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踩着梵高的足迹去造访他笔下的风景

  梵高的故事仿佛已被人说尽了。

  这位37岁便匆匆告别世界的画家,生前穷困潦倒、默默无闻,死后却成了最受艺术界和收藏者们追捧的宠儿,这样的反差让人感到格外讽刺和忧伤。

  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出发,我们一路向南,又折返北上,踩着他的足迹去造访他笔下的风景。这些他短暂生活过的城市在西欧的地图上连成一个迂回的圈,困住了画家,却未曾困住他心中绽放的颜色。

  

  走出美术馆,去乡间吧

  阿姆斯特丹近郊的梵高美术馆,梵高创作巅峰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被收藏在这里,占其作品的1/4,还存有梵高几乎全部的信件。这是我们此次旅行的起点。

  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Noord-Brabant)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这是一个中上层社会神职人员家庭,梵高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荷兰归正宗教会(Reformed church)的神职人员,有三个叔叔是艺术品商人。于是理所当然地,宗教与艺术成了梵高从小生长的土壤。

  宗教使他善良,艺术带给他敏感、情绪化,以及不惧世俗眼光的勇气。他追求过已订婚的女子、丧偶的表姐,甚至因此与家族反目成仇,远走他乡;他到比利时的煤矿区传教,却因为太过投入而遭到解雇;他立志成为画家,到美术学院学习,却因为和老师对立不得不退学离开,辗转到巴黎。

  你能想到的、绝大部分梵高的著名画作都在这里,美术馆中自然光的巧妙引入,让梵高的画作看上去不再那样浓烈张扬,而是柔和静谧。真是讽刺——人们至今依然能看出这片故土与梵高的格格不入——这座美术馆从外形看一点儿也不适合梵高。灰色的、用各种几何形状堆砌而成的齐整结构,带有明显的二战后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矗立在那里,强调着实用性与功能性。梵高偏不是这种人啊,否则他怎么会陷入一段段无望的恋爱,怎么会为了追寻绘画理想而四处漂泊,怎么会终生与贫穷、酒精、梅毒、妓女为伍?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有着齐整的几何外形和安静的灰色外墙,与梵高作品的气质完全不同。

  如果说,这座美术馆能让我们看出梵高与荷兰的一点儿关系,那就是梵高为什么离开荷兰。死板、中庸、量化的美学观点,从未能让梵高受益。或许能够配得上梵高画作的建筑师,只有同样将曲线和色彩运用得出神入化的高迪,也或许,高迪的门窗太过华丽,也关不住梵高朴素的画面。要解读梵高巅峰时期的画作,要找到他对浓烈色彩疯狂热爱的原因,必然要同他一起出走,一路向南,去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寻找那片向日葵田。

  

  到南方去,去找阿尔勒的太阳

  梵高的绝大部分画作都是在法国生活期间完成的,在荷兰的种种不得志、在比利时的灰褐色调,都在法国变幻成他特有的表达方式,最终成就了这位“表现主义之父”。在巴黎居住期间,梵高得以了解当时风靡的印象派画作并收集和学习日本浮世绘技法,更通过弟弟提奥(Theo)的画室结识了罗特列克、贝纳、毕沙罗、高更等画家,然而法国北部的都市化社交圈并不适合他,加之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接受朋友的建议于1888年2月南下来到了阿尔勒。

  阿尔勒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著名的古城。这里自公元前800年已经有古意大利人居住,在公元前123年被罗马人占领之前,阿尔勒一直是腓尼基人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在凯撒与庞培的霸权争夺战中,阿尔勒站在凯撒一方并提供军事援助,凯撒胜利后,阿尔勒遂成为古罗马帝国退休军人的定居城市而愈加繁荣,继而在基督教发展初期成为重要的宗教中心。城市内至今仍四处散落着宏伟的古罗马时期建筑,例如共和广场中央的罗马方尖碑高20米,最早曾竖立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二世时期的阿尔勒古罗马杂技场(Roman Circus),后杂技场被废弃,方尖碑倒塌断裂为两截,1389年被发现,但直到1676年才重新立于此地。在阿尔勒,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城,都会轻易经过此处,这是典型的古罗马式城市规划,毛细血管般的小路最终一定通往广场。

