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国老”狄仁杰的智慧与使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就和神探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狄仁杰。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两度出任宰相,在武则天一朝,武则天竭尽全力为武则天服务,但也不遗余力促成武周王朝回归大唐,那么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因为什么被称为神探?他和武则天之间为什么又有如此复杂的关系?】

  

  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但也正是狄仁杰深谋远虑的人事安排,最终颠覆了武周政权。他忠于李唐王朝,但又在武周政权中位极人臣。他竭尽全力辅佐武则天,但又不遗余力促成武周政权回归大唐。那么,在这一系列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行为背后,我们能读到一个怎样的狄仁杰呢?

  公元705年,旧历的正月22日,洛阳长生殿外,一场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全副武装的军人们包围了这里。当久病的武则天缓步走出来的时候,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原本面带杀气的人们,没有一个敢冲上去。武则天简单地环顾了四周,这个叱刹风云数十年的女政治家,在她政治生活的最后一幕当中,没有体现出丝毫的慌乱与紧张。

  相反政变者们,却好象做错事了一般,畏缩不前,就连政变的那个名义上的领袖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也吓得缩在人群后边,不敢说话。几句简单的对话之后,武则天知道,一切已成定局,于是她转身走入了寝殿,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关上门,把政变者和一切往事都关在了门外。十个月以后,武则天去世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一幕就此闭幕了。

  那么去世前的武则天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是有一个这个时候,一定萦绕在她的脑海中,这个从唐高宗时期,就是朝中重臣,这个人的干练和品质令她无比放心,这个人帮助她驾驶帝国航船,多次驶过激流和险滩,前后两年任相,加起来不过数年,但是却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人已经逝去多年了,也是他决定了政变的这一幕。这个人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在唐代就是一个传奇人物,清朝写过《狄公案》,狄仁杰还享有国际声誉,荷兰有个汉学家,叫高罗佩。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很透彻,对狄仁杰很感兴趣,所以他以狄仁杰为主角写了一系列探案小说,中文版的名字叫《大唐狄公案》。历史真实的狄仁杰不是一个刑事侦探这么简单,历史学界重视他,是因为缺了他这段历史是段不完整的历史,大唐变成大周,大周再变成大唐,这里边狄仁杰因素至关重要。

  狄仁杰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唐高宗李治两岁,武则天五岁,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狄仁杰是太原人。狄仁杰是靠科举出道,在唐高宗显庆年间考上了明经科,显庆(公元656-661年),狄仁杰考中的岁数应该在26-31岁,唐代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就是进士科和明经科。

  明经科主要靠儒家经典,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唐高宗的皇后了,唐高宗身体不行了,正是武则天人生的关键时刻,武则天帮他处理国务,有此走上了权力的顶峰,武则天和狄仁杰间君臣关系是非常独特的,武则天很信任狄仁杰,狄仁杰也实心实意的帮助武则天治理国家,是武则天最好的助手,也是她唯一的对手,能配的上,能称得上是武则天对手的也就狄仁杰了。这种君臣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武则天的晚年,狄仁杰谋划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李唐复国。他要把大周变回大唐,当时有这种思想的不止他一个,后人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认为狄仁杰是罪重要的一个。第一个原因是:他是政变领导人共同的恩主,就是推荐他们的人。第二个原因是:搞大唐复国,搞的是阳谋,而不是阴谋。人们就认为他是大唐复国的第一功臣。

  狄仁杰是政治家不是政客,政治家就是一生有一个坚定的政治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政客是墙头草随风倒,没有原则。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狄仁杰,他有四个闪光点。

  第一个闪光点就是:品德高尚。一身正气,微观清廉,勇气十足,这也是他这一生成功的重要原因。

  年轻的时候,狄仁杰就体现了很高的情商,情商比智商重要,狄仁杰非常孝顺,有次去并州当官,路过太行山,登上山顶的时候,见到南边有一个白云,狄仁杰当时潸然泪下,他说:“吾亲所居,近此云下。”当时狄仁杰的父亲住在河阳,在太行山南面。狄仁杰就这样看着这朵白云逐渐远去,他才上路。

  后来人们教育孩子时,经常讲“白云望亲”,狄仁杰不但对自己的老人很孝顺,对别人的老人也很孝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到并州的时候,有个同事叫郑崇质。郑崇质有个年迈老母亲,而且病重,就在这个时候,郑崇质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出使国外,路途充满艰辛,路途遥远少则几月,多则几年,而且可能死在路上。

