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史系列三:晋诤(52)活出自己的同时还活出道德来,真是帅呆了酷毙了

  也许我们不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但一定能从中找到灵感。欢迎关注“指尖上的历史”,谢谢您给原创作者的鼓励!

  人生应该做自己,而不是出卖自己去取悦别人。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去实现自我,发出自己的声音,走出自己的道路。

  东晋的孔愉不仅活出自己,还活出道德来。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其实就是一句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孔愉虽出身官宦之家,却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年轻时奉养祖母以孝闻名,与地方上的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被时人称为“会稽三康”。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孔愉跟其他南方士人一起迁居洛阳。

  晋惠帝末年,政局动荡,时势逼人,孔愉不得已回归家乡会稽。走到江淮之间,不凑巧遇上石冰、封云叛乱,鉴于孔愉的知名度,封云逼迫孔愉担任自己的参军,有很强的正统意识的他怎肯为叛逆之军服务?他当即就拒绝了。封云恼羞成怒准备杀了他,后来被封云的手下营救才获免。

  回到会稽后,他隐居新安山中,以耕种读书为业,在乡里很有信誉。无官一身轻,他一直独自住在山中,歌咏吹弹,告诫自己谨言慎行,自称孔郎,在名山大川漫游散心。他这种修行纯粹是修身养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像一些隐者,厌恶尘世,通过隐居以寄托自己漠视世事的情怀,更不像另一些隐者,耐不住寂寞,借隐逸来沽名钓誉,获取高位。孔愉,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直到建兴元年(313年),琅琊王、安东将军司马睿镇守扬州,孔愉才出来应召,任丞相掾,接连被授任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孔愉这时已经五十岁了。后来因为讨伐叛军华轶的功劳,被封为余不亭侯。

  建武元年(317年),权臣王敦自恃有功,而且宗族势力强盛,越来越骄恣拔扈,司马睿因畏惧而憎恶,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逐渐抑制和削弱王氏的职权,王导也逐渐被疏远。担任中书郎的孔愉向司马睿陈述王导的忠贤,认为有辅佐王室的功勋,应当加以任用。司马睿十分恼火,认为违背了自己的旨意,就把他贬黜为司徒左长史。不过孔愉并没有后悔,因为他具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东晋之初也确实很乱,刚刚平息了王敦之乱,苏峻叛军又起。咸和三年(328年),苏峻叛军攻入建康,眼看着就要进入台城,就是东晋时期的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情况十分紧急,当时百官逃奔离散,宫殿、朝省悄然无声。司徒王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等人围住御床,护卫年仅八岁的晋成帝。而身为太常的孔愉则直奔宗庙,穿着朝服死死守在那里。

  

  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它象征着皇权的一统和朝廷的尊严。在孔愉看来,越是动荡越是要追求内心宁静,越是动乱越是要守正持节。这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

  在先前孔愉任司徒左长史期间,负责考核官员的品级。东晋大功臣、平南将军温峤母亲亡故但遭北方动乱不得归葬,原则性很强的他就不提升温峤的品级。因为在以孝治天下的晋朝是很讲究这点的。到苏峻之乱平定后,而温峤为平乱元勋之一,孔愉前往石头城见温峤,此两人级别相差很大,都说级别就是距离,可能是温峤真的触到泪点,不顾身份拉着孔愉的手流泪说:“当今天下丧乱,忠孝之道衰废。能保持古人的节操,在艰难的情况下也不改变的,只有您一个人。”大家都称赞温峤身居公卿之位而能推崇孔愉守正的德操。

  由于孔愉的出色表现,晋成帝下诏褒奖孔愉与尚书令陆玩,并赐陆玩亲信三十人、孔愉二十人。但孔愉上疏再三推让,晋成帝不同意。孔愉又上奏章说:“臣凭借愚愦的才能,羞愧的充任朝廷要职,但因怠惰无能,无益于辅佐。”唉,此言此举让同样受赏的陆玩情何以堪!陆玩以为,孔愉谦让是君子之举,而我不这么做岂不让人嘲笑,但是我如果效仿他,岂不成了作秀?好在他俩交情不错,陆玩也知道孔愉的脾气,才没做计较。

