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鉴好文 | 敦煌残卷里的“玄武门事变”内幕:李世民囚父夺位

  

(名画《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面)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前隋地方官李渊趁机举兵自立,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事,十一月攻入长安。次年五月,李渊正式称帝,立长子建成为太子,封次子世民为秦王,四子元吉为齐王。

此后,朝中文武官员分为“太子党”与“秦王党”两派,他们各自积蓄力量,展开了一场残酷血腥的皇位继承权争夺战。直到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与元吉,高祖改称太上皇,让位于他时才算告终。

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平定外患,威震四夷,被后世誉为 “贞观之治”。但是,作为胜利者的唐太宗始终内心不安,对世人如何看待自己杀害兄弟上位一事非常在意。

  

于是,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李世民强迫史臣屈从己意,彻底篡改了两朝实录与国史中“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一连串史实。但是,民间舆论始终对此颇有微词,也留下不少与官方解释相悖的材料。

根据南大学者卞孝萱先生考证,在目前发现的敦煌石室写本故事中——有一篇 《唐太宗入冥记》就在无意中部分揭露了“玄武门事件”内幕,为我们提供了李世民篡位的有力佐证!这个故事也是古典名著《西游记》里“唐太宗入冥府”情节的原型。

接下来,看鉴君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来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与相关史料。

  

(阎罗王画像)

实际上,早在唐朝前期,文人张鷟(660-740)就在自己的笔记小说合集《朝野佥载》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太史令李淳风有一次去见唐太宗,预言他今晚会死去。果然,太宗半夜睡着时看见有人来到面前,请他去一趟地府。太宗问他的来历,对方自称是“生人判冥事”(即所谓“走阴阳”者)。太宗于是跟他进入冥府,冥官在问过武德九年六月之事后就放还了太宗。

这个故事看似平平无奇,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个民间传说却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冥官究竟如何审问六月之事——即“玄武门之变”的?

张鷟本人生活的年代距离“玄武门之变”不足百年,考虑到他是当朝文人,对前代皇帝难免有所避讳。但它无疑说明,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认同太宗夺位行动的合法性。

  

幸好,敦煌石室中这篇《唐太宗入冥记》较为完整地叙述了故事始末,原文情节大体如下所示:

太宗的魂被冥使勾来,在地府殿上立定,就听有人高声叫道:“宣唐天子太宗皇帝李某生魂上殿!”太宗不肯拜,殿上人喝道:“大唐天子为何不拜?”太宗高声道:“叫朕跪拜者是什么人?朕在长安之日只受人拜,不惯拜人。朕是大唐天子,阎罗王是鬼头,为何叫朕拜?”

阎王被骂,一怒之下拍案大叫:“判官崔子玉,命你审讯太宗,不得有误!”崔子玉出来后,太宗一见,把李淳风为他写给崔子玉的求情信交了出来。

崔子玉看后,心思一动,打算要挟太宗。因为他是“走阴阳”的,不是死人,只在阴间兼职。不过,他在阳间只是县尉,升迁很难,于是脸一板,说:“太宗皇帝!你贵为天子,竟不知法度,跑到本官面前求情?”

  

唐太宗吓了一跳,连忙低声下气地说:“崔爱卿,别管那么多了。信中的事,你能办就办吧。”崔子玉装模作样地说:“公事公办。今天叫你来是这么回事。你听见隔壁两个鬼魂哭没有?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宗大吃一惊,故作镇定:“哦,哎呀太好了,要不是你,朕还不知道两位兄弟在哪,朕很想念他们!”崔子玉冷笑一声道:“陛下你就别装了。要是见了他们,你就回不去阳间了,这事还得我帮你摆平。”

太宗被道破心事,低头默然不语。 崔子玉翻了翻生死簿,发现上面写着“皇帝命禄归尽”,心想:“好极了!”就把簿子一合,低声对太宗说:“陛下啊,现在臣可以给你改阳寿。我给您添五年。“太宗一听,赶紧说:“好!你给朕改了,朕回到阳间重赏你钱物。”

  

崔子玉见太宗只肯赏赐,不肯封官,便又慢条斯理地说:“陛下,我的权力只能给你五年。但看在李淳风的面子上,再给您添十年!”太宗说:“好!好!我还阳后,你来长安见朕,朕再多赏你钱物!”