  郑崇质很忧愁,狄仁杰就主动找到他,说:“太夫人有危矣,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狄仁杰主动提出,我替你出使,郑崇质很受感动,就连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在同司马李孝廉两人闹矛盾,听说狄仁杰这件事,就去找李孝廉说:“吾等岂独无愧耶。”,有此二人和好如初,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狄仁杰品德高尚,但仅仅凭品德高尚,狄仁杰也难以成为武则天的重臣,更不可能在武则天的眼皮底下,为武周政权回归大唐埋下伏笔,所以狄仁杰除了很高的品德,也有很高的才华,那么他的才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二个闪光点就是:才能非凡。

  狄仁杰有很优良的才干和气质,史书说他气质倜傥不羁,很洒脱的性格,狄仁杰也很沉稳,小时候就这样性格。小时候发生一件事,狄家有个门人被杀了,全家都去接受县吏询问,只有狄仁杰继续读书,不为所动,县吏很生气,狄仁杰说:“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狄仁杰很有教育背景,经穴功底相当深厚,写了一笔好字。

  《法书要录》记载,武则天当着群臣的面夸奖狄仁杰,说狄仁杰能书,武则天本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不会轻易夸张人。还有史料记载说,狄仁杰在年轻的时候,在仕途上九体现了才干,他的同事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古人认为紫微星象征皇帝,北斗星象征诸侯大臣,“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这个时候的狄仁杰是七品官。

  

  狄仁杰善于断案,上元二年,被调到首都长安,担任大理寺丞,不久就创造了政坛记录,他一年断案17800起,意味着不休息的话每天断案49起,到年终,宰相来考核官员政绩,看到狄仁杰是新来的,宰相要找习惯思维随便就给了个低等,狄仁杰的上司张文瓘不干了,马上来找宰相理论,一说一年断案17800起,宰相惊得的是大惊失色。

  于是宰相亲自把狄仁杰的成绩改成上下等,考核官员,上三等,中三等,下三等,各有三等就是九等。上上等没有人能获得,上下等在新人里是出类拔萃。后来狄仁杰神探的美名大概和这有关系,不过遗憾的是,史料当中没有留下断案细节。

  【狄仁杰有品德有才华,这位他的仕途之路奠定了基础,但这些优点不能保证既能保全自身,又为复兴大唐做准备,他还需要另一样优点来实现他的目标,那么这个优点是什么呢?】

  第三个闪光点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狄仁杰一生执拗,当官第一次引起皇帝重视,就和他的性格有关系,在担任大理寺丞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案子,有两个将军,一个权善才,一个范怀义。这两个人误砍了昭陵的柏树,唐太宗的陵墓,唐高宗火了,要把这两位将军处死,但是案件到了狄仁杰的手里,按照法律条文一审,应该免官,唐高宗说,他们砍昭陵的柏树,陷我于不孝的境地,一定置两人死地,这就要展示狄仁杰的个性了,他要劝谏,话说的非常有艺术。

  首先,给皇帝带高帽,狄仁杰是我听说劝谏皇帝很难,劝谏像夏桀、纣王那样的昏君特难,劝谏像尧舜禹这样的明君就不难,我估计劝谏您不难。紧接着树典型找差距,当年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刘邦庙里的玉环,汉文帝一定要把这人满门抄斩,但是执法官员按照法律条文一审,认为只杀盗贼本人,汉文帝不是也听从了吗?

  曹丕当年要向河南移民。有个大臣劝谏不要这样做,曹丕不听,这个大臣就上去把曹丕衣服抓住,最后曹丕也同意了,我今天要是劝不动您啊,我就羞见古人于地下。然后又给唐高宗晓以利害,为两颗树杀两位将军,这是什么性质的事,千年以后后人会戳您的脊梁骨。唐高宗最后给他弄得,又是戴高帽,又是台阶,弄得下不来台,玩了个赖的,我一定要杀这两个人,你给我来个法外施行如何?狄仁杰说法律是您定的,您怎么定都好,只是法律一乱,天下大乱,如果您想天下大乱,那么从今天开始好了。

  唐高宗被他顶的说不上话来,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大家都很紧张,狄仁杰的上司站在远处手里拿着笏板,使劲朝狄仁杰做小动作,意思是你赶紧下去,皇上急眼了。狄仁杰不听,最后唐高宗让步了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于是命令史官把这件事情写入史书,然后授予狄仁杰侍御史的官衔,唐高宗这个人性格软点,但是气度比一般皇帝要强。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狄仁杰走入武则天的视野,唐高宗的身体不好,武则天帮助他处理国务,武则天的权利越来越大。

