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演讲 | 吴英:对唯物史观传统解释的检讨

  前言

  2017年5月21日、6月1日~3日,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支持下,欧美研究中心、世界史教研室成功地举行了世界史系列学术讲座。不论是通过学院“名达讲坛”的平台,抑或“世界史名家讲座”,或者是瑶湖读史的“读史讲座”,这一系列的世界史讲座应该说起到了规模影响的效果。系列讲座的形式使同学们对世界史学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从学术视野、外部信息交流等方面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学术之窗。「瑶湖读史」团队(工作室、编辑部和瑶湖读史社)有幸参与组织了这一盛事,瑶湖读史社的广大社员们有幸近距离聆听了世界史大伽的学术观点。

  如今这一盛事已去近一月,但世界史的声音余音绕梁。「瑶湖读史」团队之前已经及时报道了系列讲座的总体情况,也报道了5月21日“名达讲坛”和6月1日“读史讲座”的基本情况。关于后来的三场讲座,「瑶湖读史」团队的几位成员根据他们在现场听讲的情况第一时间写了报道。报道的撰写基础除了现场记录外,还有瑶湖读史社的录音,除吴英研究员的讲座录音因为录音笔没电只录到48分钟外,其余的讲座录音都是完整的。我们之后也会通过「瑶湖读史」的百度云盘共享给大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是学生根据现场和录音整理的,有一些理解不一定准确,不代表讲座者本人的观点。但我个人的态度向来是鼓励学生整理和撰写学术讲座报道,以培养他们的学术涵养。至于其中的“误读”,读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判断:(1)在本公众号后台留言问询;(2)听现场录音;(3)阅读讲座者所撰写的专著和文章。我认为,阅读专著和文章是把握一个学者观点不可或缺的环节。

  不过,作为指导老师,我也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修改这些报道,尽量“还原”讲座者本人的观点,但我学识有限,难免力所不迨。尽管如此,我们通过「瑶湖读史」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撰写的这些报道,绝非希望以讹传讹,而是秉持“读史观、读史识”的理念,将史家的观点共享于读者。

「瑶湖读史」主编

2017年6月23日

  

对唯物史观传统解释的检讨

讲座人:吴英

  2017年6月2日上午9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吴英研究员受邀在江西师范大学讲学,题目是“对唯物史观传统解释的检讨”。本次讲座系“名达讲坛”之“世界史名家讲座”之一,活动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欧美研究中心承办,瑶湖读史社协办

  

讲座中的吴英老师

  讲座伊始,吴老师对江西师范大学的史学理论研究表示了肯定,认为这里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和发展前景,鼓励师生选择、坚持并发展好史学理论研究。

  总体来看,吴英老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困境和出路;二是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释。

  首先,吴老师讲述了目前史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困境。吴老师认为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史学研究的碎片化愈发常见;二是从《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和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看,真正史学理论研究的选题偏少,更多的偏向于史学史研究;三是从学位点招生情况看,真正培养做史学理论研究的凤毛麟角,史学理论研究梯队存在断代现象。对于上述问题,吴老师认为应该平衡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中加强史学理论研究。另外,还应该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加强本体论研究,吴老师认为后现代主义反对宏大叙事阻碍了对本体论的研究,但诸如大历史、全球史视野的出现,使得西方宏大叙事得以复兴。然后要在本体论研究中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吴老师认为,唯物史观是目前为止最成体系和最科学的历史本体论或历史理论,这也是许多西方学者都承认的,比如巴勒克拉夫和伊格尔顿。

  

讲座现场

  接着,吴英老师用了大量时间讲述他本次讲座的第二个问题,即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释。吴老师指出,无论是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体系的发展问题,还是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的问题,每个国家、团体都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现实对唯物史观进行的不同解读。所以,我们面对这种种解读时,应首先回归文本,查找依据。其次要客观地看待相关解读能否有效地解读和理解历史。据此,吴老师提出了唯物史观需要重新解释的十个问题。

  第一是对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重新解读。这些概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分工等。吴英老师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出发,引导大家重新认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分工等概念。吴老师认为生产力应该理解为生产能力,以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生产率决定净余率。至于“什么是生产关系”,吴老师认为不能像传统解释那样忽略马克思有关分工问题的阐述,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因果链条是:生产能力→劳动分工→所有制。

