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改革史和革命史的关键——阶级分析法——近三年历史高考题江苏卷解析札记

  一、 回归 “理解能力”的本质

  命题技巧在成熟 ,各种关于解题技巧的文章,也 “与时俱进”了。目前一些复习资料推出的“快速解题秘笈”,回避了历史概念的内涵和时代特征,进行的是急功近利的浅层次解析 ,与《考试说明》要求的 “理解能力”渐行渐远。

  例1.(2016江苏卷 ·6 ) 有学者认为, 《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 “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 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 .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 .基督教平等思想

  C .《礼记 ·礼运》中“大同”思想

  D .“中体西用”思想

  【表层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故A 项 “有影响”;太平天国吸取了基督教的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故B 、C 两项 “有影响”;“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故D 项符合题意。

  从这段 “解析”中我们看不到分析问题的 “灵魂”,看不到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考试的初衷是对理解和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而有些教师在解析选择题的题目时 ,习惯使用排除法。一些教师对问答题的解析,依然停留在 “依据材料中的⋯⋯不难看出⋯⋯”的层面 ,岂非与学科能力的考查背道而驰? 运用技巧应试无可厚非,但像上面这样 “非此即彼” “有解无析”的分析高考试题 ,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投机取巧的陋习,不利于持续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什么有的学生在高考中得分不低 ,但进入大学后 ,连一篇有逻辑 、有深度的论文都写不出来? 这种解题法可能是罪魁祸首。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去审视、解读材料,方为上策”。

  二 、阶级分析法是解读阶级社会现象的“灵魂”

  随着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等各种史观扑面而来,原有的阶级斗争史观淡出了历史教师的视线 ,在解析与阶级有关的题 目时 ,一些教师对阶级斗争现象避而不谈 。但是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研究阶级社会时难以回避的现象 。阶级分析是 “从社会阶级的产生 、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的一种社会科学方法 ,它是人们认识文明社会历史事物本质的科学逻辑方法之一”。如前面的2016年江苏高考第6题 ,我们可以用 “阶级分析法”把试题赏析变得血肉丰满。

  阶级分析法认为一定的社会思想是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集中反映。农民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 ,既受土地兼并的困扰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又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农民阶级“均贫富”的思想是主张建立一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但由于平均主义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农民自然找不到实现本阶级理想的具体途径 ,不得不采用封建主义的合理部分 ,如 《礼记 》中“大同”思想, 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还吸取了基督教的平等思想。洋务派所提倡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 “中学”,实质是以 “三纲五常”为代表的等级秩序 ,这是农民阶级所要斗争的靶子。值得说明的是 , 《天朝 田亩制度 》这一旗帜有利于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但不利于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 、革命与改革是阶级社会 两个永恒的主题

  马克思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贫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抗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圆阶级社会 中的各阶级 、阶层之间必然有不同的政治 、经济诉求 ,利益诉求不 同,矛盾难以避免。改革可以除旧布新、“稀释”原本激化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而革命则是社会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抓住阶级分析法,无论是革命 ,还是改革,很多历史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例 2.( 2014江苏卷 ·12 ) “市民法 亦称公民法 ,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 ,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 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 (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 的罗马

  A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 .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 .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阶级分析法 】根据成文法和万民法出现的时间,排除掉B 、C 两项。D 项明显忽视了 “居民”中的统治阶级 (公民 ) 和被统治阶级 (奴隶) 之分 ,也忽视了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大量外邦人是被排斥在法律保护之外的。以下两点需要强调:

  “居民”包括贵族、平民、外邦人和奴隶。平民与贵族均属于罗马公民,他们的斗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斗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是 ,必须具有 自由民的身份。随着社会的发展 ,阶级是不断流动、变化的,罗马法的 “理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法制能够与时俱进地改革。

  四、阶级分析法不应成为被历史教学“遗忘的角落”

  为了避免学生对 “技巧”的依赖性 ,在解读阶级社会的相关题 目时,把阶级分析法作为 “抓手”,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梳理并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

  例3.(2014江苏卷 ·24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 ,平民不仅无权议政 ,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 ,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 《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 “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 罗伊等 《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

  材料三: (梭伦) 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 (长老会议 ) ,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 ,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 《雅典政制》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 “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2 ) 材料二中的 ‘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伺缓释他们的 ‘耿耿于怀”的。

  (3 )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 ,说明后世 “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阶级分析法 】为什么要改革? 社会矛盾使然。要理解矛盾的由来,首先要对古希腊的阶级或阶层的构成有清楚的理解。梭伦改革前由于商品经济发展 ,公民阶层分化:工商业者壮大 ,要求更多政治权力 ,下层的平民沦为 “债务奴隶”,要求改善经济处境和身份 ,二者与贵族 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如何缓和社会矛盾就成了梭伦改革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 ,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梭伦采取“财产等级制度”和“解负令”的背景、动机及其评价。

  经济地位是阶级划分的基础,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必然不满于贵族的专权;而底层平民如果沦为债务奴隶 ,也就失去了本应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不可避免。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但不是唯一动力,这也是梭伦改革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答案 】(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 ,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

  (2)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建立财产等级制度 ;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 理由:拥护者 :梭伦改革打破了对政权的垄断 ,使更多的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反对者 :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

  例4.(2016江苏卷 ·2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际上 ,宣言在农 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 ,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 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 ,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

  选择 :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 《俄国史》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农民”对 “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 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阶级分析法】如材料所述,“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各个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同的,思想认识有着本质上的分歧。因此,只有把各阶层放回其特定的历史范围或阶级立场去考察,才能对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从性质来讲,这是一场由沙皇主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出现封建残余的结局是必然的。而顺应历史潮流、照顾各阶层的利益和壮士断腕的勇气 ,是—位成熟的改革家必备的素质。

  【答案】(1) 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农民仍受村社限制 ;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 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 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五 、结语:做学问不可—味追求时髦、寻求捷径

  把革命史观作为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固然不对,阶级分析法被束之高阁的做法同样令人遗憾。列宁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 、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 ,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线索 ,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解答高考题目有一定的技巧,但离开了“史观”与“理解”,就是本末倒置。以史观为指导,通过对阶段特征和历史概念的梳理 ,零散的选择项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才能举一反三,从茫茫题海里解脱出来,轻松应对各种变换的题型。

  ——本文载于《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2期第66-68页

  小编:大鱼(周四)

  微信号:Pxy_luckygirl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