  《资治通鉴》说:“权与人主侔矣。”,权力和皇帝一样大,若干年以后,在拜狄仁杰位宰相的诏书里说:“雅达政方,早鹰朝寄。”

  这件事情过去以后,狄仁杰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他去奏事的时候,皇帝一见他就赶紧答应,说因为权善才这件事我服你了,也就是说狄仁杰已经形成气场了,狄仁杰在倔强之余,他也是非常懂得灵活的,这个人不教条,当时有个现象叫儒门不愿持宪,儒生不应该当法官,有杀气,但是狄仁杰就不受教条束缚,他当过大理石丞,当过御史,在地方也做过法律工作。狄仁杰一生经历坎坷,经历许多事情,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非常灵活。他的理想是大唐复国,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得不做虚与委蛇的事情,到最后不但是大唐复国,而且很好的保护了自己。

  【狄仁杰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再加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这使得唐高宗很重视他,武则天也对他另眼相看,在武则天称帝后,能够纵容狄仁杰还有一个深层原因,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第四个闪光点就是:出身恰逢其时,狄仁杰科举出身,非贵族子弟。

  这一点当时非常重要,大背景是,唐朝前期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前有隋朝,再前面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有个特点,贵族政治势力特别强大,贵族很厉害,第一位是家族,在贵族的眼睛里忠孝二字,孰轻孰重不一定,忠象征着国家利益,孝象征着家族利益,三国时候曹丕宴请群臣的时候,问个问题:“君臣各有笃病,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耶?父耶?”当时大臣邴原他不吭声,曹丕要特意问问他的意见,邴原大声的回答给父亲,邴原不是贵族,但是代表贵族,皇帝要想政权做的稳,也得依靠贵族。

  所以对忠君方面不敢太严格要求,到了狄仁杰时代,情况出现变化,贵族在走向瓦解。武则天的上台就是冲破贵族集团的阻挠上来的,当时反对她立后的,主要是长孙无忌等人,为代表关陇贵族集团,而支持她的都是些,地主子弟,或者是没落的贵族出身的人。

  武则天的胜利意味着,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持续数百年的,贵族政治势力开始瓦解,武则天是小姓,贵族瞧不起她,她对贵族非常反感,采取很多措施打击贵族,用了很多非贵族出身的官员,这样有一个好处,他们没有大家族可以依靠,皇帝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当官要靠皇帝的恩泽,升官要靠皇帝的提拔,效忠皇帝是第一位的。

  狄仁杰正好符合这些,武则天虽然一生尊重狄仁杰,但是狄仁杰是正统的儒家,心还是大唐那边,武则天也知道,可是也无可奈何,正统的儒家是讲究忠孝的,狄仁杰做的也是无可挑剔的,正统的儒家是反对女性掌权的,《尚书》“牝鸡之晨,唯家之索。”狄仁杰是很矛盾很纠结的。既要反对女性当权,又要效忠大唐。他对大唐很忠,对武则天个人也很忠。

  狄仁杰当宰相的时候,有一次去洛阳城外,去看望自己的堂姨,走到门口的时候,正好碰到表弟打猎回来,表弟见了作为宰相的表哥,就随便作了个揖,扭头就走,态度相当傲慢,狄仁杰没有在意,见了姨妈说,我现在做宰相了,弟弟想当官我可以帮忙。

  姨妈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不想让他侍奉女主,这是在讽刺狄仁杰,狄仁杰非常尴尬,这是在讽刺狄仁杰。武则天对狄仁杰来说,是个很能干的人,是个明君,而且还要全心全意的辅佐她,这是对武则天好。到了狄仁杰临终的时候,他预先要对政变有所安排,要帮助李唐复国的时候,他仍然认为这是对武则天好,是为了保存武则天一生的名节,这是狄仁杰一生的主线。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小雅(微信:13823765842)

出入典籍,徜徉篇章

  诸子百家解密

  荐语:仰春秋学术,慕战国谋略。这里有最激扬的思辨,这里有最纯正的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三国演义

  荐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故事,赤壁风云,一起战斗吧!

  论语

  荐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之美,你我共赏。

  三十六计

  荐语:硝烟无声,谋略无形,三十六计,诲汝谆谆。这本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的优秀兵书,必然能给您以启示。

  邀您说文论史!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