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征伐高丽,隋炀帝为什么失败了?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的御驾亲征,可是,让人奇怪的是,按理说,御驾亲征,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大胜而归才是,可是,这种情况却很少却发生,真是让人看不懂中国历史。

  我们先看隋朝时期,当时,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 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唐雄兵,也曾经御驾亲征,讨伐高丽,却坐困于“东方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

  公元 611 年,隋炀帝决定备兵讨伐高丽,准备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地”。

  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当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 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个条件,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可留此。遂决意亲征。

  

  后来,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隋炀帝率领大军进渡辽水,在辽东城下,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专擅”,这就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违背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的统兵原则;另外一个诏书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就是这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隋军如攻城甚急,高丽人就宣称投降,诸将便不再进攻,先驰奏隋炀帝,等诏令传来呢, 城中守御设施也重新搭建完,高丽人再度抵御隋军进攻。如此几次,隋炀帝始终不悟。

  最后,隋炀帝出兵30万人,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二千多人。 失败惨重。隋炀帝败在他的过度掌控,他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每—个角落,将军们噤若寒蝉,动辄请示,不能随机应变、便宜从事,又怎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隋炀帝把自己的干预视为 遥定胜利的关键,实际上却是失败的根源。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很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苻坚不自将以晋,则不大溃以启鲜卑之速;窦建德不自将以救洛,则被擒而两败以俱亡;完颜亮不自将以窥江,则不挫于采,而国内立君以行弒”,基于此,王夫之得到结论, “天子讨而不伐”。当然,御驾亲征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能呈现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给我们现代人一些启发。

  对领导者而言,如果对下级干预太多,甚至大包大揽,权力向上面集中,责任向下面分散,下级就跟隋炀帝手下的将军一样, 失去自主,结果反而没有效率。“讨而不伐”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