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古来有之,最严厉的是杀群饮者!

几千年来,酒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成为重大礼仪、人际交往、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近年来,全国上下加强廉政建设,多地推行中午禁酒的规定,有效遏制了公款消费、提高了办公效率,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高度赞誉。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禁酒,古来有之。

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应该是夏禹。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

《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夏禹清醒地看到,酒太好喝了,如此美妙的东西,必然会让人沉迷,也必定因此而误国。“绝旨酒”,就是自己不饮酒,作为最高统治者,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不喝酒,而是以身作则,不被美酒及美酒一样的东西所诱惑。

夏禹不幸言中,夏商的两代末君就是因为爱喝酒而引来杀身之祸,最终导至亡国。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后被商汤放逐。商纣亡国与夏桀亡国极为相似,商纣崇饮湎酒远胜于夏桀,诸如“酒池肉林”、“长夜之饮”等,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也被周所灭。

历史上最严厉的戒酒令,当数《尚书》中的《酒诰》。

《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时的告诫之辞。当时,周王朝刚从灭殷的战火中诞生,内忧外患严重威胁着这个尚处于摇篮之中的新兴国家。以周公旦为代表的执政者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他们深深地忧虑胜利后的周人受殷商遗民酗酒之风的影响,沉湎于安乐而导致亡国。所以,当周公封自己的弟弟康叔于卫(地名)时,特意令卫康叔在其管辖之地向全体臣民宣布戒酒之令,这就是现存于《尚书》中的《酒诰》。

《酒诰》规定:一是只有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意思是,饮酒误国的原因是酒后“丧德”,这已经被前代和本朝所验证。二是饮酒之时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将无醉”——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放任自己喝醉的。三是要减少酿酒,爱护粮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土物”指庄稼,用粮食酿酒是一种浪费。

最后,《酒诰》对于聚众饮酒的,实行最严厉的处罚——杀。 “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如果发现有人聚众饮酒,不要放纵他们,全部捉拿后拘押到周朝的都城,将他们杀掉。对于殷商遗民、归附的诸臣百官沉湎于酒的,先不杀他们,“姑惟教之”,如经教育仍不悔改的,不再赦免,“乃事时同于杀。”

对群饮者,杀无赦,如此禁酒,可谓史上最严厉戒酒!

周公颁布的《酒诰》,“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为商朝灭亡进行了政治定性,同时防微杜渐,防止周王朝的统治者沾染恶劣习俗而重蹈覆辙,构成了中国古代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西汉前期,国家也实行“禁群饮”制度,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禁群饮”,就是根据《酒诰》而来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