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出殡一般用八人抬棺,此人却动用八千人,并非因为“太重”

  文/月小妆

关于出殡,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一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方案,不但有很多人抬着棺材,而且还有军队仪仗。

我们说清代有个皇帝,他出殡的时候动用了7920人。当时就有人说了,太奢侈了。因为古人抬棺,一般用三十二人,也有用八十人, 但嘉庆皇帝抬棺的实在太多了,不过他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暴卒,礼仪各方面没准备好;二是因为古代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不能沾地,所以棺材不能落地。嘉庆皇帝的棺材那更得慎之又慎。用八千人抬棺,其实是轮换着抬,倒班休息,这样才能抬回皇宫。

嘉庆皇帝是不是很奢侈?

其实,如果我们研究古代出殡就知道嘉庆皇帝不算奢侈,在汉朝以前功臣出兵就动用军队仪仗队。

在汉武帝时期,为功臣送葬的队伍从长安到茂陵,铠甲军阵,浩浩荡荡,绵延数百里,沿途还有“鼓吹”,十分威武。功臣尚且有如此阵仗,更何况是皇帝的阵仗呢?

“鼓吹”在汉朝,只有功臣才可以享用,到了唐朝,民间也可以击鼓奏乐,而且这个风俗一直存在到今天。

富贵人家出兵,亲友们除了“鼓吹”还沿途设祭,就是所谓的“道祭”,也叫“路祭”。

“路祭”是在灵柩经过的大街上摆筳设席,主祭者献祭品于柩前,行一跪三叩之礼,宣读祭文。众人都跪伏迎接。祭完后,孝子开始哭祭,然后灵柩继续前行。

路祭还常常表演百戏,富贵人家生前享有百戏,死后也让他享受这种欢乐。出殡的歌舞百戏很好看,也很精彩,精妙绝伦的杂耍让人忘了这是扶柩出行,女眷甚至都笑出声来。

还有“出殡摔盆”的习俗,盆放在送葬的灵车前,焚烧纸钱,上路时孝子将盆摔碎。

送葬的时候,拉灵车的绳子也是有讲究的,古人称之为“绋”。绳子多少根,与身份有关。这个与抬棺人多,身份越高贵的一样的。

天子六绋,执绋者千人;诸侯四绋,执绋者五百人;大夫二绋,执绋者三百人。执绋者还要口唱哀悼。

说起“人多势众”,首推抬棺。像我们上文说的,皇帝能用几千人抬棺,而且并不是因为棺材太重,那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威仪,皇家的威仪。像拉灵车的绳子一样,是“身份”的代表。古代的人看重身份地位超过钱财,不同朝代,对各种身份人能穿什么、能用什么都有规定,不像现在一样,只要有钱都能拥有同一个牌子的手机、同一款车,在古代那是不可能的。古代百姓“僭越”用了皇族的东西,或者大臣的东西,那是要杀头的。

天子就是天子,大臣就是大臣,百姓就是百姓,而奴隶那是跟牲口一样的东西,吃点饲料就不错了。

其次,古代人是迷信的,他们认为棺材落地不吉利,如果在去墓地的路上,棺材落地了,那就必须葬在这里。

这里有个“抬棺”的故事——

诸葛亮死后,蜀主刘禅按照他的要求,让四个士兵抬棺,如果绳子断了,那必须就地掩埋。士兵抬着棺材向南走去,到了一处山坡,绳子突然断了,把他们吓得魂飞魄散。后来出现山体滑坡,把他们都埋了,诸葛亮的墓地也就找不到了。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也有人说士兵嫌太累了,就割断绳子,然后埋了,后来找不到了。刘禅觉得蹊跷,审问了他们,他们招了,刘禅气坏了将四个士兵全部处死,诸葛亮的墓地在哪,至今没人知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棺材落地是不吉利的,棺材落地,灵魂就落地。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以前土葬时,没出灵的时候,棺材也是用木凳垫着,或者其他的东西垫着,更何况出门以后。大家必须轮换着“抬棺”,轮换着休息,要是吃饭,棺材就只能放在木凳上。但也不能耽搁太久,最好不休息一口气到墓地。

“慈棺落地为不舍,凶棺落地为不甘。”这些东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还是宁可信其有吧,如果不信,也当故事看看,权且一乐罢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