  而孔愉接着说的内容让一个人很不爽。

  “当今强寇未灭,边境紧张,政务繁杂,徭役繁重,百姓困苦,奸邪官吏作威作福,坏人猖獗。大难之后,国库空虚,有功之人奖赏不足,贫困愁苦之后,没有受到拯救周济,呼号哀叹的声音,人神都有所感触。应当合并亢职减省官员,节省食用,尽力抚慰百姓,周济他们的困难。臣等不能辅助弘扬大化,纠正宣明刑法政令,而苟且安居高位,无缘无故受到宠信赏赐,没有功德而得到俸禄,祸殃一定会降临,不敢无缘无故接受特别的赏赐,来加重臣的罪过。”晋成帝赞同他的观点。

  这个人就是王导,尤其是提到百姓困苦,奸吏为非作歹,豪强肆无忌惮。王导很不高兴,在公开的场合当面责问孔愉:你说的奸吏、豪强到底是谁,你给我说说清楚!孔愉正想要大论一番朝廷为政的得失,被陆玩制止后才作罢。

  

  孔愉当然知道,当时江东极不稳定,王导希望士族和皇室能同舟共济,所以实施愦愦之政,对一些的士族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目的是拉拢士族,求得彼此利益的均衡,特别是使庾、王之间相安无事。当然孔愉更知道,表面的稳定,眼前的平衡,换来是普通老百姓的苦不堪言。当时江东的万顷湖水,全部被世家豪族霸占。政府从来不管,但如果一个老百姓下网捕鱼,就要被没收鱼器和罚绢十匹。

  孔愉之所以要把问题摆出来,主要是他有种强烈的意识:人固然要有自由,但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后来王导又要让自己的亲信赵胤担任护军,这是个很重要的军事指挥岗位。孔愉对王导说:“自东晋建立以来,担任这个官职的,是周顗、应詹。如今即使缺乏人才,怎么能让赵胤来担任这个职务呢? ”言下之意是周、应都是忠义之士,德高望重,而赵胤算什么东东啊。

  王导性情宽容仁厚,所委任的许多将领,如赵胤、贾宁等,大多不守法令,大臣们为此忧虑。这点曾受到庾亮的诟病,说他“多养无赖之士”,并以此为由想废黜王导。

  孔愉就是这样恪守正道的,但遗憾的是王导不仅没听从劝告反而心生忌恨。王导评价孔愉他有三公的才能而没有三公的名望。

  330年前后,孔愉出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在会稽郡,他亲自巡行,修复汉代旧渠,灌溉田地200余顷,皆成良业。任职三年后,他于山阴鉴湖南侯山下,购地数亩为宅,草屋数间,弃官居之。人家送给他数百万的资助款,他统统都不要。咸康八年(342年)他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五岁。

  孔愉历仕东晋三朝,作为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的见证者,不畏勋贵,立身纯正,每历祸乱,始终保持守正的德操。因为对朝廷和百姓有功,百姓感念他,在他的德清县墓地旁兴建祠庙,至今已尊享一千多年的香火崇拜。

  顺便提一下,《搜神记》里还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说孔愉年少的时候,有事路过余不亭,看见有人把乌龟装在笼子里在路上叫卖,孔愉买下乌龟,然后将乌龟放生到余不溪水中,乌龟游到溪水中心后,从左边回头向孔愉站着的岸边看了好几次。后来,孔愉因战功显赫被封为余不亭侯,铸官印时,龟形的印钮总是出现从左边回头看的姿势,经过三次改铸,龟形印钮还是保持着最初的样子。铸印的工匠将这事向孔愉作了汇报,此时,孔愉才明白,这是乌龟对他的报恩,于是,孔愉就将龟形印钮带在身上。

  故事虽有些荒诞,但孔愉放龟作为有德之人的举动却实实在在地成为千古美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