阿尔勒是普罗旺斯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蜿蜒的小路和古罗马式建筑让城市充满韵味。

  

阿尔勒的古罗马竞技场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早在1981年,阿尔勒便有七座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遗产,成为欧洲著名的艺术历史古城。更加难得可贵的是,阿尔勒的历史遗迹并不是“死去”的建筑,而是“活着”的文化载体。阿尔勒的竞技场以斗牛著称,而且至今还在使用,是如今法国唯一一个能看到斗牛的地方,常常一票难求;入夏,古罗马露天歌剧院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时常有精彩的演出呈现。穿梭在阿尔勒两千年历史的小街小巷中,常见绿色植物斜出石砌的围墙,叠出神秘的阴影,在下一个转角视线又豁然开朗,古罗马拱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阿尔勒参观这些古罗马遗址,最方便的路线便是穿越城市中心,从古罗马竞技场开始,不远处便是阿尔勒古罗马露天歌剧院,再取道阿尔勒市政厅,看过方尖碑,顺便参观圣特罗菲姆教堂。在市中心穿梭的过程中,便可一次次与梵高相遇,到了梵高故居“黄房子”(The Yellow House)的遗址再向北穿出城市中心,沿罗恩河河堤一路漫步,可以走到《罗恩河星光灿烂的夜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年9月)的创作地点,仰望同一个星空。

阿尔勒的古罗马露天歌剧院至今仍会有演出上演。

  如今从巴黎到阿尔勒,需要从里昂火车站搭乘TGV(高铁)到阿维尼翁,再从阿维尼翁转慢车抵达。在没有高铁的那个年代,梵高是经历了怎样的长途颠簸才到达目的地的呢?我们如今无法想象,我们知道的是,他几乎立刻爱上了这里明媚的阳光和多变的色彩,陶醉于冬雪消融、大地回春的秀丽风光,并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写道:“这里的河水是绿色的,天空之蓝犹如日本木雕中的颜色。在橘黄透红色的夕阳下,整个大地呈现一片蓝色。妇女的穿着很漂亮,尤其在星期日,整个城市的颜色给人感觉非常天真和愉快。这里的春天与过去所习惯的大不相同。眼下灼热的阳光开始照射阿尔勒的土地,到处都是金黄色、青铜色和铜色……那是精妙的色彩,那是极度的和谐。哦,亲爱的提奥,要是你能看到眼下的橄榄林,那该有多好啊!它们是温柔的美丽,是大地的奇迹。”

  这座有着古罗马遗风的小城迅速赢得了他的心。一切平凡的景色在他的眼中都渲染成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画了阿尔勒的一切:阿尔勒的公园、阿尔勒傍晚的咖啡馆、阿尔勒的稻田、阿尔勒的桥,他自己在阿尔勒居住的房间,甚至他出现精神问题后所住的医院,当然还有罗恩河上闪耀的夜空。

  他在心中这样写道:“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兴奋之中,他向远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朋友寄出了请柬,邀请那里的艺术家们都能来到阿尔勒,共同创造世界上最美的图画。虽然最终只有高更一人应邀前来,梵高依然兴奋不已,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绘制了闻名于世的《向日葵》(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1888年8月)来装点自己的画室。罗纳河畔拉马丁广场2号的“黄房子”便是梵高在阿尔勒的栖身之地,遗憾的是,黄房子在二战期间已经被毁,我们已无法一窥梵高住所的真貌,只有遗址外还挂着那幅《梵高的卧室》(Bedroom in Arles,1888年10月)。

梵高在阿尔勒的故居“黄房子”已经在战争中被损毁,现在原址上新建了住宅。

  遗憾的是,没过多久,梵高和高更便因性格和艺术见解不同而关系恶化。梵高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有人说是和高更发生口角,梵高激动之余割下的;有人说是梵高和高更因妓女拉舍尔发生矛盾,高更割下的;有人说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起精神问题,割下的……真相被时间的洪流埋没,我们能知道的是,梵高的体力和精神都处于极端衰弱的状态。阿尔勒的居民也受不了情绪化、神经质的他,称他“红发的疯子”,邻居要将他赶出房子。1889年5月,他主动入住圣雷米疗养院进行治疗。他继续作画,包括众人皆知的割耳后的自画像和圣雷米疗养院的景色。

