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 | 读《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

  

  快快关注我们,一起玩耍吧

  《瑶湖读史》2016年 第2辑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读史社

  

  

  

  读《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

  

作者:李雪琳

  1861-1865年美国内战在美利坚共和国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废除了奴隶制,实现了南北统一,使美国成为集权化的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强国,以至于拥有今日的世界霸主地位。从美国内战发生到现在,出版了许多著作研究其中的发生过程、发生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在作出评价时大部分是正面的积极的,为美国留下了里程碑式的影响,确实如此,在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历史课堂上,我们都是这样学过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争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学者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死亡”来剖析解读美国内战,让人读来更有感触,使人更受震撼。福斯特女士是一位研究美国南方战前历史和美国内战历史的专家,在美国内战时期反映南方阵营思想的意识形态和南方女性生活方面都卓有成见,在该书中更是以新的历史视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国内战期间人民所经历的苦难,探讨了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及社会文化的影响,美国内战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矛盾。1861年3月4日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战争一触即发,当时人们都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可出乎意料的是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竟然持续了四年之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1861年至1869年间罹难士兵的数字估计为62万,这大致相当于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美墨战争、美西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美国殉难士兵人数的总和。内战间的死亡率,亦即死亡发生的次数同美国总人口的比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6倍”。伤亡如此惨重,也是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双方都是本国人,而其他战争都只有一方是本国人,所以内战的死伤人数特别多。该书全篇以“死亡”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如何面对死亡和杀戮、生者的埋葬工作与接受死亡、思考死亡、死亡对幸存者的影响。更多的是从平民角度出发,描述当时的场景以及心理活动。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体会与感想。

一、面对死亡

  美国人对宗教十分虔诚,民众普遍信仰上帝。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是非常多样化的,人们相信不同的东西,因为人们不同的偏好致使人们组成了不同的宗教团体,美国教派最显著的意义也许在于很大程度地动员了美国人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在启蒙运动领袖、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眼中,宗教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虽然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但是又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认为“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一个来”。宗教活动无处不在,宗教信仰至关重要,宗教对国家社会来说,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利于巩固秩序;对民众来说,宗教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死亡。美国内战伤亡惨重,死伤人数不计其数,时间持续之久,正是这样一种虔诚的信仰使得战争中的士兵更勇敢,从容面对死亡,也使得失去亲人的家庭更平静地面对与接受事实,并以此为荣,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给予人们内心的支持,精神的寄托,为国家献出生命的勇气。

  

  “善终”是19世纪中期美国的核心观念,而它也一直是基督徒实践的核心。不管是对死者,还是死者的家人来说,“善终”都非常重要,意义重大。“善终”主要就体现在垂死者灵魂的状态,精神状态是否积极,面对死亡时是否勇敢,宗教信仰是否虔诚。虽然士兵死在异地他乡,并没有亲人围绕在旁边,这时“遗书”占据着突出地位,即使死者生前并没有参加宗教活动,也没有表现出多么虔诚的信仰,但如果他在遗书中谈到了信仰上帝以及在心中描述了他是多么地勇敢作战,那留下的就是光辉而伟大的形象,死者以及家人的心灵都能够得到慰藉,家人并会以此为傲。死者平静地死去,留给生者的是承受此死亡,于心理压力,生者要承受更多,他们如何在亲人死去之后,还能够继续坚持信仰,忠诚于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死者的精神状态,死去的人们给了生者继续信仰下去的力量。战争意味着战斗,而战斗则意味着杀人,有死亡就有杀戮,而且杀戮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人们在宗教信仰的支撑下,平静从容地面对死亡,而杀戮呢,杀戮是否违背宗教信仰、违背人性呢?在牧师的布道与宗教刊物中,宣称杀戮同样是上帝所认可的。对于北部联邦一方和黑人来说,杀戮是为了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1862年后,解放黑奴开始逐渐成为战争的明确目标,北方人也越来越多地将奴隶制的罪恶当作动武的正当宗教理由”。杀戮的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内心总是会有不安的抵触情绪,可是当战争赋予如此的正义性,士兵内心会更坦荡,因为他也是在坚持自己的信仰,为国家付出,因为奴隶制的废除是社会的进步、人权平等的体现。对于南部邦联来说,他们是要维护奴隶制,让他们接受不了的是黑人的参战,所以杀戮也就变得更加心安理得。

  死亡与杀戮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特别是内战——国人之间的屠杀,包括身体上,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不管是死亡还是杀戮,信仰都是一个支撑点,信仰的背后应该是爱国主义情感。士兵在信仰的支撑下,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在战斗中勇敢向前。

二、承受死亡

  从战争爆发到最后结束,美国实现南北统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诸多的战役产生了成堆的尸体,而这又留给了生者多么繁重的工作。入土为安是死者最好的归宿,也是亲人最大的希望,而在这场规模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久的内战中,这对士兵来说变成了一种莫大的奢望。“在战争开始之时,双方的军官都试图建立规范化的埋葬程序”,如果不及时处理尸体,只会造成更多的人死亡,也不利于军心的稳定,埋葬好死者是对生者的安慰。幸存的士兵和医院工作人员在一场战役结束后,马上要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埋葬工作当中去,尽全力记录下死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后来为其家人提供,力求为死者提供有尊严的埋葬。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战局依旧持续,战况升级,越来越多的人牺牲,超出了意料范围,“1861年7月的晚些时候,第一次布尔河战役爆发。这场战役所造成的伤亡情况促使军官们重新意识到,他们没有为如此多的阵亡者做好准备”,由于现实的残酷、战争的惨状,越来越多的尸体得不到体面的埋葬,只是草草了事,甚至还出现了“万人坑”。可以说内战促进了尸体防腐技术的进步和殡葬业的发展,有些人靠此大发一笔横财,但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如此高的待遇——尸体使用防腐技术,再运回故乡,死亡后的待遇也许更能体现出高低贵贱,平等谈何容易。

