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史系列之三:晋诤(51)不是那么好玩的,走得太近是一场灾难

  也许我们不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但一定能从中找到灵感。欢迎关注“指尖上的历史”,谢谢您给原创作者的鼓励!

  “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之多险。“擒押往京师的官道上,残红的夕阳残光轻抚荆州刺史谢晦凌乱的须发,澎湃胸腔的哀伤随着《悲人道》喷薄而出……

  风光一时的朝廷顾命大臣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弹指一挥间,落尽繁华,洗尽铅华,这一切源自他始终不明白“走得太近是一场灾难”这个道理。

  想当初,谢晦是那么快速的崭露头角显示能力。这个被后人誉为南北朝第一美男子的人,“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涉猎文义,博赡多通”。刘裕受封太尉、中书监,谢晦被举荐为太尉参军。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脱颖而出,负责刑狱参军生病请假,谢晦代替处理讼案,结果把积压如山的案件,随审随断,处理迅速,公正公平,没有一丝问题后来朝廷推行土断,谢晦将侨置郡县的人口分到扬、豫二州,处理得公平允当,民心稳定。年纪轻轻就显示出很不一般的能力和水平。

  想当初,谢晦是那么深跟主子结下了革命友谊。刘裕受封宋公,任命谢晦为右卫将军,加授侍中。刘裕听说咸阳陷落,打算再次北伐。谢晦以“士马疲怠”为由进行劝谏,刘裕这才作罢。刘裕讨伐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命振威将军徐逵之为前锋,谢晦也随军出征。结果,徐逵之战死。刘裕大怒,要亲自披甲作战,被谢晦死命抱住。气的刘裕想杀谢晦,谢晦毫不动摇地说“天下可以没有谢晦,但不可没有刘公,我死又何足轻重!”

  想当初,刘裕是那么爱赏对谢晦委以重任。刘裕谢晦跟从征讨关中洛阳,内外要任都交给谢,谢晦成了刘裕身边顶级的红人。到了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谢晦以佐命之功历任侍中书令卫将军中领军散骑常侍等职。位极人臣,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自谢玄之后谢家在政治上呈下坡之势,年轻的谢晦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机遇却逆袭而上,登上权力的顶峰。这一切让谢晦的哥哥、中书侍郎谢瞻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当时,弟弟谢晦任右卫将军,恩遇宠厚,权势显赫。谢晦从彭城回到京城接取家眷,一时宾客车马辐辏,填咽门巷。此时谢瞻正在家中,见到这种情景,很是惊骇,他对谢晦说:“你的名位还不高,而士人归趋竞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家一向以清淡谦退为家风,不愿干预政事,交游的人不过是亲戚朋友,而你竟然势倾朝野,这难道是家门之福吗?”谢瞻于是用竹篱隔开门院,并且说:“我不愿意见到这种场面。”

  事后,出于对弟弟的不放心,谢瞻就向刘裕苦谏说:“我本来是寒素之士,父亲、祖父的官位也都没有超过二千石之职。弟弟谢晦年纪刚刚三十岁,德行浅薄,能力平庸,但在台府荣显居于首位,职任清显重要,只怕福过灾生,不久就会应验。我特地请求你把他降职贬官,以求保住我们这衰微的家门。刘裕没答应

  谢晦辅佐刘裕登基立了功,因此职位高,权势,谢瞻却因此更加忧虑担心。敏锐的谢瞻已然认清了时代的轨迹。他的弟弟谢晦想要重现的东晋主弱臣强,大臣控制朝廷的局面,但恐怕终是一江春水,决绝得东逝而去,再不复返。

  421年,谢瞻在豫章郡任上患病,谢晦听到消息急忙赶去,谢瞻见到他,对他说:“你是国家大臣,又掌管军机大事,老远地到我这里来,一定会招致怀疑,产生流言。”当时果然有人密告谢晦企图反叛。

  谢瞻临终的时候,留下遗书给谢晦说:“我侥幸能够四体保全,死于正寝,归埋家乡,葬于山麓,哪里还有什么更多的遗憾呢?弟弟你要勉励自己,既为国,也为家。但是谢晦被一时的权力光芒所笼罩,对哥哥的话置若罔闻。

  紧跟刘裕的谢晦没有想到,跟领导走的太近好处是熟悉,坏处是太熟悉。这个世界,唯一能最熟悉的人,只有自己。否则,无论谁在对方面前城门四开,都是一种大忌。人类的所有美感,其实是一种陌生感和遥远感。一览无余了,只会徒生厌倦。人还有一种德性就是:你陌生一些,他还敬畏你,稍熟悉一点,他就拿捏你。因为,你的七寸,已袒露在那里。

