别具风格。

  

  建国后发掘的明定陵,地宫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后室)。这是典型的中原文明亚字形皇陵,很多朝代沿用。

  

  北魏景陵的穹庐式结构,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不同文化都在中原留下了印迹,这也许就是最独特的特色吧。

  洛阳摄影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