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试图阻止对日使用原子弹,杜鲁门的两个问题让他无言以对

  即便是不了解历史的人也知道:二战最后,小日本鬼子是“吃了”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才选择投降的。当然,一些熟悉历史的人可能都会认为“投原子弹”和“日本投降”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首次被投入战争的核武器给日本人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多大的震慑力。

  

  左为长崎,右为广岛

  提到原子弹,就不得不说总投入超过20亿美元绝密工程“曼哈顿计划”,就连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对此都毫不知情,罗斯福更是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罗斯福心里明白:德国的科研人员也在运量着同样的计划,谁先研制出来谁就主导了这场战争。幸好,希特勒“仇恨”犹太人,像爱因斯坦、薛定谔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被赶出德国,德国的攻坚小组的领头人海森堡阴差阳错的算错了数据,认为至少需要几吨的铀235才能制造出原子弹,而按照当时德国的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渐渐地,德国人对原子弹的研制失去了兴趣。1945年,当盟军踏入德国本土后,第一件事就是搜寻德国原子弹科研基地,当美国人发现德国人对于原子弹还处于“纸上谈兵”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曼哈顿计划小组成员

  不过,欧洲战场解决了,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他们已经做好了“一亿玉碎”的准备。为了敦促日本尽快投降,美国政府决定使用原子弹。当爱因斯坦获知此事后,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于是,他给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了一封信,希望能联合世界各地物理科学家,阻止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

  这位玻尔在物理学界具有很高的权威,对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他接到爱因斯坦的来信后,他找到了杜鲁门,希望能说服总统“放过”日本:“总统阁下,可否放弃对日的核攻击,我们更希望看到,原子弹成为一种震慑武器,而不是实战武器”。科学家不是军人,他们看到的是一场人类灾难。

  

  爱因斯坦与波尔

  杜鲁门微微一怔,向玻尔提问到:“现在的战局以不容我多想,你知道前线的士兵伤亡有多惨重吗?放弃原子弹,我们还需要牺牲多少人才能结束这场战争?”

  玻尔听完默不作声,他虽不带兵打仗,但他知道美军损失也很惨重,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无法阻止这场行动。但沉默不代表默许,当美军轰炸机在广岛、长崎相继投弹成功后,爱因斯坦懊悔的说:“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去当一个修表匠”。“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一次大会上,甚至忍不住冲着杜鲁门喊道:“总统先生,我们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气的杜鲁门指着他回应道:“你只不过是制造了原子弹,而下令投弹的人是我!”

  

  作为科学家,他们不想看到一场灾难,这很正常。但,非常时期非常做法,仅仅靠核武器来震慑日本,那是天方夜谭。日本的投降,不全归功于原子弹,但这并不可少。

  中国有句古话,很适合日本——不见棺材不落泪。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