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它厉害在哪里?|战场

  微信ID

  EYEONHISTORY

  

  文|陆征

  海军大臣丘吉尔的远见,使英国海军“陆地战舰委员会”把陆军上校爱文顿的创意完美展现了出来,坦克自此开始了它在陆地战场上的统治地位。

  从1914年冬天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组成的防御阵地遍布整个欧洲战场。在暴风雨一样的枪弹、炮弹面前,人的血肉之躯是如此不堪一击,有的战役甚至被称为“绞肉机”。

  研制一种防护力以抵挡敌人的机枪,并能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引导步兵冲锋,还有一定火力消灭敌阵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的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

  1916年6月,索姆河会战打响。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

  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

  转折发生在1916年9月15日。

  那天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

  德军阵地顿时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横冲直撞。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

  混乱中,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当时共有32辆坦克发起攻击,结果途中有9辆坦克因故障掉队,有5辆坦克陷入松软地带不能自拔,另有9辆坦克因变速箱故障只能以很低的速度前进,剩下的9辆坦克全速冲向德军阵地。

  虽然只有9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陆战之王”海军制造

  当然,坦克的诞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英国陆军上校斯文顿首先提出了用履带式拖拉机加装钢板以抵抗机枪的火力——这也就是最早的坦克的设想,斯文顿后来因此被称为“坦克之父”。

  可惜,由于当时英国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斯文顿的这个提案没能在帝国防御委员会上通过,这项重大的发明眼看着就要因为没有研制经费而流产。

  关键时刻,时任英国海军大臣、后来的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慧眼识英雄,看到了这个提案,立即下令海军成立了一个“陆地战舰委员会”,拨出经费开始研制坦克。为了保密,该项目的代号被称为“Tank”(即“水柜”的意思)。

  1915年12月,“陆地战舰委员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它的外形的确和一个大水柜差不多,行动部分有两条履带,车体方方正正并焊有6毫米厚的装甲,转向轮像条尾巴一样拖在后面,车内有乘员6人,装有1门火炮和几挺机枪。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

  不过“小游民”还只是一种试验品,越野行驶能力、过壕能力和可靠性都很差,不能在战场上使用。所以在它之后不久,英国就研制出第二种坦克“母亲号”。

  1916年1月16日,这种新型坦克进行了第一次行驶试验,并顺利通过了模拟的“战场障碍跑道”。它越壕沟宽度达到了2.24米,通过垂直墙高1.37米,试验取得成功。从此,世界上第一辆真正能够实用的坦克诞生了,装备英国陆军后,被正式命名为Ⅰ型坦克。

  1916年,英国共生产Ⅰ型坦克150辆。Ⅰ型坦克车体庞大,外廓呈菱形,安装过顶履带,车尾装一对转向尾轮,装甲厚度6-12毫米,最大行驶速度6千米每小时。

  有趣的是Ⅰ型坦克有“雄”、“雌”之分:“雄性”坦克战斗全重28.45吨,武器为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战斗全重27.43吨,武器仅为5挺机枪,用来对付步兵。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使用的就是Ⅰ型坦克。

  坦克的问世和使用,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成为地面作战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巨大的威力无人可敌,因而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同时,也造就了如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美国的巴顿,苏联的朱可夫,法国的勒克莱尔等一批以运用装甲兵著称的名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纷纷根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研制装备了多种形式的坦克,其中轻型和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也出现过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及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

  这些坦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各大国均组建了装甲部队,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已经形成。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约2万余辆。其中前苏联已成为第一坦克大国,拥有坦克15000余辆,德国跃居第二坦克大国,拥有坦克3500辆,原来的老牌坦克王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坦克的势头已经减弱,分别拥有坦克1150辆和2200辆。

  此时的美国陆军由于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强大突击作用,因而没有引起重视,只有区区470辆轻型坦克。

  哪里有陆战哪里就有坦克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当上了德国总理。这个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中被吓得丧魂落魄、躲在堑壕中瑟瑟发抖的原德军下士对坦克可谓是情有独钟。因此,坦克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简直就是如日中天,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战德军用坦克向波兰发动“闪电战”

  1939年1月,德军集中2800辆坦克向波兰发动“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波兰,接着又占领了比利时和法国,在欧洲战场横扫一切,把英、法联军逼得在敦刻尔克来了个大撤退(其实就是大溃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又集中118个步兵师、19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约4300辆坦克、4900架飞机,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德军以装甲集群为先锋,再次用入侵波兰、法国时的“闪电战”,使毫无准备的苏军损失惨重。

  开战第一天,德军就向苏境内推进了50-60千米,在此后十几天内,又推进了300千米。在大战中、后期的苏德战场上,双方的陆战几乎演变成了坦克战,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只1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德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竟达到13000多辆,创造了至今没有被打破的“世界纪录”。

  仅1943年7月12日这一天,双方在普罗霍罗卡地域参战的坦克就有1200多辆。1945年苏军进攻德国柏林,集结了250万兵力,包括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共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一举突破奥得河以西德军防线,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车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交战各方共生产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约30万辆。其中前苏联制造了10.4万辆。战争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坦克的美国也后来居上,超过德、英、法等国,共生产了9万辆。德国制造了4.2万辆。英国制造了2.6万辆。坦克的火力明显提高,装甲厚度也大大增加。

  坦克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发展对其他装甲车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冷战开始之后,美苏两国拚命发展各种新式装备,坦克则当仁不让,成为陆军装备发展的重中之重!至前苏联至解体前,苏联陆军共拥有各型主战坦克高达5万6千多辆,是北约全体成员国总合的2倍还不止。

  西方防务专家估计,如果冷战爆发,苏联装甲洪流最多只需要7天就可以横扫西欧,兵临英吉利海峡。

  而在冷战之后,坦克的重要作用则没有丝毫减退,当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可以说是胜利在望,兵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时,就是因为美军没有重创伊军精锐的共和国装甲师,才使得美国不得不放弃对伊拉克进一步打击的企图。而新世纪对伊拉克的战争,也是因为美国重创了伊拉克装甲部队,才使得美陆军放心进击,伊军各大城市,直至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可以断言,在今后的战争中,如果还有陆上战斗,就依然离不开坦克,无论战争如何发展,坦克还会稳坐陆战之王的宝座。

  看历史已登录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网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户端,日均阅读量已达98.5万次。

且读且评论。本周最佳评论得赠书《天下哲思》。

  

  《看历史》2017年5月新刊,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