  

  梵高在阿尔勒的时期是他艺术上最杰出的时期,也是他人生最戏剧化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创作的200多幅油画、100多张素描和水彩画、200多封信里都流淌着他奔泻的情感和敏捷的思路,洋溢着他对大自然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梵高在阿尔勒只居住了444天,却让这座小城闻名天下,远远超出当年凯撒大帝对这座城镇的影响。如果没有梵高的话,阿尔勒一定还是那个“高卢人的小罗马”吧?或许,也仅此而已了。梵高生前是如此爱着阿尔勒,却不被这座城市所理解,在他去世之后,他的画作却成了这座城市的地标风景。在弗洛姆广场上,那间著名的《夜间的露天咖啡馆》中的咖啡馆,已经更名为梵高咖啡馆,甚至为了更像他原作中的灯光效果,而重新粉刷了斑驳的色彩。

  “我的人际关系越是糟,我就越是懂得去信赖大自然,去关注她。”梵高曾在信中这样写道。在梵高的作品中,常见对植物和大自然的描绘,这种关怀从他早期崇拜米勒、立志成为“农民画家”的作品中就有体现,在阿尔勒的创作时期达到顶峰。从阿尔勒出发,往阿维尼翁方向N570公路边,能看到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田,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花在风中起伏着,让人想起海子写给梵高的诗:

其实,你的一只眼睛就可以照亮世界

但你还要使用第三只眼,阿尔的太阳

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

把土地烧得旋转

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

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

---《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1984

梵高画过的阿尔勒的吊桥。

  

  奥维尔的麦田有海一般的浪

  1890年5月,梵高出院北上,途经巴黎,适居奥维尔(Auvers-Sur-Oise),接受保罗·加歇尔(Paul Gachet)医生的监护。没有人想到这座巴黎郊区的小镇会成为梵高最终的归宿,7月27日梵高在奥维尔的麦田里举枪自杀,腹部中枪后仍挣扎了29个小时才痛苦离世,并葬在奥维尔的墓地。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们决定去奥维尔看他。

  从巴黎坐火车大约半个小时后到达小城蓬图瓦兹(Pontoise),下车后沿瓦兹河向东步行约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奥维尔。沿着瓦兹河到奥维尔方向的道路,如今已经成了一条“印象派之路”。每隔一段距离,就可看到一块块玻璃招牌竖立在路边,上面贴着许多著名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皮萨罗、塞尚、科罗、梵高等人的作品都在其中。画面与眼前的景色相对应,站在这些画的面前,自己仿佛就成了当年作画之人,脚下的这条路正是当年这些画家们所走过的。

  奥维尔与巴黎只有一箭之遥,却有着与国际大都会巴黎迥然不同的平静淡然。法国人那种对生活的精致追求,从每家院子里被打点得整齐优美的花草树木中就可以窥得一斑。正如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描述的那样:“奥维尔的景色很美,这里有一些古旧的茅草屋顶,是巴黎郊外的真正乡村,还有许多别墅及各样住宅,充满阳光,铺满了花朵……我现在完全被衬着群山的广大麦田吸引住了。平原辽阔如海,美妙的黄色,我的心情非常平静,我要画下这种颜色。”不知是否阴雨的原因,一路上很少看见行人和车辆,甚至没什么游客,让小镇的一切都静谧得让人心醉。

  

