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一起追过王羲之的皇帝们 | 兰亭序3

  但凡是“角儿”就需要捧。

  中国第一书帖非《兰亭序》莫属。《兰亭序》能走红千年,必须感谢一个又一个皇帝接力棒式的追捧,而手握第一棒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与兰亭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基本上越曲折生动的越不靠谱,我就来说说最曲折的那一个。

  据说李世民还没当皇帝的时候见过《兰亭序》的拓本(音踏本),喜欢得不得了。所谓拓本,就是把原作的字迹刻在木板或者石板上,用纸和墨翻印得到的“印刷品”。

  《兰亭序》拓本(吴炳本)局部,宋代,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拓本再精彩,毕竟比不上原作。登基以后,唐太宗听说真迹在浙江永欣寺方丈辩才那里,立刻召他进宫,好生款待,等到关系熟了,这才张口询问兰亭的下落(请不要怀疑皇上也有难以启齿的时候,这段情节摘自唐朝人何延之的《兰亭记》,非我胡编)。可辩才表示,他师傅去世后,兰亭真迹便不知所踪。

  辩才的师傅是谁?一说为隋唐著名僧人书法家智果。据说兰亭真迹在南北朝时期流出王家,后来被人献给隋炀帝杨广(看看《兰亭序》跟多少皇帝扯上了关系)。因为杨广非常欣赏智果的书法,所以智果表示想借兰亭真迹制作拓本时,杨广欣然应允,后来竟然忘了这事,智果便占为己有(请不要怀疑皇上也有健忘的时候,这段情节摘自唐代短篇故事集《隋唐嘉话》。亦非我胡编)。

  另一种更流行的说法是,辩才的师傅是王羲之七代孙、僧人书法家智永,他手中的真迹来自家传。据说智永写过八百多卷《千字文》,赠送给八百多个浙江寺院,一度引起轰动。

  (传)智永《千字文》局部,隋唐,私人收藏

  辩才硬说真迹不在自己手上,唐太宗也没办法,放他回永欣寺了。宰相房玄龄(能在兰亭故事里登场的都是大名人)建议说,负责纪检监察工作(监察御史)的萧翼有勇有猛,定能讨回真迹。唐太宗便赐给萧翼几件王羲之真迹,让他见机行事。

  (传)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萧翼打扮成破落书生,来到浙江永欣寺,在方丈院外“偶遇”辩才。两人谈书论法,纵古论今,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啊!十天半个月后,萧翼觉得时机到了,便拿出皇上赐的王羲之真迹给辩才看。辩才说:“确实是真迹,但不够完美,贫道有一件真迹,与众不同。”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能猜到了。辩才拿出师傅去世时留下的兰亭真迹,得瑟了一番。后来萧翼趁他不在寺里,将真迹拿去,献给了皇上。辩才得知真相后当场晕倒,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唐太宗倒是不计前嫌,赏给辩才许多布匹粮食,给读者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可惜辩才年纪不小,受此惊吓,不久离开了人世。

  (传)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说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将这个故事画成一幅画,名为《萧翼赚兰亭图》。画作真迹早已不存,有三件宋代摹本流传至今,分藏两岸故宫和辽宁省博物馆。

  (传)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有意思的是,无论哪件摹本,辩才都坐在画面左边的椅子上,而萧翼一律坐在画面右边的凳子上,仿佛这椅子凳子成了各自的专属。就连明清时期关于同一故事的其他画作,也基本遵循这样的“座次”。

  佚名《萧翼赚兰亭图》,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兰亭真迹的下落,最流行的说法是被唐太宗带进了坟墓,即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昭陵。两百多年后,节度使温韬盗掘昭陵,据说墓内摆放整箱整箱的王羲之真迹,但没人见到《兰亭序》。所以有人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没有用兰亭真迹给父亲殉葬,而是留给了自己,放进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乾陵。乾陵似乎从未被盗过,莫非真迹还能重见天日?

  小拙以为,唐代皇陵墓室巨大,里面氧气丰富,书帖这样的有机文物很容易氧化变质。但古墓确实出土过有机文物,兰亭侥幸保存下来,未必不可能。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亦属有机文物,湖南省博物馆藏

  《兰亭序》能够流传千古,唐太宗的功劳最大。虽说王羲之的字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很出名,可《兰亭序》没有名气。比唐太宗早一百多年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是最早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帝王,他搜集王氏父子书法作品“一万五千纸”,但从未提到《兰亭序》。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曾以书圣的名作为例讲解如何写好字,但同样没有提到《兰亭序》。

  唐太宗让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书法家临摹兰亭真迹,赏赐王公大臣,兰亭美名才远播四海,一跃成为知名度最高的书圣代表作。虽然兰亭真迹在唐代前期就消失了,但包括摹本和拓本在内的各种“复制品”使兰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进入宋代,喜爱兰亭的帝王丝毫不见少。宋高宗赵构就对《兰亭序》的独特价值有过一段精彩评论。他说,世间其他王羲之作品只有几行几十个字,“如寸锦片玉,玩之易尽”,而《兰亭序》字数最多,“若千丈文锦”,“常在心目不可忘”。

  当时的士大夫更是人手一件兰亭拓本,宛如现在的名牌手机。大画家赵孟坚一次乘船遭遇大风,船只倾覆,连人带行李全部落水。他只顾将行李中的一件兰亭拓本翻找出来,其他行李完全不管不顾!这件拓本因此得到“落水兰亭”的美名。

  赵孟坚《墨兰图》局部,南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与历代帝王相比,清代的乾隆皇帝显然属于“兰亭书友会”的新人,但他的追星热情很高,不逊于前代。乾隆讲究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追星,不仅重视兰亭书法,更要复制永和九年的那次兰亭聚会。

  据说东晋穆帝在位时的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在今天浙江绍兴的兰亭组织了一次文人聚会。大家坐在小溪边,把酒杯放水里,杯子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作诗。这个游戏叫做曲水流觞(音商)。

  于是,乾隆皇帝在故宫宁寿宫区域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叫“禊(音细)赏亭”。亭内地面上有蜿蜒的水渠,水渠源头是一口藏在暗处的大缸,太监把井水舀入大缸,君臣就可以在亭子里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了。类似的亭子在潭柘寺、恭王府、中南海和承德避暑山庄也可以看到。

  禊赏亭内景

  乾隆皇帝还精心保存王羲之的各种墨迹(虽然我们今天发现其实全部是摹本),尤其是各种版本的《兰亭序》,并将其中最喜欢的八件收藏在一件神秘的插屏里。

  究竟是什么样的插屏?咱们下期文章接着聊。

  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兰亭序》摹本之一,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版本。北京故宫藏

  作者:博小拙

  微信公众号、微博、豆瓣:王牌讲解员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