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劲旅扬国威: 抗美援朝战场五支王牌军 打出中国人的志气

  关于勇哥读史

  勇哥读史已入驻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一点资讯、企鹅媒体平台、UC云观、百家号等主流自媒体平台,累计阅读超过5亿,粉丝30万。计100余篇原创文章单篇阅读量超过100万。

  1950年—1953年进行的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也是解放军成军以来打得最艰难的一场战争——解放军的对手。

  3年间,志愿军浴血奋战,涌现出无数铁血劲旅。其中有五支部队,堪称王牌军,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

  

  38军:赫赫有名万岁军

  在志愿军各参战部队中,38军名声最响亮。“万岁军”称号几乎家喻户晓。

  38军是第四野战军主力部队。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38军在军长梁兴初的率领下,与兄弟部队39军、40军、42军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从而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38军入朝之初参加第一次战役,由于行动犹豫,没有发扬敢于穿插的传统风格,让已经到手的南韩军队跑掉。在志愿军高级作战会议上,彭德怀对梁兴初罕见震怒:“我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

  梁兴初知耻而后勇。在第二次战役中,38军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全军共歼敌1.1万余人,缴获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彭德怀亲自在嘉奖令上添上五个大字:“38军万岁!”

  后来,志愿军将士凯旋归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志愿军将领。介绍到梁兴初时,毛泽东高兴地说:“久仰大名,万岁军的军长。”

  27军:全歼美军王牌团

  27军是第三野战军主力部队。军长彭德清。

  27军本来是攻打台湾的主力部队,因为朝鲜战事紧急,于1950年10月调到朝鲜战场。刚到朝鲜战场,就参加了第二次战役,遇上了著名的“北极熊团”。

  

  “北极熊团”是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团,其团旗上绘着一只白色的北极熊。“北极熊团”成立于1917年,成军以来屡屡在海外大显身手,拥有显赫的战功。“北极熊团”拥有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兵强马壮。1950年11月底,“北极熊团”参加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被志愿军27军80师包围。

  经过一番激战,“北极熊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团长费斯中校被击毙。军旗也被志愿军缴获,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品。美军战史承认,此战损失近2000人。这成是朝鲜战争中美军团级战斗单位遭到歼灭性打击的唯一战例。

  15军:上甘岭上逞英豪

  三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著名的激战当属上甘岭战役。

  这场战役中,志愿军15军是坚守上甘岭的主力部队。面对6.2万美军以及“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15军坚守了40余天,打得骄横的美军只好再次坐到谈判桌前。

  

  志愿军15军由此名动天下,被誉为“王牌军”。

  15军是第二野战军主力部队。军长秦基伟。15军入朝较晚,一到朝鲜就赶上了激烈的第五次战役。在第一阶段的进攻战中,15军先重创了菲律宾营,然后又歼灭了美3师二个连。在大水洞和沙五郎峙,又和美2师38团大战了一场,俘获美军300余人。

  接下来,就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大显身手。

  39军:不败之旅善作战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39军是所有入朝参战的军级别部队中唯一没打过败仗、每战必胜的一个王牌军。

  39军是第四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与38军等率先赴朝作战。军长吴信泉。39军有一个传统:“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巧的是,志愿军入朝第一战真的就是39军打响的。云山一役,39军首开中美军队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交锋的纪录,重创美国王牌部队——骑兵第1师,共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00余人。

  

  后来,日本将这个战例收入了《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作为军官的基本教材。

  在第三次战役中,39军再创记录:率先冲入汉城,占领了李承晚“总统府”。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攻入外国的首都。

  50军:汉江防御立威名

  在志愿军的各王牌军中,50军比较特殊。特殊在哪里?这支部队由原国民党部队60军组建而成。军长曾泽生,也是原国民党部队60军的中将军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曾泽生奉命率领50军参加抗美援朝,于1950年10月25日第一批进入朝鲜。

  应该说,在第一次、第二次战役中,50军主要是协助配合兄弟部队作战,亮点不多。到了第三次战役,他率领50军干净利落地消灭了英国皇家重坦克中队,创造了步兵打坦克的记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在第四次战役中,曾泽生率领的50军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从1951年1月一直打到3月初,阻击敌人长达50多天,胜利完成任务。

  此战后,50军从此跻身志愿军战斗力最强的王牌部队。

  有思想的人正在阅读

没有看过瘾?好看的历史公众号在这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