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他作诗,刘邦起身相迎,他拿下72座城,却死于韩信的急功冒进

  

  本文为“凯风清韵”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转载到朋友圈。

  当代人知道“高阳酒徒”郦食其,可能和毛泽东的七言诗《续李白咏“高阳酒徒”》有关。诗曰: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

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

抓了酒徒付鼎烹。

  全诗前六句出自李白的《梁甫吟》,后四句为毛泽东续写。在人人背诵毛主席诗词的年代,这首诗也毫不例外地在人们口中传颂,“高阳酒徒”的诨名因此不胫而走。

郦食其(《楚汉传奇》剧照)

  1

  “高阳酒徒”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朱建传》,说陈留县高阳乡民郦食其,到汉王刘邦住的旅馆应聘。他去的时候,刘邦正享受着两个美女的洗脚服务,听说来的是个儒生打扮的老者,就叫人赶紧给打发走,说我忙于天下大事,没时间见儒人。郦食其听见了,瞋目按剑怒叱道:“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这声自报家门,响若洪钟,吓得侍者手中名片也掉落在地,刘邦立马不洗脚了,站起身来整整衣服,恭敬地请郦食其上座。“高阳酒徒”就此留名。

  其实,这声吼是有备而来。郦食其来前曾向刘邦身边的工作人员仔细打听了刘邦的好恶,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却故意打扮成儒生模样。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郦食其要以儒生的打扮行狂生之实,以巨大的反差投刘邦所好,同时也为这次君臣际会平添故事的戏剧性。

  不过 “高阳酒徒”的故事,并没有出现在《史记·郦食其传》和《汉书·郦食其传》,只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附录部分《朱建传》中通过朱建的儿子叙出,有种经民间添油加醋加工过的味道。“高阳酒徒”之名也许更接近于传说。至于后世酒徒纷纷认祖归宗,投拜门下,自称高阳后人,更多的应该是对郦食其为人的认可。

  2

  郦食其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读书的儒者、有见识的智士、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疾苦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后人给他的标签。而最初,郦食其只是乡亲们眼里的“狂生”。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平生喜欢读书,可是家境贫寒,一直零落漂泊,没有丁点儿可以依靠过活的产业,混得很不如意。为了糊口,他只得放下身段,对付着找了一份看门的差事。他狂放豁达而博学雄辩,乡里的贤士豪杰倒也不敢小看他,都称他为狂生。

  光阴荏苒,转眼间郦食其已过六旬。

  刘邦带领他的数千残兵路过陈留县郊外时,蛰伏已久的陈留县看门小吏郦食其决然出山。

  他为刘邦献策:陈留县有秦朝多年积累下来的粮草,可以取之作为平定天下的根基,并自告奋勇去说服陈留县令,迎降沛公刘邦。

  此事有百利而无一害,刘邦欣然接受。

  当晚,郦食其就去说服县令,然而没有成功。于是郦食其使出雷霆手段,一刀割下县令的首级,号令士兵大开城门,迎接沛公。刘邦从此有了安身之地,郦食其实在是为早期的刘邦集团立下了一大功。

  这件事说来轻松,做来不易,如果不是像郦食其那样智勇双全的,是很难成功的。而郦食其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他对天下英雄的判断。

  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没有急于推销自己,而是沉住气观察,见那些将领们一个个卑微拘谨私心自用,知道他们只是过眼烟云,难成气候,便继续隐居不出,不去逢迎。他冷眼旁观天下英雄,最后认准唯有刘邦才能救百姓脱离秦王暴政时,便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刘邦争来一立足之地。

  天下苦秦久矣,狂生所为,非关名利!

  3

  “民以食为天”早已是大家挂在嘴边的话,不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最早就出自《汉书·郦生陆贾列传》。

  汉王三年秋(前204年),刘邦对项羽战事不利,计划从据守地荥阳、成皋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

  当时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称为敖仓,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郦食其及时向刘邦提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他建议刘邦:“敖仓这个地方,天下往此地输送粮食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听说现在此处贮藏的粮食非常多。……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扼制住蜚狐关口,把守住白马津渡,让诸侯们看看今天的实际形势,那么天下民众也就知道该归顺哪一方了。”

  从取陈留到守敖仓,郦食其的思考方向从来没有变过——粮食!老百姓离不了粮食,取得天下,据有天下,必须考虑老百姓的粮食问题。这何尝不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别人眼中的狂生,自称酒徒的郦食其,其实是个大大的儒者呀。

  刘邦最终取得了天下,而“民以食为天”,则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不仅居中国食文化之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根本。这既来自于郦食其的见识过人,更源于他的心怀天下。

▲郦食其(图片来自网络)

  4

  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说法。语言的力量在郦食其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话说刘邦听从了郦食其的统一大业计策后,出兵据守敖仓,同时派遣郦食其去说降齐王。

  齐国本是大国,被秦灭亡后,王族田氏还有很大号召力。陈胜起义后,田氏乘机复国,但内乱不已,实力不强,只能在楚汉间首鼠两端。

  郦食其见到齐王,开门见山问道:“王知天下之所归乎?”

  齐王说:“我看不出来。”

  郦食其说:知道谁将得天下,齐国就能保全,不知道的话,齐国前途堪忧。

  齐王又问:谁将得到天下?

  郦食其毫不迟疑回答:汉王!

  然后他对比刘邦和项羽,历数刘邦的优势。郦食其说:当初刘邦和项羽同时受义帝差遣,攻打秦国,虽然楚强汉弱,但刘邦却率先攻下咸阳,这就是天意所归。后来项羽杀害义帝,天下人对他痛恨不已。刘邦讨伐逆贼,名正而言顺,各地诸侯都纷纷前来归顺他,只有你齐王还在这里观望,在不归顺,将大难临头。

  齐王田广被说服了,决定听从郦食其劝告,下令不再防备近在咫尺的韩信,“与郦生日纵酒”。

  凭三寸不烂之舌,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刘邦阵营,李白赞他“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郦食其与刘邦(《楚汉传奇》剧照)

  5

  此时的郦食其,到达了人生的辉煌顶点,不幸也成为他生命的终点。

  韩信听从辩士蒯通的话,为了抢功,不顾郦食其的死活,带兵偷袭了齐国。齐王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把他带到沸腾的油锅前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

  郦食其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决不会再替你去游说了!”齐王于是下令将郦生烹杀。

  “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也有人解读为指代刘邦。刘邦要成就大业,要当皇帝的,根本没考虑到郦食其个人安危,郦食其成了一颗被抛弃的棋子。不管怎样,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郦食其为了心中的“大德”毅然选择了死。在一个巧舌如簧的说客,身上彰显了儒家生死观——杀身成仁。

  

郦食其(《楚汉传奇》剧照)

  郦食其求仁得仁,死时无怨无悔,痛快淋漓。刘邦一统天下之后,思念郦食其,为了报答郦食其作出的贡献,封郦食其的儿子郦疥为高梁侯。这些都是后话了。

投稿邮箱:kaiwind123@sina.com

  好文推荐

  三国时代优秀人才辈出,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秘诀?

  追根溯源:丐帮“权杖”,探寻黄蓉打狗棒的第一任主人

  从“闺蜜门”到坑中国人去伊斯兰国家传教:韩国一些基督教团体的迷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