  第二是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吴老师首先指出,阶级斗争动力说存在缺陷,唯物史观主张生产能力动力说。吴老师提出了一个比喻:生产能力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是产婆与助产婆的关系。在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指着》和恩格斯的《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三是社会形态理论。吴老师指出,回到文本,大家可以发现,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于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归纳。表现为(1)“五形态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三形态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3)“三种所有制说”: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Stamm]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第四是唯物史观是决定论吗?吴老师举凡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资本论》和《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等经典文本,认为马恩的论述包含两点内容:1、从所有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有其原因看,都是必然的;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

  第五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生活决定意识。吴老师谈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这个问题的阐述是: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通过例举恩格斯有关费尔巴哈一个例子的评论,吴英老师认为生活决定意识才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讲座中的吴英老师

  第六是国家的性质。结合恩格斯:《〈法兰西内战〉1891年版导言》、《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文本,吴老师认为传统解释有缺陷,表现为:文本依据上的片面性;同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不符;同现实实践的不符。他认为国家性质具有二重性:既有阶级压迫的功能,同时又发挥履行公共职能的功能。具体更多地发挥哪种功能,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

  第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吴老师认为,无论是从文本依据上,还是从其解释上与现实发展不符来看,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传统解释都存在缺陷。经典文本揭示了过渡的两条道路:“革命道路”(《共产党宣言》和“自我扬弃式的发展道路”(《资本论》第3卷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这一部分吴老师还谈了三个问题:一是股份公司发展导致资本社会化;二是合作工厂的发展;三是企业经理、银行职员等脑力劳动者人数的不断扩大。最后介绍了西方学者的观点,包括丹尼尔·贝尔和熊彼特。

  第八是后发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吴英老师介绍说,由于俄国问题的提出,马克思晚年放下《资本论》后两卷的修改工作,转向俄国问题研究,50岁自学了俄语。马克思肯定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依据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和《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吴老师强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个条件:第一是汲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第二是要对农村公社的民主化改造。第三是要使俄国农村公社继续存在,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吴老师认为,马克思后发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具有现实意义,提出两个典型:列宁的“社会主义=苏维埃+电气化”;以及邓小平的“市场是工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能够使用”。

  第九是阶级结构。吴老师谈到,在《剩余价值理论》等经典文本中,马克思提出了中间阶级将不断壮大的观点。吴老师认为,新中间阶级兴起是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理论的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和规模扩大是同马克思有关消灭劳动分工、由此消灭阶级的观点相呼应的。

  第十是马克思揭示的是什么样的规律。吴英老师给出两组判断:科学哲学 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唯物史观认为所有人类社会都必须经过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马克思揭示,当条件具备时,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还揭示,所有国家都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当阶级力量对比有利于统治阶级时,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当阶级力量对比有利于被统治阶级时,国家更多地要履行公共职能。由此可见,马克思揭示的规律是条件式的因果规律。吴老师还强调,证伪使得规律更加丰富。

  

讲座现场照

  在提问环节,吴老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诸如“生产能力只局限于社会物质生产的话,那精神生产怎么解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算不算马克思主义”问题做出了热情回应。

  一场精彩的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吴英老师的讲座不但使我们了解了史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开拓了视野;还提高了我们的历史学科素养。正如徐良老师在点评中所说,“吴老师的讲座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唯物史观,耳目一新,让我们能够重新认识马克思,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发展以及所处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吴老师一直坚持的回归文本对于我们历史研究来说,更具意义。我们就应该把回归史料做到实处。”

  

  报道人:李争伟(13级历史学本科生)

  照片拍摄:雷志伟

  本篇编辑:徐欣蕊

  编辑修改/责任编辑:老肆

  

  

  江西师范大学欧美研究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欧美研究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成立于2009年10月,中心成立的目的是聚合江西师范大学欧美研究力量,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世界史的教研团队为基础,开展欧美社会、政治、文化、史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改善了专业图书资料库,订阅了《美国历史评论》、《历史与理论》、《外交事务》等英文期刊。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作为学术传播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中心的目标是力争成为一支有影响力的欧美研究团队,愿与国内外学仁共同努力,拓宽欧美研究视野,深化欧美研究领域,为中国的欧美社会、政治、文化、史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贡献力量。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