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自制奇葩枪支,两人操作,对内威武、对外无效

  1840年以后,清政府进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先是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后又掀起了农民起义,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斗的过程中,武器装备明显落下风,因此屡战屡败,但清政府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却下了很多功夫,甚至有针对性地发明了一种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抬枪。

  经常看清末战争剧的人应该见过这种枪,如上图,所谓抬枪就是要有人抬,操作过程中必须有两个及以上的人配合,前面抬枪的人充当枪架,另一人瞄准发射,这种枪一般长1丈(3.3米)左右,重达30多斤,因枪管巨长,可以装很多枪药,其射程和杀伤力也大大增加,射程可以达到2000米以上。

  清末起义军大都是在山陵地区与清军展开战斗,在这种环境下作战有一个好处,可以限制清军新式重炮的机动性,而农民起义军的大刀、长矛、弓箭等可以更好的发挥,清军因此发明并大量制造这种由人抬放的中型抬枪,不必车载马驮,而且火力较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散弹射击,开枪后覆盖面较广,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抬枪是清军的主要火器。

  1860年后,清军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枪炮对抬枪进行改进,但也仅是形式上的改进,比如配备两脚或三脚的支架,不用把人当做枪架,这样一来,枪支的整体重量更大,由于射击所用的枪弹依然是散弹,射击的精准度并没有提高,在山陵以外的地区就发挥不出效果,尤其是在对西方列强的战斗中。

  到1905年,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制造的抬枪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江南、天津、河南、山西、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各局的产量仅百支甚至几支。在甲午战争中抬枪还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被北洋陆军使用,其缺点完全暴露,可以说在对外的战争中,抬枪未发挥多少左右,以至于甲午战争以后,抬枪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