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海军的兴起与衰败

  

  “

  近代中国海军包含了从洋务运动开始所创建的北洋海军和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海军。在近代军事发展史上,近代中国海军的荣辱兴衰,都不可避免的烙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于今而言,近代中国海军的创建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不乏解读与思考的价值。通过回眸近代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盛而衰的过程,可以为当今海军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现择选《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一书中“近代中国海军的兴起与衰败”一文,与读者共飨。

  

鉴于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中国有识有志之士认为要抵御帝国主义海上入侵,与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侵略舰队抗争,必须建立一支近代中国海军,即蒸汽舰队海军。为建立近代中国海军,需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海军科学技术。这些有识有志之士的佼佼者及代表人物首推林则徐和魏源,他们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方针。魏源并在其所辑《海国图志》一书中,写出了引进西方海军科学技术,建造战舰,制造炮械,建立一支拥有100艘战舰、3万名官兵的近代中国海军的方案;同时,建议裁撤旧式水师及“冗滥之兵饷”,以供“募养精兵之费”。他认为实现这一海军建设方案,中国海军即“可以驶楼船于海外,战洋夷于海中。”《海国图志》成书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至 20年以后的19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林则徐、魏源的创议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在此期间,中国又经历过失败得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劫难,英法联军从海上多次入侵后一直攻入北京,古都北京被洗劫,圆明园被毁,造成中国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此后,建立近代中国海军的创议的开始实行,才由大臣的奏请而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

1866年6月25曰,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清廷,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造舰育才,以筹建海军。7月14日,清廷批准左宗棠奏议。11月19曰,根据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的奏荐,特任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为首任福州船政大臣,兴建福州船政。从此,标志着近代中国海军的筹建开始起步。近代中国海军的兴衰史,经历清末海军与中华民国海军两个阶段。

  

  清末海军

  1

清末海军的人才(初级指挥军官、初级专业技术军官)培养,由最早建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和以后建立的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黄浦水师学堂、烟台水师学堂等担任,共毕业学生1570余名(其中一部分派遣出国留学海军),成为海军的骨干力量。清末海军舰艇,采取引进西方技术自行设厂建造与向西方购买并举的方针。自造舰艇主要来自福州船政的造船厂。迄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在20余年时间内,清末海军已具有相当规模。共有铁甲舰、巡洋舰(快碰船)、驱逐舰(鱼雷快船,猎舰)、炮舰(蚊船)、炮艇、鱼雷艇、练习舰(练船)和其他兵船等蒸汽动力舰艇130余艘,总排水量约12万吨。已建立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4支区域性舰队,其作战实力在当时的远东地区是首屈一指的。但是,由于清廷军政当局战略指挥无能,海上战役指挥严重失误,导致福建海军在1884年中法战争马尾海战(亦称马江之战)中沉毁殆尽;清末海军的主力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中,连战连败,最后全队覆没。中国海域制海权落入侵略者之手,中国海防依然洞开。

  中华民国海军

  2

近代中国的伟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领导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以后,即明确指出:“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64页)在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孙中山即有此真知灼见,足见他具有领导国家走振兴海权之路的胆略与决心。不幸的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的职权仅有短短的3个月,国家大权即旁落于袁世凯之手,振兴中国海权的思想不能实现,他在1912年12月吊唁海军总长黄钟瑛逝世的挽联中黯然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慨叹。 1919年,孙中山又提出“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它关系“我中华民族之命运,中华国家之命运”(《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19页)的正确论断。