  谢晦对权欲太过明显,加上他又聪慧能干,很有政治心思,刘裕看似重用,实则对谢晦有着戒备之心。未篡位前,宁愿将谢晦禁锢在身边,也不能将其留任建康。篡位后刘裕也从未让谢晦真正执掌过军权。为什么这么做?刘裕看穿不说穿,直到他去世前遗言告诫太子:“晦有反骨!”史书上的原话是这样: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422年,刘裕病重,谢晦获赐仪仗武士二十人,并与长沙王刘道怜、徐羡之、傅亮、檀道济一起侍奉汤药。太子刘义符亲近小人,谢晦对刘裕表示刘义符不是能让江山流传万世的君主。刘裕便问道:“庐陵王刘义真怎么样?”谢晦通过观察后,回答道:“庐陵王德行比不上才能,并不是当君主的人。”刘裕驾崩,太子刘义符继位,谢晦受遗诏辅政,被加封为中书令。

  直接替皇帝参谋谁能做、谁不能继承人,谢晦跟核心权力走得不是一般的近,这样一来,本来你得费尽心力去对付别人的心思,江湖越险恶,活得越费心。但谢晦似乎是看透了,就是知道该来的总会来,于是就淡化了身边无时不在的危机和险象。

  不知是谢晦历史读得不多,还是实在是有些忘乎所以。皇帝身边的宠臣,被砍了头的多了去了。领导身边的红人,瞬间臭了的多了去了。好得一塌糊涂的朋友,分崩离析的多了去了。前一刻看到的全是好,后一刻看到的便全是坏。好好在距离上,坏坏在距离上。

  导致谢晦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是他主导了皇帝的废立。424年,因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成了德行有失的皇帝,谢晦与徐羡之、傅亮一起密谋废黜皇帝,并将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刘义真废为庶人。不久,檀道济与徐羡之领兵入宫,与谢晦内外呼应,以皇太后的名义废刘义符为营阳王,并遣人迎接宜都王刘义隆到建康继位。

  废黜了一个只知玩乐不图国事的不称职不合格的皇帝,拥立有作为的君主,对国家对社会来说是个福音是件好事。至少谢晦是这么认为的。这个世界,必须有好人,也必然有坏人,其他人夹杂其间,左是温暖,右是荒寒。人世间,有人雪中送炭,就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唱赞歌,就有人找麻烦。比如随后继位的刘义隆,他就并不这么看。我感激你的作为,使我上位荣登九五之尊,但我更担心功高震主的你会不会像对待我哥哥一样随时废了我。这个有想法也有做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刘义隆又岂会甘心做谢晦等人的傀儡!

  424年刘义隆任命谢晦为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人在没有波澜的生活里,是看不见命运的。只有在人生的最顶点与最低处,强烈的命运感才会袭来。

  谢晦在赴任荆州刺史,非常得意,特地去与堂叔谢澹(谢安之孙)辞别。谢澹问谢晦有多大年纪了,谢晦回答说:“三十五岁。”谢澹笑道:“从前荀羡(东晋大臣)二十七岁便当上北府都督,你与他相比,已算是老了。”谢晦听后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刘义隆看似委以重任,实则乃赤裸裸地麻痹谢晦。426年刘义隆坐稳了龙椅后终于重拳出击,一举诛杀尚留京师的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既而诈称北伐北魏,由檀道济率大军西进荆州,征讨谢晦。谢晦举兵应战,倾巢而出,声势浩大,途中谢晦不禁感叹道:“可惜不是勤王的军队。”善于纸上谈兵的他最终为檀道济所败,全军溃败在北上逃窜途中,为地方官擒获。

  谢晦被用囚车押送到建康后,与弟弟谢皭、谢遯、侄子谢世基、谢世猷等人等候被审。佐命大臣,阶下之囚,奈何命途莫测,堂堂东山才俊,沦落到幽暗的囚室与鼠虫为伍,眼看落得个凌籍都市的悲惨下场。这时,他才想起哥哥谢瞻说的的那番话。

  可惜太迟了!临行刑前,谢世基赋诗道:“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谢晦为其续道:“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活到最好的时候,喜欢把一切推给命运,不过是想去神化自己有福气。活到最倒霉的时候,也愿意把所有归咎于命运,只是想暗示自己这一切必然要来。

  谢晦的女儿彭城王妃,前来诀别时哭道:“父亲大丈夫应该死在战场上,怎么在闹市被杀?”说完哭晕过去,行人无不落泪。谢晦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唉!权力不是那么好玩的,走得太近是一场灾难

  谢晦后,谢氏家族的军权全部丧失,从此在南北朝再没有真正执掌过方镇,铅华褪尽,终究湮没于红尘……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