  

  死去的士兵是战争的牺牲品,本应该受到世人的尊重,是他们用生命铸就了今天,但是由于当时的情况所逼,“万人坑”的存在导致“无名氏”的出现,幸存者渴望得到亲人的信息,不管是死亡还是生还。因此,“寻名”开始成为一项繁重而庞大的工作,这体现着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但国家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借助社会志愿组织的协助。寻找尸体与坟墓是生者的责任,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家人都奔向战场寻找失踪的亲人,如果是牺牲在战场上,想要寻找到埋葬之地,确实不易,找到的前提是在埋葬时记录了相关信息。但对于家人来说,寻找亲人信息至关重要,心灵上得到了安慰,能够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悲痛,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正常化有很大帮助。就在这样一个“寻名”的过程中,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需要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

  三、思考死亡

  经历了这样一个大屠杀时代的人们不禁提出疑问与反思,我的亲人和朋友几乎都丧命在这场战争中,有的现在都毫无消息,我们的生活就被这场战争浩劫毁坏,那我们的信仰与虔诚还有用吗?“宗教仍是最容易获取的解释资源,即便它已遭到文化与思想迅速变革的挑战”,幸存或死亡都是人们的一种选择,这是灵魂的选择,而不把士兵的遇难当作是受害,再一次提到“善终”,这样的信念让人们更坦然的接受。“内战的大屠杀将19世纪中叶愈发增强的宗教怀疑感转化为了一场信仰危机。这一危机迫使许多美国人重新定义甚至抛弃对一个仁慈的、能够应答祈祷的上帝之信仰。但内战的死亡与浩劫也为对人类认识与理解能力之更为深刻的怀疑埋下了种子”,人们在这场内战中主要就是靠信仰来维持生存,不管是死者接受死亡还是亲人面对和接受死亡,但就是这么一场大屠杀让人们开始怀疑信仰,思考与怀疑的更多,带来的是大量文学作品的出现,表达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观点与看法,也呈现出多角度的思考,有的作品对内战的意义提出了挑战,甚至给出了否定意义。

  “对军方来说,战争的结束使他们能够系统地评估损失,而战争不断的压力曾使他们无法这样做”,战后,主要是胜利的北方联邦承担了对死者的责任。南部投降之后,开创了一项庞大而全面的战后重葬工程,建立了新的国家公墓系统。在战争结束之后,还能进行如此庞大的重葬工程,我觉得主要是人们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起了作用,在思考死亡之后,军队的幸存者更加能够担起这份责任,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完成这一工作。在重葬工作进行的同时,统计工作也在进行,美国联邦政府的统计工作做得也很值得人称道,数目精确到了个位数,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像他国学习,比如抗日战争,在后来的统计中,为大家所熟悉的中国说法就是日本杀害中国人三十多万,当然后来也不断有新的说法,但都做不到精确到个位数,而是一个十分笼统的说法,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像美国这样,死亡数字如此清楚,表明死者受到了充分的尊重,统计本身也就是对死者的怀念。

  四、种族差异

  美国内战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北方要求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但南方奴隶主为了所在利益,反对废除奴隶制,黑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压迫与奴隶,他们没有像白人一样享受到权利。黑人士兵在军队中的认同度很低,军队官员们以各种方式歧视黑人士兵,在1864年以前,黑人的工资少于白人,很少出现黑人军官,也不允许黑人统领黑人。“当种族差别侵蚀了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同时,杀戮就变得更容易了。曝光的诸多针对黑人的暴行便证明了这一点,如1864年臭名昭著的皮洛堡大屠杀”,杀戮背离了士兵为人类、为基督教徒的理解时,但提到大肆屠杀黑人就显得很符合道义,在军事训练与军事宣传中鼓励将敌人妖魔化的方法来摧毁杀戮限制的常用方法。在联邦,黑人士兵在津贴与作战机会上都遭受着可耻的不平等,黑人士兵数量也很少,他们一般都不会被委以战斗的职责;邦联则认为如果允许黑人参军那就是对“奴隶制”的否定,他们认为黑人这些下贱的物种没有战斗的勇气,不管是在联邦还是邦联,黑人士兵和平民都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被很残忍的对待。“黑人士兵投入战斗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胜利果实。他们投入战斗也是因为,在为自己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强大的杀戮动力”,因为黑人已世代遭受着奴隶制的迫害,他们为获得平等地位的自由而斗争也想跟白人一样生活,而不是永远过着奴隶的生活。但奴隶制存在的时间太长了,种族歧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使是作为参战人员,同样逃不过噩梦,在战争过程中同样遭受着歧视,得不到应有的对待,如果成为俘虏,可以说无法得到“善终”。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学者作为一名女性,以死亡的角度讲述美国内战,视角非常独特新颖,读完之后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对社会的破坏,以及了解精神信仰在美国人心中的重要性,在死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仰是支撑着人们的支柱。本书多处表述了的种族差异观念,该观念在美国根深蒂固,黑人奴隶遭到残酷的摧残与剥削,得不到平等的对待。觉得自己只是理解了本书的表面含义,并没有深挖其中精髓,觉得很惭愧,还需多加努力,多看书、勤思考。

  谢谢阅读

  本文刊于瑶湖读史》2016年第2辑P74-P76页。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需要纸质刊物的朋友,请给本公众号后台留言。自取每本18元,包邮每本28元(邮费10元),比较远的朋友需按实际情况补邮费差价。【注:我们不是售卖,只是提供给有需要的朋友,只收回成本费】

  

  编辑/责任编辑:李争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