梵高在奥维尔居住过的拉武旅馆。

  来到奥维尔,一个不得不去看的地方就是拉武旅馆(Ravoux),就坐落在奥维尔市政厅的对面,梵高生命中最后70天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与当年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一楼仍然是酒馆兼餐馆,排列整齐的餐桌,右边有个小小的酒柜,柜台上放着当年梵高最喜欢喝的苦艾酒。二楼已经从过去的旅店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梵高纪念馆,礼品店、多媒体展映室一应俱全。在旅馆的二楼外,有一段螺旋式的楼梯,弯弯曲曲地通向梵高居住的三楼。梵高的房间极小,除了一张简单的单人床和一把椅子外空空荡荡。正如故居上所介绍的:“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看,却可以感受一切。”房间内只留有一个很小的窗口,通过窗口向外,可以看见不远处天主教堂的塔尖,一小段公墓的围墙。梵高死后,或许出于忌讳,再没有人愿意租住此屋,但也因此才让梵高的房间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从拉武旅馆出来,沿着后面的小路向半山走去,拐角处就是梵高那幅名画《奥维尔的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1890年6月)里的小教堂,一百多年过去,除了画里钟楼上的木板条已经没有了之外,教堂基本保持原样。听这里的老人讲,教堂实际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教堂外表古朴庄重,没有太多装饰,教堂外面挂着梵高所画教堂的复制品。一堆台湾旅客正跟随导游寻找梵高画中的角度,一位导游正在讲解:“你们看,画里的天空是黑暗的,可是教堂却是明亮的,为什么?阳光从哪里来的呢?”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阳光从梵高的心里来的。”

梵高画过的奥维尔的教堂,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教堂旁边的小路继续向上走大约300米,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麦田向远处延伸。对于这里,梵高在自己的信里有很动人的描写:“山旁是大片大片的麦田,海洋一样无边无际,美妙的黄色,柔和的绿色……这一切都在美妙的天空下展开,而天空则带着美妙的蓝色、白色、粉红和紫色的调子。”这片麦田如今还是画中的样子,滚滚麦浪在风中发出簌簌的低语。就是在这块麦田里,梵高创作了他生前最后的一幅作品《麦田上空的鸦群》(Wheat Field with Crows,1890年7月)。也正是在这块麦田里,梵高开枪自杀。1890年7月10日他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写道:“杂乱无章的天空下有大片麦田,我没有必要表达悲伤与孤独。”

  

  梵高死后的六个月,提奥也去世了,人们都说他是悲痛过度。1914年,提奥的遗孀将他的遗体从故乡迁到奥维尔,并葬在了梵高墓的旁边。如今,兄弟俩就长眠在奥维尔的公墓里。公墓呈斜坡状,梵高和弟弟的墓碑并行排列在墓地最北边高地的墙角下,可以俯看麦田。两个并排的墓碑上分别刻着“文森特·梵高长眠于此”、“提奥多尔·梵高长眠于此”,此外再无其他只语片言,陪伴着他们的只有四季不变的常春藤。我们在路边摘了野生的牵牛花,分别献给文森特和提奥。这样美丽的乡间景色,一定深得兄弟二人的喜爱。

梵高和弟弟提奥的墓并排而立,被常青藤覆盖。

  

2014年1月4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办名为“梵高,复活的画作”展览,利用现代科技让观展者融入作品的氛围中。

  梵高死后,全世界忽然都读懂了他的画,他生前的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贫穷、寂寥,仿佛成了为天价的交易金额添油加醋的花边故事……所幸他已不需要面对这一切了。梵高曾经在信中写过这样的话: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

然后快步走过去,

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

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地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他等了一辈子那个能够理解他的人,其实就是他的提奥,别人又有什么重要。

  注:图文内容转自网络,文章内容转自“天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成语历史故事”整理编辑.若有侵权,请微信留言联系删除。

  亲爱的伙伴,当你走在一个陌生或熟悉的城市,踏在一片历经风雨的土地上,是不是有穿越时空的冲动,很想去穿越历史去了解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出现过的人物?

  当刚刚入学的孩子,向你炫耀他新学到的成语时,你是否很想向他解释成语背后的故事,从而让他体会学习的快乐?

  成语历史故事就是希望能构建这样一个有故事的世界,欢迎你的加入,在这里,你将听到成语背后的精彩故事,了解经典的历史趣事,还可以说出你自己的趣事,由我们记载下来,说不定就成了明天的历史哦。

  还犹豫啥,进店吧!

  店名:成语历史故事

  店账号:idiomhistory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