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此二人各为其主成就春秋霸业,功成后急流勇退被封“二圣”

  春秋末年,有两个北方人,先后活跃于吴越之地,他们几乎以一人之智而改变历史,他们先后以一己之功而成就两个春秋霸主,而且,他们都在成功实现其政治理想和抱负后功成身退,可谓春秋时期真正的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一个被后世誉为“兵圣 ”,一个被后世誉为“商圣”。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卫灵公二十三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在回答吴王阖闾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阖闾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

  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从此使吴国名震华夏,成为春秋一霸。孙武之明,在于其成名天下后即退隐江湖,终成一代兵圣。其所写《孙子兵法》十三篇不但流传千古,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谋吴前后二十年,以吴兵之强,则用齐鲁晋楚之兵以疲之;以子胥之智,则藉伯嚭以杀之;以夫差之傲,则卑事厚赂以肆之。乃至用兵之奇正,金鼓之虚实,处处以诡道行之,而终于颠灭吴国,使越王勾践成就五霸之业。

  而范蠡之明,在于观察越王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之性格特点,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读史先贤远哲,尤服孙武范蠡二公。功成而身退,名高而守拙,为古人居高守盈者之所尚。其“二圣”之后,殊可叹者,推荐孙武之伍子胥,与推荐范蠡之文种,皆因不知进退而身死名辱,岂不悲乎?

  而后世求谋功名而不得善终者,多知进而不知退、既不自知亦不他知之徒,其如伍子胥、文种之流,囿于主观之断,耽于表象之见,不知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权力与名利,既可荣身扬名,又可杀身取害,可谓“双刃之剑”,是以大智慧如孙武、范蠡者,多于国名利禄之间,能够适可而止,急流勇退,不名而名,不为而为,反而最终赢得完美的人生。

  ----------------------------

  我们不创造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微信公众号:世界五千年历史

  历史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