但是,从1912年4月以后的中华民国政府,由于缺乏海洋观念和海权思想,忽视海防,加之复辟与反复辟斗争,军阀割据与混乱,孙中山在广州领导的护法之役未获成功,海军领导与指挥难以统一。北京政府即北洋军阀政府海军有舰艇30 ~ 40艘;广州军政府海军即护法舰队有舰艇18艘,至1927年北伐战争时达48艘;东北海军即奉系海军有舰艇20余艘,以上3部分海军共有舰艇100余艘,总排水量7 ~ 8万吨。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各部分海军, 编制有第1、2、3、4舰队和练习舰队、鱼雷游击队。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海军共有舰艇120余艘,约6.8万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海军舰艇在长江口江阴、珠江口、闽江口等地自沉25艘(另征用民船约300艘自沉),用以阻塞航道、迟滞曰军进攻行动。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未曾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只是进行水域上空的对空作战,海军舰艇被日军飞机炸沉80艘,炸伤10余艘,至1942年,海军仅余小艇15艘,西撤四川江面,实力已损失殆尽。抗曰战争胜利后,海军恢复重建,其舰艇有接受日伪海军的、英国赠予的、美国援助的,经挑选后编入海军建制序列的舰艇为275艘,总排水量约13万吨,官兵4万人。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海军共有舰艇97艘、官兵3800余人毅然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行列。其余的陆续逃往台湾。

  

  历史经验教训

  3

(一)落后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战略思想,导致近代中国海军的败亡。

清代这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末代王朝,至19世纪中叶已进入垂死阶段。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震荡着它的根基。民贫国困,武备废弛,死守旧制,不思更改。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虽然建起一支海军,但在战略上,从未想到将这支海军形成集中统一的战略力量去争取、掌握中国海域的制海权,而是将其分散割置于各个沿海地区封疆大吏管辖之下,分兵守口,各自为战,互不应援。民国海军亦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在反侵略战争中,以主要舰艇自沉阻塞,其余舰艇在被动防御中先后败亡。

(二)禁海政策导致国家海权衰落,海防废弛。

明初的禁海政策,延续至19世纪中叶,遂使中国演变为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与世隔绝状态。以致海洋观念淡薄,海权衰落,有海无防,有海无权。

(三)消极防御的海防思想,导致海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军政当局的海防思想是极端消极保守的。在战略指挥与海上战役指挥上,将海军——海洋上的野战军视为单纯防守某些海口的力量。甚至“守”而不先战,株守而不先战,株守而不“出战”,蹈世界海战史上因“守口”而丧军的覆辙。

(四)海上战略指挥的无能与海上战役指挥的严重失误,造成丧军失地的恶果。军政当局缺乏应有的战争准备,对陆战场与海战场缺乏通盘的战略筹划和协调一致的战略指挥,没有全面战争的战略计划。在海上战役指挥上多次出现严重失误,以致被敌方乘隙各个击破。

(五)近代中国海军广大官兵,在强敌侵犯面前,为保卫祖国英勇奋战,他们的奋斗牺牲,虽然未能挽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结局,但是,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向世界宣布: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华国家,永远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国家的振兴,终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作者:杨志本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定价:32.00元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主要论证了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曾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海上入侵,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这些战争,大多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终结。这些国耻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国势衰落,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学技术缺失外,国家没有海权观念,没有足以掌握海权的海上力量则是致命的弱点。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振兴中国海权,加强建设能够在海洋上打胜仗、掌握海权的强大的海军,把海军舰队锻炼成为具有在海战场上(水面、水下、空中)机动攻击歼敌致胜能力的海上野战军。

  推荐阅读

  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会馆

  老舍:有了小孩以后

  李汉秋︱端午节源流及习俗

  朱和平:我的爷爷朱德

  《民国陆军》︱生于战争,长于战争的民国陆军

  《民国海军》︱民国时期海军的艰难起航

  《民国空军》|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

  白崇禧与北伐战争

  马约翰:一部清华体育传奇史

  张小曼:我的父亲张西曼

  李东东:两代人的“红笔蓝笔”

  廖奔|谈谈莫言

  那清冽的长良川|悦读

  高洪波:歌与诗的国度

  艾克拜尔•米吉提:凤凰花开的时节

  聂震宁:我们正处在阅读的好时代|政协委员文库系列文集

  伏尔泰和他的《天真汉》

  何谓幸福?莫罗阿论幸福

  傅雷——“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傅雷:才华最爱出卖人——论张爱玲小说

  雨果的少年时代

  《沈尹默家族往事》|走近大家沈尹默

  中国文史出版社亲历 亲见 亲闻

  

  ID:wspress198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