崔子玉大为失望,不满太宗吝啬官职,就脸一沉,默不作声。 太宗等了半天,不见崔子玉回话,就追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放朕回去?”崔子玉端着架子说:“陛下,按规矩,您得留案底。我写一个问题给你,陛下写清回答才能放回,否则不得还阳。”

太宗一听, “忙怕极甚”,但还是对崔子玉说:“你写吧,朕必不负卿。”崔子玉便递过来一张纸。太宗一看,上面写道:“大唐天子太宗皇帝,武德年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

  

太宗见了此问,如杵戳心,面如土色,将纸条丢在地上,对子玉道:“这个问题朕答不得!”崔子玉赶紧跪倒说:”陛下若答不得,臣代您答。只要陛下大开口。”

太宗说:“你什么意思?”崔子玉这才说:“臣在阳间官小,恳请封个大官!”太宗说:“卿何不早道!我封你为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 于是,崔子玉便帮太宗顺利返回了阳间。

在残卷末尾,抄写者标明的年号为“天复”(唐昭宗在位期间,901-904)。看来,这个故事在唐朝民间已流传至少200年有余。而那句“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彻底剥离了“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光环,直斥太宗为篡位恶徒。

  

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唐太宗入冥记》可能产生于武后时期,因为武家初唐时与李元吉家有联姻关系,而且忠于太子。所以,武后掌权时,为李建成与李元吉鸣冤的民间故事才可能流传开来,它们甚至很有可能就是武则天集团故意散播的。

也许是出于政治斗争需要,武后方面想利用太宗的污点,打破李世民的光辉形象,为篡唐奠定舆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一定是建立在某些史实基础之上,才会得到朝野与民间的共鸣并流传到晚唐时期。如果武后方面凭空虚构故事抹黑太宗,那么显然很难起到这种效果。

  

而在官方层面,太宗生前就屡次提出要看国史。贞观九年(635年)五月,高祖才病故,十月太宗便要求看“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的《起居注》,但在臣子劝谏下没能成功。四年后,他再次提出要看史书,仍未成功。贞观十四年时,他终于撕下遮羞布,直接问房玄龄:“(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

太宗此时提出的理由似乎非常正当,口口声声说看当代史是要“以史为鉴”,但据《贞观政要》记载,他看了武德九年六月(事变当月)的记录后却大为不满,随后对房玄龄说,朕当时的行动和西周初年周公镇压兄弟叛乱,安定社稷的行为一样,是为天下万民不得已而大义灭亲。

房玄龄等史官无奈之下,只得按太宗的说法重写相关史料。对暗地里为李建成与李元吉抱不平的朝臣与士人而言,这种行为显然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遂留下一些不同的材料传给后人。

  

(敦煌石室藏书残卷)

不但如此,近代史学巨擘陈寅恪先生也明确指出,太宗还大幅度篡改了初唐时期李家起兵扩张的史料,实际上高祖根本没有废太子之意,而且李建成颇有战功,绝非常人印象里的废柴。

有学者还发现,初唐时期,有多个地方的地名因避讳太子名姓发生改动,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制度,实质是为了维护天子及其继承人权威。

而太宗即位后,出于私心又下令将避建成讳而改的地名一一恢复,这一是为了剥夺建成曾拥有的地位与尊荣,二也是为了掩盖高祖与太子的真实关系。

建成与元吉的十个儿子,也被他在事变后无论长幼一概杀光,尽除宗籍,元吉妻子还被他霸占,彻底暴露出太宗六亲不认,狠辣无情的一面。

  

相比之下,史书中高祖几次“私许”立世民为太子的记载均无旁证,可信度如何,怕是要打个问号。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定,武后掌权时民间流传的故事,不是对李世民毫无根据的指责。

也许,它包含的恰是“玄武门之变”知情人传递的真相:秦王李世民为夺天子之位,不但残忍地杀害兄弟,还直接囚禁李渊,强逼他让位,甚至很有可能准备在李渊不从的情况下直接杀父篡位。

近期推荐阅读书目

点击书封即可了解详情或购置相关书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